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賣凱撒,會是旅遊行業新一輪淒風苦雨的開始嗎?


海航賣凱撒,會是旅遊行業新一輪悽風苦雨的開始嗎?


事情的發展似乎有些反常。

一個是曾經收入530億美元的世界500強企業,一個是國內出境遊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一個是國務院所屬的大型企業。這場事件中的任何一方主體,都足以成為自帶流量的話題熱點;可如今,只有幾條不足百字的報道,在為這個即將開始的新故事做著見證。


海航賣凱撒,會是旅遊行業新一輪悽風苦雨的開始嗎?


可也許,這樣的走向並不意外。

同在1993年,海南航空和凱撒旅遊正式成立,緣起無聲處。2011年,凱撒旅遊被海航旅遊集團收購,二者的羈絆由此產生。如今,正在掙扎中期待重生的海航,選擇向光大集團出售凱撒,聚散終有時。這似乎有點像言情小說的情節,有緣的人總會走到一起,卻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分開;至於結局,尚且撲朔迷離。

據涉足旅遊行業多年的一位投資人南宮(化名)向TBO(旅遊商業觀察)表示,其已向有關主體進行了確認,此次出售事件大概率屬實。另據投資人夏侯(化名)介紹,很多業內人士均有耳聞,三方早已為此事進行溝通,雖中間也曾由於價格未能談攏而導致一些爭議,如今也算是塵埃落定。

那麼,事情究竟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在南宮和夏侯看來,這或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雖然目前還無法判定是非對錯,但至少,對任何一方來說,這應該算是個不壞的選擇。

凱撒:吃了資本運作的虧

就在半個多月前,凱撒旅遊(000796)剛剛發佈2018年半年報。數據顯示,雖然報告期內凱撒的營收同比增長10.66%,但其淨利潤同比下降42.99%,基本每股收益也下降42.95%。對此,夏侯認為,在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同時出現的大背景下,以凱撒旅遊為代表的零售商們,面對今年供給側催發的市場規模增長,很難保證一定的價格優勢,因此日子過得並不輕鬆;尤其在供給嚴重過剩的情況下,相比批發商還能依靠包機等補貼保持增長,零售商的利潤下滑會更加突出。

而實際上,不僅僅是2018年上半年,凱撒旅遊的艱苦日子,早已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

早在兩年前,凱撒旅遊收購首都航空的計劃失敗後,其股價一路出現四連跌。隨後,凱撒旅遊公佈了80億的定增方案企圖攤薄股份,但結果是基本落空。

2017年,凱撒旅遊在未完成對賭協議上2.54億元歸母扣非淨利的前提下,還出現了負債加重的情況。據其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於當年發行7億元債券,導致負債增加;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公司資產負債率已達到64.28%。

2018年2月,凱撒旅遊宣佈終止非公開發行並撤回相關申請材料。7月6日,凱撒旅遊曾發佈《關於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的公告》,決定使用3億元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據公告顯示,這筆閒置資金來自於凱撒旅遊在2015年向海航旅遊等公司發行股份募集到的7.85億元,並已於2015年10月22日到賬。此後,凱撒旅遊先後5次使用閒置資金補充流動性,算上此次的3億元后,閒置資金餘額僅剩0.95億元。

7月19日,凱撒旅遊復牌首日出現一字跌停;而考慮到公司零售業務的直營門店增速放緩,券商對其盈利預測和目標價均有下調。7月23日,其發佈《關於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投資者說明會召開情況的公告》,收購易生金服的交易宣告失敗。


海航賣凱撒,會是旅遊行業新一輪悽風苦雨的開始嗎?


對此,南宮認為,資產重組的失敗,或許會使凱撒更加專注於旅遊和航食的主營業務。但近兩年來,凱撒旅遊的股價接連受挫、流動資金也相對緊張;更重要的是,其自身業務增長有限,後續衝勁不足。如此情況下,即便資本的外力作用也較難得到高效的發揮。

也有業者公冶(化名)向TBO表示,凱撒在被歸入海航集團後,資本運作的頻率明顯增加,但其多次資產重組均以失敗告終,這似乎也說明了凱撒並不擅長於玩資本的遊戲,從而阻礙了其近幾年自身業務的快速成長。

海航:夢醒時分的自保

就在幾天前,由於海航創新(600555)逾期未能歸還3億元人民幣貸款本金,湖南信託方面已經委派專門人員前往現場催收,並擬啟動司法程序凍結海航創新及海航旅遊集團相關資產。

這是第幾次靠近危機的邊緣,或許海航自己都數不清、也懶得去數了。2017年年底,海航集團的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快速擴張的美夢被現實敲醒,從而迅速開啟“賣賣賣”模式。截至今年7月,海航已出售的資產總計超過160億美元。而在海航的“掌門”王健事故身亡之後16天,海航跌出了《財富》雜誌公佈的2018年度世界500強名單。

彭博社曾經評價說,海航是一家讓世界擔心的中國神秘公司。很顯然,危機中的海航更加讓人擔心了。

根據2018年4月底發佈的年報顯示,海航集團2017年度的利息支出高達50億美元,同期增長超過50%,為全亞洲非金融公司之首。全球收購擴張的後遺症越來越凸顯,海航集團的現金流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很顯然,目前的海航集團正處於收縮階段,為了實現可持續的財務基礎,將能夠賣出好價錢的資產出售,是現階段比較正確的選擇。

但其問題在於,海航要出售多少資產,且要出售哪些資產呢?在夏侯看來,整體來看,海航這些年併購的資產,大部分是較為良好的標的,所以在這一輪的被迫“甩賣”中,也能保本甚至賺到一筆錢。而之所以出售凱撒旅遊,一方面或許與凱撒的自身情況有關,另一方面或與海航“聚焦主業”的趨勢有關。

在今年年內,除了對外出售資產,海航集團也進行了大規模業務重組,集團架構調整為海航航旅、海航科技、海航物流、海航資本。尤其是從海航集團上一輪產業重組中誕生的海航旅業更名為海航航旅,更加釋放出海航企圖做大航空業態的信號。

此外,王健去世後,陳鋒的上位或也引發了集團的新一輪動盪。一個顯著的標誌是,此前王健和陳鋒並稱為“聯合創始人”,而陳鋒上位後,二人的身份變成了“主要創始人”及“聯合創始人”。同時,陳鋒收回了海航旗下各產業集團的對外投資權。對此,南宮認為,活下來是海航現階段最首要的任務,因此其對旗下資產出售的態度或將更為積極,凱撒的出售或許也是如此。


海航賣凱撒,會是旅遊行業新一輪悽風苦雨的開始嗎?


光大:發展文旅的野心

今年年初,團中央將中國青旅集團公司(包括下屬企業)的100%國有產權劃轉至光大集團。

另外,光大集團還成立了文旅事業部,將中青旅及之前零星的旅遊產業佈局囊括其中。從其動作來看,光大文旅版塊的野心可見一斑。今年3月,光大證券斥資4050萬認購光合文旅新三板股份;8月,光大集團與中國旅遊協會、首旅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積極發展旗下大旅遊事業。而早在2017年4月,光大集團已與海航集團簽署合作協議,併為後者提供不超過700億元的戰略合作額度。

作為央企,光大的目標是要做世界級的旅遊運營商,自然不會滿足於現狀。而中青旅的核心價值在於景區,出境遊的業務並不佔優勢。據公冶介紹,光大一開始就希望中青旅可以對標凱撒,從而完善其旅遊產業鏈,如今海航剛好甩賣凱撒,光大集團的接盤意願自然十分強烈。

夏侯也認為,凱撒併入光大之後,一方面凱撒自身資金流會更充實,目前的文旅市場也存在一定的資金風險,光大集團作為央企實力雄厚,對其資金支持將更加穩定。另一方面,光大的旅行社業務方面,凱撒與中青旅整合後的綜合實力會更強,在國內遊及出境遊方面或可產生互補性提升。

此前,凱撒旅遊就曾與光大銀行合作發佈專享聯名卡,意圖貫通旅遊鏈和消費鏈。實際上,或許不止是金融,光大集團在保險、金融、飛機租賃等多方面的佈局,對凱撒旅遊自身的成長也有一定的助力。

苦日子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近段時間,多家媒體曾報道過北京尚品國旅、品途、復華文旅等旅遊企業,疑似因母公司P2P項目暴雷而導致資金鍊斷裂,從而引發員工討薪、項目停工等系列後果。

事實上,P2P暴雷不過只是資本市場寒冬效應的一個縮影,旅遊行業不過也只是受其影響的一個例子。但多家旅遊企業受到P2P影響的現實案例,實則也反映出了當下旅遊企業的資金缺口大、融資成本高的困境。


海航賣凱撒,會是旅遊行業新一輪悽風苦雨的開始嗎?


上文分析了海航這輪危機下出售凱撒的可能原因,而海航這一輪危機的根源,不僅僅來自於海航自身。2017年夏天,中國監管機構要求各家銀行提供對海航集團等四家併購活動頻繁企業的風險敞口分析,中外多家銀行停止對海航發放新貸。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對高槓杆及資金出境等等的限制,恰好切中了海航的諸多痛點,從而造成了如今的流動性危機。

當然,此處以海航為例並不十分恰當,因為海航的體量是在太過龐大,樹大難免招風。但這至少反映出了國家嚴控金融槓桿、限制期限錯配和場外融資的新一輪監管方向;而這也成為不少旅遊企業尋求P2P和民間借貸等短期拆借手段的主因之一。

據南宮預測,在這輪“史上最嚴”的資管新規的節流之下,金融機構放款顯然更加謹慎;而由於不少文旅項目多少都與資本運作有一定關係,再加上文旅項目的回報週期長,接下來一段時間內,或許陸續將有不少文旅企業或因資金緊張導致相應問題。

從資產負債率來看,2015年旅遊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大致為56.67%,2016年則達到66.66%;其中旅行社行業資產負債率達到80%以上,旅遊飯店為70%以上,旅遊景點則為62%,而一般認為槓桿資產負債率的警戒線在70%左右。由此可見,旅遊企業的日子似乎真不好過。

在公冶看來,伴隨著這一輪暑期旺季的慘淡現狀,不少中小旅企面臨高負債和高利率負債的情況,生存壓力較大。而去槓桿的實質,就是要清除落後的產能,這些表現不佳的中小旅企或將首先被淘汰。

南宮也認為,無論是金融去槓桿,還是此番追繳社保,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等,內外交困的處境對現金流可觀、但實創盈利有限的旅遊企業來說,將是不小的挑戰。實際上,南宮將這一輪暑期旺季旅遊業績慘淡的根本原因,歸結於當前經濟環境;這也意味著,目前旅企艱難的形勢,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扭轉。在這一階段,練好“內功”、平穩過冬,將是旅企的一個可行方向。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想要生存,就得比它更瘋狂。可事實上,真正瘋狂一回的代價,恐怕沒幾個人能夠承擔得起。而這或許比無法瘋狂,更令我們感到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