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英文:Nimitz-class aircraft carrier),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型現役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遠洋戰鬥群的核心力量,能夠搭載多種不同用途的艦載機對敵方飛機、船隻、潛艇和陸地目標發動攻擊,並保護美國海上艦隊和海洋利益。此級航空母艦以第一艘尼米茲號命名,尼米茲號得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五星上將。尼米茲級為美國海軍現役唯一一級航空母艦(福特級福特號除外),亦為世界上噸位最大和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現役航空母艦,共十艘,均由位於佛吉尼亞州紐波特的紐波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建造。(福特級首艦福特號於2017年7月22日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下一期將重點介紹)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1965年越戰爆發後,美國國防部與國會又意識到核動力航空母艦無與倫比的持續作戰能力以及壽命週期成本效益,美國國防部發現取得、維持並保護一個地面航空基地所需的成本,與使用航空母艦相當,而航空母艦還有地面基地所無的機動優勢,停留在公海上也相對安全。因此,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在1966年修改一年前的決定,准許美國海軍保有15艘航空母艦,並從1967財年開始讓美國海軍建造三艘新的核動力航空母艦。至此,美國海軍終於可以建造企業號之後的首艘第二代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成為尼米茲級的首艦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 。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下水儀式

前兩艘尼米茲級(CVAN-68、69)編列預算時歸類於"攻擊型航空母",這是依照當時美國海軍的攻擊型航空母艦(CVA)、反潛型(CVS)雙軌制,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擔任CVS的二戰時代埃塞克斯級老艦陸續除役,美國海軍遂在1975年6月30日原本CVS的航空反潛單位(含固定翼反潛 機與反潛直升機)轉移到CVA上,並統稱為多用途航空母艦(CV)。因此,頭兩艘尼米茲級就改為CVN,後續各艦在編列預算時就已經是CVN。尼米茲級服役後,取代企業號成為全世界現役排水量最大的軍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1975年尼米茲號處女航

第一梯隊(CVN68-70)

動力設計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號線圖

在尼米茲級的設計階段,原本打算規劃使用四座功率各45000至50000馬力的A3W反應堆,如進一步提升,就能達到8具A2W的總輸出(每具A2W達35000馬力,八具總出力260000馬力)。但基於戰術性能上的考慮,美國海軍認為採用四具反應堆是較為安全的設計,萬一一具反應堆發生故障,仍有三具反應堆可用,維持75%的輸出,如果只有兩具反應堆,一但一具反應堆失效,航空母艦的總功率就只剩50%。但在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的堅持下,仍確定尼米茲級使用雙反應堆構。若要達到此項要求,每具反應堆必須輸出高達130000馬力的功率,才能接近八具A2W的總出力,這對海軍反應堆辦公室以及相關實驗室、廠商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A3W反應堆控制室

最後,尼米茲級使用兩具功率各130000馬力的A-4W反應堆,總功率260000馬力,低於企業號和小鷹級的280000馬力,加上尼米茲級的船型比企業號稍寬,導致阻力增加,使得尼米茲級的最高航速降至30到31節,低於先前的企業號(35節)或採用傳統動力的小鷹級、福萊斯特級(約33節),是二次大戰以後美國海軍最慢的航空母艦。然而,由於C-13-1彈射器功率強勁,尼米茲級對於利用全速航行製造甲板風的需要也降低不少,因此最大航速的降低並不影響起飛性能。此外,A4W更換鈾燃料棒的頻率比A2W更低,達到13年,意味著尼米茲級具有更好的壽期成本效益(更換燃料棒是件費時費錢的大工程)。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使用的西屋A4W反應堆

由於反應堆數量大幅減少,尼米茲級騰出了更多艦內空間來搭載航空燃油與彈藥,例如JP-5噴氣式發動機用燃料的搭載量從企業號的250萬加侖增為270萬加侖,航空彈藥攜帶量從企業號的1800噸大增至2970噸;整體而言,尼米茲級的整體航空相關容量為1.5萬噸,比企業號增加將近50%,比小鷹級增加將近80%。因此,尼米茲級的設計雖然稍微犧牲了航速,但整個航空作業能量提高不少,堪稱十分成功的設計。為了預防核推進系統失效,尼米茲級四個大軸各配備一個功率8000KW的柴油機當作應急主機。

飛行甲板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號的飛行甲板

尼米茲級的飛行甲板與後期型小鷹級航空母艦肯尼迪號(USS J.F.Kennedy CV-67)相同。斜角飛行甲板長238m,斜角甲板與船體中心線夾角9.5度 ,比先前幾型美國航空母艦稍低,理論上能讓船首進行起飛作業的同時,由斜角甲板區進行降落回收(不過並不實用);尼米茲級配置四具C-13-1蒸汽彈射器 以及由四組攔阻索構成的MK-7飛機降落攔截系統(為了節省預算,尼米茲級沒有使用企業號的最新型MK-7-3攔阻索系統),以及四個長21.3m、寬15.8m、表面積374平方米、自重105噸、載重47噸的大型側舷升降機 ,其表面材料是鋼板覆蓋鋁合金,採用焊接成形。

蒸汽彈射器

相較於先前肯尼迪號航空母艦採用三具標準型C-13與一具加長型的C-13-1,尼米茲級則在武器局(BuWeps)的堅持下,四個彈射器都使用低蒸汽壓力並附帶蒸汽回收器的加長型C-13-1彈射器 ,蒸汽壓力大幅降至520psi(前兩艘小鷹級與企業號的標準型C-13蒸汽壓力為900至1000psi),這是由於採用兩具A4W反應堆的尼米茲級總輸出功率遜於先前的企業號和小鷹級,降低彈射器的蒸汽壓力較能匹配;由於軌道行程增長,尼米茲級的低壓版C-13-1的彈射性能仍優於先前幾型航空母艦的高壓版標準型C-13,僅略遜於CV-66、67的高壓版C-13-1,而降低蒸汽壓則能使系統壽命和可靠度增加。尼米茲級的C-13-1的軌道總長度為99.01m,最大彈射行程為94.49m(309尺8英寸),往復行程為95.97m,能讓34噸重的飛機加速至185節的起飛速度,足以讓F-14戰鬥機與E-2空中預警機起飛。 四具蒸汽彈射器每次彈射能讓四架飛機整備就位,並在30秒內將四架飛機輪流彈射升空;在作戰條件下,理論上四具彈射器能以平均每分鐘2架的速率將所有艦載機彈射升空,不過由於蒸汽彈射器會消耗推進系統產生的蒸汽,當尼米茲級以30節速率開始彈射,連續高速彈射8架飛機之後航速會降至22節,必須暫停彈射作業等待鍋爐蒸汽壓力恢復再繼續彈射。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正在維護彈射器的美軍械師

裝甲

馬島海戰對美航空母艦的發展影響很大。由於防禦的加強,故排水量一增再增,現已突破10萬噸大關。飛行甲板進一步強化,增設了消防裝置和新設了呼吸裝置。"林肯"號和"華盛頓"號在增加飛行甲板裝甲的同時,在艦橋等處增設了防禦裝甲。目前據透漏的消息說,在"羅斯福"號以後的艦,在彈藥庫的舷側增加了63.5mm厚的剋夫拉裝甲板,在彈藥庫和機艙頂部同樣也增設了該型裝甲板,形成箱形防禦結構。在"華盛頓"號以後的航母艦橋上增設了這種彈片防禦裝甲。CVN74號艦以後,採用高強度低合金鋼HSLA-100建造。這種鋼能使結構變輕,有利於防禦彈片。

錨舵

該級航母設有2個錨,每個重30t。錨鏈每環重163.3kg。4個5葉螺旋槳,直徑為6.40m,每個重為30028.32kg。共有2個舵,每個重65.5t。空調裝置的容量足夠800多個家庭用。每天制淡水1514m3(400000加侖)。

機庫與飛機升降機

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有4部舷側飛機升降機相聯接。每部升降機平臺長25.9m、寬15.9m,面積約372m2。平臺自重105t,能提升47.6t的飛機。飛機升降機升降一輪所需時間為60秒(包括飛行甲板和機庫甲板各停15秒裝御時間)。機庫同"企業"號相比淨高由7.6m增至8.07m,長由223.11m減至208.48m,擴大了飛機修理間的面積。寬度由29.26m增至32.92m。在面積上"尼米茲"級擴大了323m2,飛機修理間面積擴大了400m2。"尼米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佈置與"小鷹"級相同,但該級艦的航空設施有很大改進。為了減小進場飛機受艦尾亂流的不利影響,斜角甲板角度從"小鷹"級的11°20'減為9°30'。在著艦甲板的左舷側設有MK6-2型菲涅爾光學助降系統。在島上裝有飛機管制、引導和精確制導雷達。此外艦上還裝有助降電視。在著艦區尾部左舷側設有著艦信號官平臺(LSO)。

船電武裝

前兩艘尼米茲級配備三套BPDMS系統 ,每套由一個MK-25八聯裝防空導彈發射器以及一個由人工操作的MK-71雷達/光學瞄準平臺控制構成;後續艦則改用三套改良型點防禦導彈系統(IPDMS),包含MK-91火控雷達與MK-29輕量化八聯裝發射器,此外並加裝四門MK-15 CIWS。前兩艘尼米茲級在翻修時也換裝了IPDMS、MK-15與MK-91,但MK-15只裝三具。尼米茲級都裝設完整的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aval Tactical Data System,NTDS)以及反潛目標鑑定分析中心(Anti-Submarin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Center, ASCAC)。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北約海麻雀防空導彈

反潛目標鑑定分析中心可迅速讓航空母艦本身、反潛護航空母艦艇與護航空母艦隊快速分享統整彼此獲得的資料。 偵測方面,尼米茲級艦橋頂部設有一座AN/SPS-48E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艦島後方設有一座獨立桅杆,頂部裝置一座AN/SPS-49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之前企業號將AN/SPS-48與AN/SPS-49都設置在艦島上,SPS-48在前,SPS-49在後),主桅杆頂部設有一座AN/SPQ-9A追蹤雷達。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羅斯福號艦島

出擊效率

尼米茲級能在開戰首日上半天出動120架次,在開戰前四天保持每日230架次的出勤率;以上數字系以兩波機隊間隔90分鐘、作戰半徑為200海里以內為準;然而如果進行遠距離攻擊或戰鬥巡邏,由於裝彈量與加油量增加,作業時間延長,因此實際出動架次將低於這個數字。在1997年,尼米茲號曾在一次演習中達成四天內出動771架次、平均每日出動193架次的成績。在後冷戰時代的實際任務中,尼米茲級平均每日能出動100至140架次的空中兵力,相當於許多中小型國家空軍每日能出動的架次。在2002年阿富汗戰爭中,參戰的尼米茲級平均出動率約為每日90~100架次,2003年攻打伊拉克戰爭則是平均每日120~130架次。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兩架F-14雄貓從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上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起飛自艾森豪威爾號上的FA-18戰機

隨著美軍制導武器日益精進普及,海軍航空隊每架攻擊機的攻擊效率都大幅增加。在1989年時,一艘美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聯隊一天能攻擊162個瞄準點。在2001年時,一個美國航空母艦戰鬥攻擊機聯隊每日能攻擊683個瞄準點,2002年阿富汗戰爭時,美國海軍航空隊F/A-18C戰鬥攻擊機平均每次出擊能攻擊2個瞄準點。在2010年時,每個航空母艦艦載機連隊每日能攻擊1080~1200個瞄準點,每架F/A-18C/E每次出擊能攻擊四個瞄準點。

損管防護

尼米茲級非常重視防護與損管能力,甲板與艦體採用高強度高張力鋼板以提升存活率,從艦底到飛行甲板都採用雙層艦殼,內、外層艦殼之間以X型構造連結,外層艦殼與艦殼間的X型構造能吸收敵方武器命中時造成的衝擊能量,降低對艦體內部的破壞。內層艦殼在重要艙室部位設有76~127mm不等的鋼質裝甲,並構成一個完整的箱型結構,艦體劃分了兩千多個水密艙區,艦內總共設有23道橫向水密隔艙壁與10道防火隔艙壁,水線以下有4道縱向防雷艙壁,並大量裝備先進滅火系統。尼米茲級維持與過去美國航空母艦相同的兩個主彈藥庫設計,不過兩個彈藥庫都遠離主機艙區。此外,過去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建造的航空母艦的機庫以一道位於中央的防火艙壁分隔為前、後兩區,而尼米茲級則恢復二次大戰時代美國航空母艦使用兩道防火艙壁將機庫分為三個隔間的設計,如此不僅能提供更好的抗損性能,而且也能強化對飛行甲板的支撐。綜觀以上,尼米茲級的防護設計相當優越,抵抗戰損的能力比二次大戰的美國主力航空母艦埃塞克斯級(Essex class)高出三倍以上。

第二梯隊(CVN71-75)

1978年,主管美國海軍核動力系統的海曼·黎高弗以及海軍航空派運作其國會支持者運作之下,美國國會提出在1979財年訂購第四艘尼米茲級(CVN-71),最後由於無法跨越國會席次2/3的門檻而遭到卡特總統否決。到了1979年,由於伊朗人質危機爆發,核動力航空母艦能長時間維持在海外部署、發揮強大戰力的優勢展現無疑,因此美國國會再度於1980財年的國防預算中提出建造CVN-71時,卡特總統已經無法運用總統否決權推翻,只好照國會要求編列,成為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也是第二批尼米茲級之首。1980年亟欲重振軍威的里根上臺後,為了達成其提出的"海軍艦艇600艘"之目標,在其任內大舉建造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在1982年一舉訂購二艘(CVN-72、73)。

設計改良

第二批尼米茲級在設計上做了不少改良,包括採用模塊化建造以降低成本、在側舷增加了63.5m米厚功凱夫勒裝甲、加裝箱型掩體來保護彈藥庫與機艙、爐心壽命由原本13年提高為15年、取消飛行甲板前方的鋼纜回收器(因為老一代的大型艦載機F-14已經除役)等,滿載排水量增至97000噸;日後第一批尼米茲級在回廠翻修時也追加了上述改良工程,並陸續拆除鋼纜回收器。在1986年,老羅斯福號加裝了ACDSBlock 0戰鬥系統,這是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的全面升級重建版本。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林肯號航空母艦

後續建造的尼米茲級的防護能力不斷加碼,從林肯號(CVN-72,1989年服役)之後的本級艦進一步強化艦面飛行甲板下一層的甲板,滿載排水量增至102000噸,成為全世界第一艘排水量突破10萬噸大關的航空母艦,從六號艦華盛頓號(USS Washington CVN-73)起又在艦島追加破片防護裝甲。不同於前四艘尼米茲級是單獨訂購,第五、第六艘尼米茲級是在1982年12月27日一起訂購,這是因為同時間的大量採購能壓低單位成本,較長時間個別採購相同數量更為划算。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

隨後里根總統在1988年6月30日一起第七、第八艘尼米茲級(CVN-74、75),這是美國海軍在冷戰結束前訂購的最後兩艘尼米茲級。這兩艘尼米茲級改用更新型的燃料棒,每次更換的持續運作時間高達23年,能縮減服役壽期更換燃料棒的次數約一半。而為了降低施工程本,從七號艦約翰·斯坦尼斯號(JohnC.StennisCVN-74)起,美國海軍開始在艦上採用新開發的高強度、低合金(High Strength Low Alloy,HSLA)鋼板的HSLA-100鋼材,此種鋼材被要求強度與韌性和過去HY-100高張力鋼板(屈服強度約100ksi,約690MPa)相當,但施工複雜度與成本都可以降低,省略原本HY-100需要的預熱程序。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羅斯福號進行耐衝擊測試

第三梯隊(CVN76-77)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防預算遭到刪減,尼米茲級的建造工作也隨之放緩。在1994財年,美國訂購CVN-76,1998才年又訂購CVN-77,成為最後兩艘尼米茲級。由於這兩艦的訂購間隔增大(CVN-76於1994年12月8日訂購,CVN-77則在1998年9月3日訂購),加上美國海軍已經開始規劃下一代的核動力航空母艦(CVNX,後來改稱CVN-21),因此CVN-76與77各有相當程度的設計改良。第九艘尼米茲級的CVN-76被命名為羅納德·里根號(USS Ronald ReaganCVN-76),在2001年3月4日下水,2003年7月服役,取代了2003年8月退役的小鷹級航空母艦星座號(USS Constellation CV-64)。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羅納德里根號航空母艦

第十艘,也是最後一艘尼米茲級(CVN-77)的建造計劃歷經多次變更:美國海軍最初打算大幅修改CVN-77的設計,艦島、電子系統、彈射器、動力系統與武裝等等都將重新設計配置,作為美國海軍下一代的CVN-21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裝備驗證艦,變動幅度之大足以使CVN-77從尼米茲級中獨立出來自成一格。2002年12月,美國海軍正式將CVN-77命名為喬治布什號(USS George H.W. Bush),以紀念1990年帶領美國打贏波斯灣戰爭、當時仍健在的老喬治·布什總統。喬治·布什號以尼米茲級的艦島為基礎,縮小體積並將外觀簡潔化,換裝新的桅杆,此外加裝相控陣雷達。

設計改良

與先前的尼米茲級相較,里根號有不少改良,首先是艦島設計變更,設計工作首度應用3D數字模型技術,艦橋右側向舷外大幅伸展,使右舷的警戒能力增加,CVN-77與之後的CVN-21也沿用此項設計;此外,原本位於艦島後方的獨立桅杆取消,改成一座與艦島整合的塔狀桅杆。而原本位於後桅杆上的SPS-49雷達改置於艦島後部上方,而原本位於主桅杆頂的AN/SPQ-9A追蹤雷達則被更新型的AN/SPQ-9B取代。由於艦島平面容積增加,里根號的艦橋也比先前尼米茲級少了一層,例如原本位於10號甲板的塔臺與信號甲板,在里根號上為09甲板。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里根號航空母艦甲板

原本尼米茲級便擁有球鼻艦首,而里根號則採用新設計的球鼻艦首,比原本更大更突出,除了可減低航行阻力之外,更可增加艦首的浮力,降低艦首的縱向搖晃,進而使艦載機起飛作業更加順利;採用新球鼻後,里根號的三部蒸汽彈射器同時彈射飛機時,艦首也不至於下沉。里根號艦內加裝整合指揮網絡(ICAN),是美國海軍第一艘實現網絡化的航空母艦;ICAN將艦上推進與航行控制裝備、導航、通訊等相關係統以及艦內所有部門工作站都連結在一起運作,大幅提高指揮管制的效率。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里根號航空母艦艦尾

里根號採用MK-7Mod4降落攔截系統,其攔截索由以往的四組減為三組,這是基於以往的操作經驗,通常第四組攔截索都派不上用場,而省掉一組攔截索就能節省不少人力、維修工時與空間;此外,在相同空間內減少一組攔截索,意味其餘三組能製造得更粗壯耐用,這對於目前著重於武器攜回能力的美國海軍艦載機隊而言十分重要──飛機降落時重量越重,所需要的攔截索就必須更堅固耐用;不過許多美國海軍飛行員表示,取消第四組攔截索之後,降落作業比以前缺乏安全感,難度也提高。里根號的飛行甲板也經過修改,寬度比以往的尼米茲級略增,斜向甲板前端曾寬加長,其軸線與航空母艦中心線的夾角增加到10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里根號彈射一架F/A-18F

CVN-77布什號以新型RAM拉姆短程防空導彈取代原有的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VN-77的艦體規格、作戰、感測、飛行甲板配置與武器系統等大致上都將沿用自里根號,並依照"網絡化"作戰而進一步精進;CVN-77相較於先前尼米茲級有相當程度的改進,隱身方面包括將艦島小型化與簡潔化、飛行甲板邊緣採用弧形造型等,可降低雷達截面積;提高艦上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力需求;此外,也大幅變更艦內的航空燃油儲存/分配系統,以提升安全性。CVN-77也會是美國海軍第一艘裝備新開發的聯合精確進場著陸系統的船艦,在2012年安裝並開始測試。喬治·布什號也採用若干準備用於日後福特級的新設備,例如新一代使用航天飛機絕熱材質製造的折流板來取代以往由平面鋼板製造、內含複雜冷卻水管的舊式折流板,無論體積、重量與複雜度工作都大幅減低,幾乎不需要維修工作,而艦上也使用名為"人力擴充技術"(HAT)的液壓掛彈起重機來取代過去的人工掛彈作業,只需要1人操作(過去每個班隊要編制9人)。喬治·布什號其餘的主要基本規格沿襲自里根號,包括為桅杆設計、球鼻型艦首等,至於艦上的錨與錨鏈則從已除役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獨立號移植而來。不過相較於里根號,小布什號的細部設計還是有若干改良,最明顯之處就是主桅杆設計。

總結

由於"尼米茲"級建造時間長達數十年,所以各艦之間有一些差別。僅排水量一項,前3艘"尼米茲"標準排水量為81600噸,滿載排水量為91487噸,第4艘"羅斯福"號滿載排水量則達到了96386噸,而其後的"林肯"號、"華盛頓"號、"斯坦尼斯"號、"杜魯門"號、"里根"號滿載排水量均已超過100000噸。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艦上設備也有很大改變。象"杜魯門"號就融入了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如大面積使用光纖電纜以提高數據傳輸數率;佈設了IT-21非保密型局域網,將計算機、打印機、複印機、作戰兵力戰術訓練系統、艦艇圖片再處理裝置、數字化綜合印刷及綜合數據庫等連接為一體,實現了無紙化辦公。艦載機的起降設備也增設了電視監視系統。下面的數據以該級第7艘"斯坦尼斯"號為標準。

"斯坦尼斯"號全長317米,寬40.8米,吃水11.9米,標準排水量79973噸,滿載排水量10550噸,載航空燃油9000噸。其飛行甲板長332.9米(斜角甲板長237.7米),寬77.8米,面積超過了3個足球場。艦內從機庫甲板以上分為9層,其中5層在島式上層建築內,機庫甲板以下除雙層甲板外又分為8層。整個艦從龍骨到桅頂高為76米,相當於20層的高樓。

"斯坦尼斯"艦動力裝置為2座通用電氣公司的A4W/A1G壓水堆和4臺蒸汽輪機,反應堆熱效率為25.6%,每個反應堆驅動2臺蒸汽輪機,總功率高達26萬馬力,最高航速30節,燃料可持續使用15年,續航力可達80萬-100萬海里,自持力為90天。它配備的是最新型的C-13-2型彈射器,在直角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各有2座。4座彈射器如果同時使用,在1分鐘內可將8架飛機送上天。斜角甲板著艦區設有4道攔阻索和1道攔阻網,飛機回收間隔是35-40秒1架。 機庫長208米,寬33米,高約8米。將飛機從機庫運送到甲板再到起飛,可在15-20分鐘內完成。它現在配備的是美軍的"標準型"艦載機聯隊,總數有80架左右,但在緊急情況下的載機可達100架。具體如下:

"黑騎士"第154攻擊中隊 (VFA-154,Black Knights)

"死亡之聲"海軍陸戰隊攻擊中隊 (VMFA-323,Death Rattlers)

"藍寶石"第146攻擊中隊 (VFA-146,Blue Diamonds)

"淘金者"第147攻擊中隊 (VFA-147,Argonauts)

"黃衫"地138電子攻擊中隊 (VAQ-138,Yellow Jackets)

"金鷹"第112預警中隊 (VAW-112,Golden Hawks)

第31巡邏中隊 (VS-31,Top Cats)

第8直升機反潛中隊 (HS-8,Eight Ballers)

"供給者"第30後勤支持飛行中隊 (VRC-30,Provider)

"斯坦尼斯"艦編制人員為5984人,其中航空人員為2800人。"斯坦尼斯"艦的作戰能力是很驚人的,其艦載機所能控制的空域和海域可達上千公里,其自身一晝夜機動也有500海里。它的艦載機可以24小時不停頓地進行戰鬥巡邏,每天可出動200多架次的飛機,其載機比例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

"斯坦尼斯"艦裝有3座"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和4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其電子設備為:對空為SPS-49(V)5和SPS-48E(V)(三座標)雷達;對海為SPS-67V雷達;導航雷達為LN-66;火控雷達為MK-99。電子對抗為4座MK-36干擾箔條發射器和SLQ-36拖曳式魚雷誘餌。

"斯坦尼斯"艦的生存力極強,艦體除設有若干道縱向隔艙外,還有23道水密橫隔壁和10道防火隔壁。艦體和甲板採用高彈性鋼,可以抵禦穿甲彈的攻擊。在艦的兩舷設有隔艙系統,彈藥庫、機艙等重要部位的頂部和兩側還裝有63.5mm厚的"凱芙拉"裝甲。艦上設有30個損管隊,設有泡沫消防裝置。泵設備能在20分鐘內調整艦體15度橫傾。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全家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