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陽:跌宕人生,唯詩和教育不可辜負

01

明朝正德年間的一個秋天,在南昌的滕王閣中,一場彙集了當地學術界和文藝圈名流的接風聚會正在進行中。一位年紀在四十歲上下,目光炯炯的中年人,正在向迎接他的朋友們頻頻舉杯。

酒過三巡,中年人放下酒杯,面對著滿座高朋,暢談自己對於教育的主張和對文學的看法,席間眾人被他的熱情打動,稱讚聲不絕於耳,而坐在他旁邊的幾個人眼中偶爾閃過一絲或茫然或不屑的目光。對於種種譭譽,中年人卻似全然不覺,繼續沉浸在夢迴盛唐的興致當中。

這個中年人,就是剛剛上任的提學副使李夢陽,而他在當時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一位擁有眾多門人和粉絲的大詩人。

宴會結束後,李夢陽已有幾分醉意,朦朦朧朧中,他想起八百年前在同一個地方,吟誦出“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的青年,不由向他的妻子幽幽嘆道,沒想到心意和我最相通的,竟然是遠在唐代的王勃。

02

很多人一生成就不小,但生活總體波瀾不驚,比如我們上一期介紹的文徵明;也有些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人生格外跌宕起伏,比如李夢陽。

李夢陽和同時代的各路才俊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他的兩位老師後來都成為了內閣首輔,一位是用計扳倒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太監劉瑾的楊一清;另一位,則是名字和李夢陽高度相似,但其實並沒有親屬關係的文壇泰斗李東陽。

既然李東陽是李夢陽的老師,那麼名列“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自然就是他的同門師兄弟了。

此外,李夢陽和後來成為心學宗師的王陽明,在進京趕考成為好友,更為巧合的是,兩個人出生在同一年,此後又幾乎是在同一年去世,稱得上不折不扣的終生朋友了。

當然,彪悍的人生不止於認識一些牛人,更重要的是自己能脫穎而出。

李夢陽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一個文學團體,除了李夢陽本人外,還包括何景明、康海以及從另一個偶像團體“江南四大才子”中跨界加入的徐禎卿,為了改變當時的萎靡文風,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掀起了一場雄心堪比西方文藝復興的復古運動,歷史上被稱為“前七子”。

03

除了在詩歌方面的重大成就外,李夢陽還有一個他自己未必喜聞樂見的經歷,他曾經先後五次入獄。每次的理由都不盡相同。

戍守邊疆時,李夢陽因為一次疑似官商勾結的縱火案陷害,被投入監獄。

在朝廷議事的時候,李夢陽因為彈劾太監劉瑾,再次入獄。此後他還會有多次類似的境遇。

這樣的遭遇,自然和李夢陽富於正義感的耿直性格有關。好在每一次危難時候,都有貴人拔刀相助,讓李夢陽化險為夷。陷入劉瑾危機這一次,他的貴人是與他同為“前七子”的康海,康海冒著巨大的風險向劉瑾求情,使李夢陽得以釋放。

不久,劉瑾敗亡,李夢陽重新得以重用,被任命為提學副使,到江西赴任,於是,出現了開頭時的一幕。

每個時代的傑出人物,都會嘗試通過多種方式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價值。李夢陽也不例外,他嘗試過在邊疆建功立業,也嘗試過在朝堂上發揮價值,不過結果都不理想。

在去江西的路上,李夢陽目睹了流民四起的慘狀,逐漸意識到,即使是清理了劉瑾這樣的毒瘤,國家的昌盛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國家治理的根本,在於培育足夠的人才,唯有教育,才是改變當下時代頹勢的根本希望所在。

李夢陽的父親李正當年曾經做過縣學的訓導,所以,李夢陽對於興辦教育並不陌生。在他的心中,每一個人只要有學習的意願,國家就應該給他相應的機會。

可公立教育名額畢竟有限,李夢陽隨即把目光放到了民間辦學上。

在江西任上,他一邊抓公立教育的招生公平,另一方面,開設和修復大量的民間書院和社學。

朱熹曾經講學的白鹿洞書院,著名的鵝湖論戰的發生地鵝湖書院,北宋文學家曾鞏創立的興魯書院,都被李夢陽一一恢復。此外,李夢陽還新建了一系列的書院,其中最有名的,是為了紀念忠臣練子寧所修建的金川書院。

為了解決更廣大群體的教育問題,李夢陽在江西大力興辦社學,也就是縣以下機構的辦學。

其實社學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經存在,明朝的時候,在每個鄉,也設有社學。社學裡有專職教師,負責從事教育活動。

可當時教師的薪酬很微薄,他們畢竟也要討生活,久而久之,教師們就不好好教書,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書之外,比如想方設法向學生和家長索要錢糧。

問題在於,很多鄉里學生的家庭條件也比較艱苦,難以負擔起這樣持續的搜刮,於是棄學人的越來越多,李東陽到南昌時,整個江西的社學已經處於一個名存實亡的境地了。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李夢陽率先在南昌興辦了六家社學。把這六家社學作為樣本,向其他各個地區推廣經驗。

怎樣解決師資的問題呢?李夢陽要求各地的官吏,要精挑細選出有責任心的老師,免除他們的徭役,而且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如果教學成績突出,還會給予獎賞,同時,嚴禁教師向學生和家長索要財物。

辦學水平和風氣的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前來就讀,江西的社學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04

除了重建和興辦各類學校之外,李夢陽和當地的學生、士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在馮夢龍的作品中,記載了這樣一樁趣事:

在那個時代,觸犯名諱是一種大忌,不但皇帝和父母的名字要避諱,上司長官的名字也要避開。

李夢陽上任後,發現有一士人恰好和自己姓名相同。雖然李夢陽和他的老師李東陽也疑似撞名,但畢竟還有一字之差,而這個一模一樣的名字實在不合規矩。

於是長官李夢陽召來了士人李夢陽,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你不知我名叫李夢陽嗎?為什麼還要犯諱呢?”士人回答說:“我的名字是我父親取的,不敢更改。”

李夢陽沉思了一會說:“我出一個對聯考你,你能對得出來,我就原諒你。”他的上聯是:“藺相如 司馬相如 名相如 實不相如。”

那個士人想了一下,就說:“魏無忌 長孫無忌 彼無忌 此亦無忌。”

李夢陽滿意地笑了,點點頭叫士人回去。雖然這件軼事的可信度存疑,但李夢陽的肚量和愛才在當地卻是有口皆碑的。

每有閒暇的時候,李夢陽和學生們談論詩文,遊覽山水,遍訪各地,瞭解風土人情。在李夢陽的文集中,有很多詩詞都是為沒有官銜的秀才、學生寫的,這在一般名人的詩集中是罕見的。

他的一首《白鹿洞別諸生》這樣寫道:

出山車馬走相送,落日遂上鄱陽船。生徒綣戀集涯滸,孤帆月照仍留連。

沒有師生交遊的真摯情感,恐怕很難寫出這樣的詩句。

05

李夢陽在江西的時間並不長,僅僅三年後,他因為一次仗義執言的行為再次被罷黜,面臨著又一場牢獄之災。

待罪之身的李夢陽乘船到廣信府,也就是今天的上饒,準備接受審判。剛剛下船的時候,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岸上,一眼望不到邊的讀書人,在寒風中恭迎他的到來,這些人當中,既有他興辦的社學、縣學和府學的師生,也有從江西各地趕來的景仰他的人,李夢陽的眼眶不覺溼潤。

在提審李夢陽之前,衙門外跪滿了廣信府的生員和秀才,力證他們的長官是被冤枉的。萬生跪衙、萬民圍觀的景象令朝野為之震驚。

幾經周折,李夢陽終於恢復了自由,離開江西掛冠閒住。從此告別仕途,在江西擔任的提學副使,成為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站。

李夢陽在江西的經歷雖然短暫,但他對當地教育的貢獻,卻被人們長久年懷念,萬曆年間的《南昌府志》中記載說:“然江右士子猶誦義至今。”可見,一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江西士人還在傳誦李夢陽的功績。

李夢陽離開南昌五年後,他的好友王陽明來到江西,在李夢陽興辦社學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頒佈了《社學教條》,成為目前發現最早的系統的社學教育規章制度,對全國的社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到了清代雍正年間,江西共有社學278所,江西作為“文章節義之邦“的美名得以延續,與社學的繁榮是密不可分的。

文章轉載自“師之”app中《教林廣記》欄目,歡迎下載註冊並訂閱查看最新內容!

李夢陽:跌宕人生,唯詩和教育不可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