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的四大难点

水下能见度低、渔网缠绕、海水腐蚀、船体埋藏深,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面临四大难点。

9 月 26 日,大连庄河海域中日甲午海战经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圆满收官。

27 日,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副领队冯雷解密此次水下考古发掘的难点,并介绍了接下来对经远舰的考古工作和保护工作情况。

解密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的四大难点

(考古队员和参与此次考古直播的央视工作人员合影。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供图)

历时近三月水下考古发掘 清理出遗物标本 500 余件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 年 7 月至 9 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大连庄河海域搜寻、发现并确认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1月(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此二舰 ,派曾宗瀛、裘国安、黄戴监造。这次订购在英德两国海军部之间引起一场技术上的激烈争论,这次论争引起德国首相俾斯麦(Bismarck)关注。他指示伏尔锵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该型舰原定用于台、澎防务,后因中法关系缓和,清政府为加快北洋海军建军考虑,改留用于北洋水师。

解密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的四大难点

1887年1月3日,“经远”下水,“来远”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舰与“致远”、“靖远”、“左一”一起回国,加入北洋水师。该型舰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开始。

1894年9月17日,两舰都参加了黄海大战。“经远”舰在管带林永升指挥下奋勇作战,随“致远号”冲击日本舰队,在被日舰重创后奋然撞向日舰,意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联合舰队四艘巡洋舰集火击沉,包括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在内的全舰231名官兵为国献身,仅16人生还。

解密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的四大难点

“来远”舰在黄海大战中遭重创,其后又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1895年2月6日清晨在威海卫港内被日军第一鱼雷艇队偷袭击沉。

2014年8月29日7点半左右,在经远舰沉没地点的老人石附近发现了经远舰的一组残骸。老人石,是黑岛海域露出水面的一块礁石。国内知名水下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水下的经远舰残骸。这是继120年前“经远舰沉没”最后一张遗影后,关于经远舰最新的一组照片。

2018年7月至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这是继 “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解密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的四大难点

2018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还发现一块木牌,清晰书有“经远”二字。此次考古过程中发现,经远舰舰体前端保存了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舰体构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

目前确定经远舰残存舰体全长约 80 米、宽 12 米,在水下呈倒扣状态,军官舱等重要舱室及舱面武器可能被保存下来。

解密经远舰水下考古发掘的四大难点

(悬挂于船体舷侧的 " 经 "" 远 " 二字。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供图)

初期水下能见度极低 如同 " 盲人考古 "

冯雷介绍,跟普通陆地考古相比,水下考古的特殊性就在于水下环境,需要借助工具,通过潜水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和发掘。" 潜水本身就是一个高危行业,每个队员在水下工作的时候,这种风险是陆地考古所不能比的 "。

同时,水下考古还受到潮汐的影响。" 水下考古只能选在平潮期就是高平潮和低平潮期的前后进行水下工作。而其他时期,由于流速比较大,考古队员水下考古会有一定的风险,有可能被水流带走,或者是冲散。水下考古不能像陆地考古那样,只要不刮大风,下大雨,就可以从白天干到晚上 "。

而此次经远舰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则面临着水下能见度低、遗址表面渔网缠绕、海水腐蚀船体滋生贝类生物、船体埋藏深四大难点。

" 能见度是水下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海况、水况并不是特别理想,大部分能见度为一米左右,有时候甚至是伸手不见五指。此次经远舰调查在七月下旬开始的时候,当时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如同盲人考古,工作难度非常大 "。

经远舰的铁甲堡残留在海床表面,经过这么多年海水的侵蚀,上面长满了贝壳类生物,对考古队员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皮肤表面会有挫伤。" 队员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得注意进行保护,这也给水下工作带来了难度 "。

由于附近水域渔民捕鱼时拖网和留网的使用,造成经远舰船体已经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渔网,这也成为水下工作要克服的难点。" 有的是透明状漂浮在水中,水下考古人员有时候根本就看不见,特别容易缠绕到身上 "。

最后就是经远舰船体埋藏深度比较深,它的船体倒扣,舱室埋藏在海床表面以下,如证明其身份的船号、船名基本埋藏在海床表面 5 米多深以下," 想把它们调查出来,进行拍照、摄影,挖掘深度最少也要接近 6 米。挖一个 6 米深,将近 10 米宽,6 米长的土方,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

遗址位置已经进行回填恢复原状态 目前采取原址保护

冯雷介绍,本次经远舰水下调查已经结束,出水的五百余件文物将做后期的整理和保护。" 还将会就本次调查和出水文物情况进行报告的编写。对于经远舰本体的调查,将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由上级部门决定是否再次挖掘 "。

而对于许多人关心的经远舰是否会进行整体打捞,冯雷则认为,整体打捞比较受各种原因制约,目前还没有定论。" 其实打捞经远舰并不是复杂的事情,但是打捞出来的存放地的确定和保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在文物考古提倡原址保护,致远舰就是进行了原址保护,经远舰目前也是采取原址保护方式 "。

经远舰发掘工作完成后,水下考古队已经对经远舰发现的位置进行了回填,恢复发掘前的状态。" 目前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经过协调,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海面设置保护区,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当地政府将在该海域设立保护区,禁止海洋工程施工、渔业作业,并且严打盗捞、盗掘。船体将焊接锌块,以防止海水防腐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