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2016年9月國土資源部出臺的《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深地、深海、深空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向地球深部進軍、向深海空間拓展和深空對地觀測的國土資源戰略科技新格局。對於礦業行業來說,也明確了採礦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深地採礦技術、深海採礦技術、深空採礦技術。

1 深地開採技術

深地採礦,即向地球深部進軍,開展深部重要礦產資源勘查與高效利用,有學者研究認為,如果我國固體礦產勘查深度達到2000米,探明的資源儲量可以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近期目標是2020年形成至2000米礦產資源開採。

深地採礦現狀

為了加速金屬礦業現代化,大力提升我國金屬礦業的國際競爭力,“深部高效開採、綠色安全開發、智能化採礦”將成為我國地下金屬礦採礦技術今後一個時期的三大主題。當前國外採深1000米以上的金屬礦山112座。按數量排名,處於前幾位的國家是:加拿大28座,南非27座,澳大利亞11座,美國7座,俄羅斯5座。我國已經超過澳大利亞,居世界第3位。但是,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深井礦山數量就會居世界第一。在國外112座深井礦山中,採深超過3000米的有16座,其中12座位於南非,全部為金礦。我國16座深井礦山中,金礦8座,有色金屬礦山7座。國內外情況基本相似,深井礦山中,黃金礦山數量最多。

深地採礦關鍵難題

深地採礦面臨的關鍵難題:一是深部高應力問題。深部高應力可能導致破壞性的地壓活動,包括巖爆、塌方、冒頂、突水等由採礦開挖引起的動力災害。二是巖性惡化問題。淺部的硬巖到深部變成軟巖,彈性體變成潛塑性體,這給支護和採礦安全造成很大負擔,嚴重影響採礦效率和效益。三是深井高溫環境問題。岩層溫度隨深部以1.7℃/100米~3.0℃/100米的梯度增加,嚴重影響工人的勞動生產效率。而為了進行有效降溫,又必將大大增加採礦成本。同時,隨著開採深度的增加,礦石和各種物料的提升高度顯著增加,提升難度和提升成本大大增加,並對生產安全構成威脅。

深地採礦技術發展方向

深地採礦具體技術發展方向:深部巖體力學與開採理論、深部金屬礦建井與提升關鍵技術、特大型地下礦開採關鍵技術及裝備、地下金屬礦山智能化開採技術與裝備、崩落法轉充填法開採關鍵技術、地下金屬礦山智能化開採技術與裝備、現代化礦山綠色開採技術。

深部巖體力學與開採理論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金屬礦山完整性開採安全理論體系研究、超大規模礦山重大災害預控與充填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超深礦井重大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控技術研究、礦山採空區致災機理及預警防控技術研究、基於物聯網和雲平臺的金屬礦安全風險預控技術研究、金屬非金屬礦山重大災害情景構建與應急救援裝備研究。

深部金屬礦建井與提升關鍵技術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深豎井建井工程風險分析理論與優化設計方法、金屬礦深豎井高效掘進與成井關鍵技術及裝備、金屬礦深豎井井壁結構與圍巖控制關鍵技術、深豎井大噸位高速提升裝備與控制關鍵技術、大噸位輕量化提升容器與牽引關鍵技術。

特大型地下礦開採關鍵技術及裝備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大空間強擾動礦巖力學動態特性與地壓管控技術研究、複雜水環境下大規模開採地下水防控關鍵技術研究、大參數採場超強開採關鍵技術與回採工藝研究、大規模高效能低成本充填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特大型地下礦山作業環境調控技術研究。

崩落法轉充填法開採關鍵技術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崩落法轉充填法的可行性和經濟評價體系研究、崩落法轉充填法開採技術研究、低成本高強度新型充填材料研究應用、高濃度料漿自流管道輸送技術和裝備、高濃度充填連續監測與預警預報等。

地下金屬礦山智能化開採技術與裝備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礦山虛擬現實平臺研究、開採過程智能化管控平臺研究、智能開採軟件、礦山生產智能化系統、礦山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井下通風智能化動態監控技術研究、智能開採裝備及其智能操控技術研究、智能開採標準體系、採礦環境監測監控技術研究等。

現代化礦山綠色開採技術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採空區治理技術體系研究、無廢開採技術、全尾礦充填採礦技術、高濃度膠結充填技術、保水開採技術及裝備、低擾度控制爆破技術、地表深陷及位移變化控制技術、電動採礦設備研究、尾礦綜合利用技術、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技術。

2 深海採礦技術

深海採礦,即向深海空間拓展,進行深海礦產資源開採;地球上海洋接近90%的面積是水深超過1000米的深海,深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礦產、生物等戰略資源。近期目標是到2020年,攻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商業化試採。

深海採礦現狀及進展

據中國國土資源部的一份報告估計,海底蘊藏有880億噸稀土、10億噸鈷、3萬億噸多金屬結核礦。這些礦產在電子、醫療設備、紡織、有色金屬、汽車和化學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中國目前已經供應著世界上95%的稀土,而風力渦輪和太陽能電池板等環保科技產品的新需求,甚至可能超過了中國的陸上供應能力,因此海地稀土的開發利用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在國際海底區域調查和研究工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目前已經在4個國際水域擁有采礦權。

目前,礦產資源的開發程度與人們未來的需求並不匹配,陸地資源早已被過度開採,礦物供不應求促使越來越多的公司考慮在海底作業。據悉,銅、鎳、鈷等金屬在海底的貯藏非常豐富,而黃金和鉑金的數量相對較少。

目前,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已經批准了20多份海底探索和採礦合同,涵蓋數十萬平方英里海域,且已經向政府和公司頒發了26個海底礦產勘查許可證。包括新西蘭、納米比亞、斐濟、湯加、瓦努阿圖和所羅門群島在內的國家已經頒發了海底礦產勘查證。庫克群島甚至舉行了一輪海底礦產勘查項目招標,但是巴布亞新幾內亞是目前唯一頒發海底採礦證的國家。

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將於2019年啟動全球首個深海採礦作業——索爾瓦拉一期(Solwara 1),屆時,該公司將派遣多名遙控採礦機器人遠征到太平洋西南部的俾斯麥海海底,希望在此找到富饒的銅和黃金等礦物。如果該公司成功,很可能會引發一場深海“淘金熱”。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索爾瓦拉一期項目中的主切割機示意

20年前,大多數採礦公司都認為到海底採礦太難了。但現在有一些公司發現,去幾千米的水下采礦,可能比到幾千米的岩石下采礦更容易。目前,深海採礦作業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克服陡峭且起伏的海床。由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上投入6億多美元用於海底錳礦開採技術的研發,深海採礦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可以採用基於成熟工業技術的巨大機器人協助採礦。

鸚鵡螺礦業公司近期宣佈,已完成組裝第一套由英國製造的採礦機械部件,用於海底採礦生產作業。這個8米高的機器人將用於採集海底硫化物,並抽吸至海面,然後用駁船運送到30英里外的拉包爾港。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深海採礦機器人

深海採礦方法

深海採礦方法是為在4000~6000米水深的大洋底開採錳結核礦床而設計的採礦方法。主要有連續鏈鬥開採系統、流體開採系統和穿梭開採系統三種採礦法,已在不少發達國家研製和試採,但還未開始商業性應用。

續鏈鬥採礦法,由機械驅動採礦,其原理與鏈鬥採砂船相似,是通過絞車、滑輪等設置,使每隔25~50米繫有鏟戽斗的鋼纜或尼龍索不斷地在海底循環,依靠戽斗鏟挖錳結核並將其提升回海面。作業時由單船或雙船縱、橫向移動,進行連續回採。這種方法採掘設備比較簡單,調整作業區靈便,處理故障比較容易,且使用不受水深和海底地形限制,但可能發生纜繩纏結而影響作業。

流體採礦法,從採礦船上將一根提升管伸到海底沉積物的表面,管的末端連接集礦裝置錳結核通過裝在輸送管上的高壓離心泵或船上的空壓機,利用水力或氣舉,沿管道被升舉到船上,為了提高採礦效率,採集器可帶配水力式高速噴水裝置或機械式的耙滾裝置,用以衝、松礦層。該採礦系統造價相對昂貴,但試採證明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穿梭採礦法,使用自帶有推進裝置和作業動力的遙控集礦器,由壓載艙控制下沉、採集和上升。作業時下沉壓載使集礦器下潛到海底,然後由螺旋漿推進器驅動沿海底採集並分離得錳結核。當礦石採集到一定數量時,自動棄掉壓載艙內的壓載,上浮出海面並駕駛回母船,此採礦法設備自控,作業安全、靈活機動,工作效率高,但造價昂貴,現僅在個別國家研製、試驗。

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建立

為落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部署國家“十三五”國際科技合作的重大舉措,提高我國深海採礦國際合作水平和全球競爭力,促進海底礦產資源商業開發早日實現,2018年3月,依託中國五礦所屬長沙礦冶研究院、長沙礦山研究院共建的 “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被國家科技部批准認定,該中心是我國在海洋礦產開發領域唯一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該中心以我國國際海底礦區勘探開發重大工程需求為依託,圍繞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海底礦產勘查與評價、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深海開採作業、海底長距離輸送、海底採礦系統遠程監控技術、海底礦物加工利用、深海開採的環境影響等科學研究。通過多種形式的國際聯合研究和與產學研合作,突破和掌握深海採礦關鍵技術,培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科研和經營人才,用5到10年的時間形成工業化開採的系統集成技術,培育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擇機進行商業開採。

中國惟一一個海底採礦的金礦

三山島金礦成為全球首座安全高效開採海底金屬資源的礦山,是全國惟一一個海底採礦的金礦。三山島金礦是國家黃金工業“七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是中國100家最大有色金屬礦採選業企業之一,也是目前全國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地下開採黃金礦山。三山島開採深度已經達到1050米,是我國目前僅有16座金屬礦山深度超過1000米的礦山之一。三山島金礦礦山採用主豎井、斜坡道聯合開拓和點柱式機械化水平分層充填採礦方法,用於採礦、出礦、運輸、提升、探礦的設備全部從國外引進。

深海採礦船研製

深海採礦船是為海上採礦提供生產支持與控制的母船,是深海礦產開發中最為重要的水面系統,航程遠,作業水域深,系統複雜且集成度高。

中國正在建造的世界首艘深海採礦船將於2018年底完工並交付使用。資料顯示,該船設計長約227米、高約75米,最大設計作業水深達2500米,載重4.5萬噸,能在海上連續作業5年多時間。該船融合當今世界多項高端技術,集成深海採礦機器人、深海提升系統、儲水系統和裝卸貨系統,可容納約200人居住和作業,礦物儲存量可達到39000噸。

該船設計及絕大部分關鍵設備,如水下作業裝備布放回收系統、礦物脫水系統、礦物存儲與轉運系統、中壓雙級智能環形供電系統等,均為中國船舶製造業首次應用,代表著當今世界深海採礦作業領域的最新技術成就。中國建造的首艘海底採礦船將首先租借給加拿大鸚鵡螺公司,預計於2019年初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海上開始深海採礦,租期至少5年。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將成為鸚鵡螺開採的銅礦的首個買家。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深海採礦船建造

3 深空採礦技術

深空採礦(太空採礦),即利用太空望遠鏡技術、太空衛星技術、載人航天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等進行的深空資源的探測和開採。

人類首個太空採礦立法誕生

2015年11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該法賦予了太空採礦的合法性,明晰了太空資源的私有財產權,意味著私企開採太空資源和進行商業用途在技術上成為可能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法律上的權利。雖然該法只是美國的法律,但其為太空採礦立法提供國際借鑑。

太空採礦專業開辦

世界上採礦方面研究實力最強的機構之一——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低調開設了一門新專業——太空採礦專業。在上世紀90年代,該學院便已開始從事“太空資源以及就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但一直僅限於理論方面,現在終於付諸行動。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

自從該學院2017年宣佈招生以來,已經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50多份簡歷,其中就有一份來自於中國。2018年秋季正式開學,分為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將設1-2個分科,每科招收24名學生。

太空採礦專業主要研究太空中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太空採礦不同地球採礦,涉及到的學科門類非常龐大,包含航空航天學、地質學、礦物學、採礦學、材料學、遙感學、機器人學等眾多學科。

太空採礦或成全球最賺錢職業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為了滿足人類不斷擴張的“胃口”,地球的礦脈幾已窮盡,人們也早已在尋找新的儲備源,直到將目光轉向了外星球。

太空採礦或將是下半個世紀最賺錢的行業之一。儘管據預測,不包括實際採礦和返回器材,小行星採礦初期投入就可能達數百萬美元,但另一筆推算顯示,太陽系中普普通通的一顆名為241 Germania的小行星,擁有的礦產資源總價就接近百萬億美元,超過了全世界的GDP總量(據世界銀行2017年報告,2015年全球GDP總量為74萬億美元);而太陽系內最有價值的5顆小行星中,最低的估價也超過萬億美元。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跟蹤著大約16700個近地天體。

對“太空經濟”來說,這些小行星可能價值連城,其水、硅、鎳、鐵都是開發重點。水分解成氫和氧後,可以作為動力燃料填充飛行器,清潔且成本較低;硅可用於發展太陽能系統;鎳和鐵則是太空製造業的潛在資源。

太空採礦的難點

太空採礦的方式無非分2種:一是運回地球附近開採,二是就地開採,難度都非常大。在太空作業遇到的問題會有很多,比如真空環境、零重力/微重力、強紫外線、隨時會面臨隕石的撞擊等。

太空採礦技術研究方向

目前最先需要的是望遠鏡,因為行星資源必須通過望遠鏡進行分類。行星上可用的資源種類繁多,憑藉搜索、跟蹤並檢測光譜信息,可以判斷小行星的組成。正確分類後,才能真正實施低成本開採計劃。目前還沒有適當的望遠鏡可以進行小行星礦藏勘測。現在有很多機構制定了初步方案,計劃通過望遠鏡對小行星進行觀察和分類,但無論是深空工業公司、行星資源公司還是非營利機構B612基金會,都還做不到,因為這需要性能非常高的大型專用望遠鏡,而且還得在需要時立即投入觀測。

其次,小行星採礦還需要考慮很多必要因素。小行星採礦業融合了“難以置信”的交叉科學,包括工程上的挑戰、創業精神以及想象力。人類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小行星低重力條件下表層土壤的特性,在地球上進行模擬試驗,測試採礦設備,同時調查太陽系中不同類型小行星的元素含量情況。

另外,如果目標是一顆體積較大的小行星,登陸採樣將會容易得多,但如果是寬度僅50米至500米的小行星,困難就會翻倍。這都需要提前收集數據,研製可適用目標天體的挖掘機器人。

“袖珍王國”盧森堡已投資小行星開採多年,也與深空產業合作設計了一個實驗航天器,目的就是為了測試其採礦技術。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未來探險者在月球上採礦的設想圖

太空資源開採設想

太空資源項目是為了研究太空中所有的可利用資源,其中包括了太空採礦、太空製造等課程,學習如何探測太空資源,確定資源在哪裡,如何開採,如何製造,如何就地利用,甚至今後如何實現將資源帶回地球等。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太空採礦假想圖

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阿布德·馬德里教授:“太空資源的開採將在約15年後成為現實。”其可分為三步走:

(1)第一階段的5年,需要精確定位,比如,月球的水資源在哪裡,有多大儲量,濃度有多少等;

(2)下一個5年,也就是10年後,將會看到如何開採這些資源,如何將水資源就地轉化為氫氣,如何儲存加工後的燃料等解決方案;

(3)最後的5年,將見證太空資源開採工作的開啟以及資源的就地利用。

4 結語

深地採礦技術、深海採礦技術、深空採礦技術是針對未來資源開發利用的趨勢所在。深地採礦技術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但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礦山仍要進行因地制宜地研究和應用。深海採礦技術及裝備已在不少發達國家研製和試採,但還未開始商業性應用,未來的深海採礦業很可能是一組採礦、海洋能源利用和深海農牧漁業等綜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群。深空採礦充滿了無限可能,尤其當前太空探測和飛行技術發展迅速,但在具體採礦技術及設備方面,仍需要巨大的人、財、物投入。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礦產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國內外礦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斷創新和探索,相信人類上天入地下海開發資源必將成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