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他的“荆襄朋友圈”

01

在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时,我们常常会被“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和”的诸葛亮折服。有时却也难免疑惑,在交通和通讯都并不发达的东汉末年,出山之前长期“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如何能够清晰的掌握天下大势,在隆中就预测出“三足鼎立”的局势呢,难道真的是所谓生而知之吗?

其实,除了诸葛亮的个人天赋外,他隐居的荆襄地区的诸多师友,也为他传播声名、了解局势、交流思想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所以说,诸葛亮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很多思想和行动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诸葛亮和他的荆襄朋友圈。

02

东汉光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山东琅琊,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和他在演义中的老对头王朗王司徒是同乡。这里在春秋时代属于霸主齐桓公的领地,也是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发迹的地方,而诸葛亮以管仲为榜样,建功立业的思想开始萌发。

13岁那年,诸葛亮随着他的叔父诸葛玄来到了荆州,几年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迁居到了襄阳附近的隆中,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荆襄的隐士群体,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所谓的荆襄九郡,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元代后小说家常用的称谓。所谓的荆襄,大致指的就是东汉时荆州所辖各郡,相当于现在的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这里南北文化交汇,民风淳朴,却又有进取的一面。

当时,荆州的实际控制人是荆州牧刘表,此人虽然在三国演义当中评价不高,但在历史上,对于荆州的治理还是颇有成效的。

在刘表的努力下,荆州成为东汉末年乱世中一块相对安定的绿洲,而且刘表非常重视教育,大力兴学,荆州的官学和私学数量都不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子不但可以更好的涵养心性,而容易通过交游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群体,诸葛亮在这里也结交了多位对他的人生意义重大的良师益友。

03

在诸葛亮的诸位师友中,有两位对他影响至深,一位是庞德公,另一位是司马徽。

庞德公是当时荆襄隐士中的精神领袖,也是在演义中和诸葛亮并称的凤雏庞统的叔父。

庞德公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却不愿出仕,就连荆州牧刘表亲自来请他出山,也被拒绝了。

虽然自己隐居起来,但在提携后辈方面,庞德公却不遗余力,可自己都不出山,有什么办法帮后辈传播影响力呢。

还别说,在特别的年代自有特别的方法,东汉那时还没有科举考试,个人入仕主要靠举荐,而名士的评价自然就成为举荐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庞德公恰恰就是一个具有非强大的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庞德公的评点风格和当时另一家第三方评价机构汝南月旦评不太一样。汝南月旦评,用的是总结人物性格特征,比如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庞德公的评价方法,更加生动形象,主要是通过给人物起外号:他给诸葛亮起了一个外号叫“卧龙”,又给自己的侄子庞统起了个外号叫“凤雏”,这个意思很明显,这两位虽然一个还在睡着,一个年纪尚轻,可确是如假包换的人中龙凤。

这么资深点评家给起的外号,在当时丝毫不亚于现在的长江学者教授写的推荐信。有了它,在全国范围内谋求就业应该不在话下。刘备当年放低身段,三顾茅庐,和这样评点产生的重大影响恐怕也不无关系。

04

除了给后辈起外号之外,庞德公给他的同辈司马徽也起了个雅号,叫水镜先生,不过司马徽和庞德公一样无心入仕,所以这个雅号并没有什么广告价值,更多还是意在说明,在庞德公眼中,水镜先生的确算得上是个活的通透,活的明白的人。

司马徽在引荐后辈诸葛亮庞统方面也是尽心尽力的。

如果说,庞德公是通过点评的方式,提升了诸葛亮的知名度;那么司马徽呢,则是面向潜在雇主的精准一对一人才推荐。

当依附刘表、屯驻新野的刘备去拜访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就趁机在交谈的过程中,在刘皇叔的脑中强力植入“卧龙、凤雏都是当下俊杰”的理念。

在谈到什么是人才的时候,司马徽对刘备说:“当下,一般的读书人,虽然苦读诗书,但对天下大势却毫无概念,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俊杰。”

求贤若渴的刘备肯定要发问了:“那么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是俊杰呢?”

司马徽说:只有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这也就是演义中所说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庞德公和司马徽,都是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之人,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远离尘嚣,独善其身才是他们的根本追求,所以他们的隐居,更加决绝,也更加纯粹,被后世称为“道家之隐”。

相比于他们,更加年轻的诸葛亮和他的几位年纪相仿的朋友,在襄阳的隐居,更多是为了避乱求学,观察时局,并伺机出世,类似于“儒家之隐“。同样是隐者,但心境和理念与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05

在荆襄,和诸葛亮交往密切的同龄人,主要有博陵崔州平,颖州的徐庶还有汝南的孟公威,四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时局,评价人物,抒发胸襟。不时的加入这个团队的,还有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和侄子庞统。

和诸葛亮这种超级天才做朋友,除了要有才华,也需要一定的包容度。拿读书来说,崔州平和徐庶等人读书,更多的是专注于把书读精读熟,而诸葛亮却走马观花的看书,自称是独观其大略,让几人大跌眼镜。

有一次,诸葛亮对三个人说,你们几个人将来可以做到刺史和郡守,他们问诸葛亮,你可以做到什么位置,诸葛亮却笑而不答。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才了解到,诸葛亮的志向是要成为像管仲,乐毅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要是小肚鸡肠的朋友,恐怕会感到各种羡慕嫉妒恨,顺便在人前吐槽一下诸葛亮的狂妄自大。可这几个朋友并没有认为诸葛亮是在说大话,而是心悦诚服的表示认同,并在各种场合帮助诸葛亮宣扬自已的高远理想。

后来,诸葛亮在回忆当中,写下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教诲。

大意是说:

最初和崔州平交往,经常从他那里听到对时政得失的评论;后来和徐庶交朋友,又受到了听到他不少启发和教诲。

可见这样的交游对于诸葛亮的成长也是有很大裨益的。

06

公元208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同一年,水镜先生司马徽离开了人世,而在此前后,诸葛亮的各位好友也四散西东,各为其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庞德公带着家人隐居在鹿门山中,自此杳无音信。襄阳隆中曾经的谈笑风生成为绝响。

此后的27年间,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的理想,南征北战,成为蜀汉的重臣,是奠定鼎足三分局面的核心人物之一。虽然英年早逝,流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但他的品格和功业,已经足以成为楷模,为后世所景仰。

有无数的后人曾经效仿诸葛亮的职业轨迹,先躬耕隐居,然后再入世大有一番作为,却少有成功的。毕竟,有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难以复制,除了个人禀赋的差异外外,若不是有像诸葛亮在荆襄交游的诸位良师益友,要在隐居和入世之间切换的游刃有余,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吧。

文章转自“师之”app中的《教林广记》栏目,欢迎前往下载注册并订阅查看最新内容!

诸葛亮和他的“荆襄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