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地藏经纶贯》参学 19

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地藏经纶贯》参学 19


《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青莲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参学

净空法师  1998年宣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讲经注疏,在未讲经文之前一定先要将全经的大意,给听众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这种介绍古人用的名词很多,我们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讲的“五重玄义”,贤首所说的“十门开启”,都是经前的介绍,这也有称之为纶贯。我们在此看到的注解,是康熙年间青莲法师,法名灵椉。诸位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椉”是古写,现在不是这个写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纶贯,也是这个性质。我们仔细看纶贯的内容,它里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而比五重玄义的内容更为丰富。


承前:【故占察经云,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具。痴暗因缘薰习力故,现妄境界。】

【以依妄境界薰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我们怎样修行证果入这个境界?底下说: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薰集而有力者,烦恼渐薄。】

这就是说法身以无明作本。法身怎么样薰习而有力?你的念头转过来了,一切众生是自己,这就是法身薰习。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念念为一切众生着想,在一切法事里面,甚至于读经、念佛,末后我们做回向,回向是什么?回向就是以法身薰集。“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国土”,佛国土是一切诸佛刹土。我所修积的功德,为谁修积的?为庄严一切诸佛刹土,庄严一切诸佛刹土是庄严法身。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为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法身薰习。法身薰习怎么会不证法身、不成佛果?无明薰习就很糟糕,决定逃不出六道轮回,法身薰习决定超越十法界。你才知道转这个念头是多么重要,这个念头一转就超凡入圣。

虽然超凡入圣,自己跟众生相处决定是低姿势,决定是谦虚卑下,才能与法身相应;如果是高姿态,就与烦恼相应,与无明相应。要晓得,谦虚卑下是与法身相应,法身能现饿鬼、地狱、畜生,这是卑下到极处。法身清净、法身平等,稍稍有一点高下之心就不平等。谦卑,不但能够保持你自己的功德而不失,而且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怎么成就的?谦卑是做给一切众生看,是劝导他放弃骄慢心,不是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来给你看。你觉得骄慢,你觉得你很伟大,许多人称赞你、歌颂你,殊不知谦卑的人比你更伟大?你那种骄慢伟大,别人赞颂是一时的。骄慢,人家赞叹很短暂;谦卑,人家赞叹的时间永久,果报不一样。什么原因?一个与无明相应,与虚妄相应,他怎么能持久?一个与法性相应,法性常住不变,所以他能恒久。与法性相应是真修,与无明相应是假修,这个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

【能厌世间,求涅槃道。】

『厌世间』,不是真的讨厌这个世间,是对这个世间贪爱的心薄了。换句话说,断是非人我、断贪瞋痴慢,这叫厌弃世间。『求涅槃道』,就是求明心见性。

【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

知道『一』,才是真实的。心常住在一,我们念佛人讲“一心不乱”,常住在一心不乱这个境界里,这是真实的。『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这是对待众生,他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上所表现是六度万行,这个人就叫做菩萨。所以随顺法身的薰修是菩萨,随顺无明的薰修是六道凡夫。此处文字很简单,理跟事都讲得很透彻。众生怎么样成菩萨?我们现在讲菩萨,有真菩萨、假菩萨。什么是假菩萨?受过菩萨戒,挂个菩萨名,还是跟无明烦恼薰修,那是假菩萨。真菩萨,是没有受过菩萨戒,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用法身来薰修。要晓得,起心动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生活、工作、服务,这就是法身薰习,这个人就是菩萨。他没有我,我就是法界、就是虚空、就是一切众生,不会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但实际上,身也是众生,也是我的一分。他现在懂我是整体的,不是一部分,就好比整个身体是我,不会执着一个手指是我、一个指甲是我,不会执着这个。

我们现在凡夫不知道整体是我,执着整体极小的一个部分,以为这是我,这个执着是错误的。我是虚空法界的全体,这就是法身薰习。念念都是如是想、如是观,久而久之,我们无始劫的烦恼习气逐渐逐渐减弱了。这个观念逐渐逐渐增强,不知不觉就契境界,你就成真菩萨,这个菩萨叫法身大士。他不是十法界的菩萨,十法界里面菩萨在用功,还没有突破,突破之后你就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

有一些人常常在问: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在佛法称为根本大问,这个问题如果是解决了,所有一切问题全都解决。佛经里面不断的重复给我们说明,佛为什么不厌其烦说这么多次?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痴暗因缘的薰习力量太强,时间太久了。如果是短时间,佛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境界依旧转不过来。转过来就成佛,转不过来就是凡夫,这是我们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看得很多,凡圣在一念之间,生佛实在讲是刹那之间的转移。我们读经、听教、闻法,为什么依旧转不过来?这就是无始劫来无明的力量,这个经里面讲痴迷薰习的力量,障碍我们见性的机缘。

前面说过:“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这个话真是说尽了。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自己的本身,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自己。佛怎么成佛?佛证得法身。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我们有没有三身?我们有,跟佛没两样。佛觉悟,对于这三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们迷,对于自己的三身完全不知道。觉悟,法身也没有多一点点,迷了,法身也没有减一分,问题是在迷悟之间。什么叫众生?众生的意思广,我们看到众生二字,立刻就想到很多人,把这个看作众生,这是对众生的意思不懂得。所谓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大,虚空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所以虚空是众生;我们现在观察到宇宙之间许许多多的星球,星球是众缘和合而生,也是众生。

科学家又发现我们现在的能见量很窄小,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今天只能见到三度空间,四度、五度空间我们见不到,它存不存在?存在。科学家证实,在理论上讲空间是无限度的,在事实上来说,他们已经证明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我们今天在无限度的空间,只能够见到一度。无限度的空间从哪里来的?众缘和合变现出来的,都是众生。万事万物所有一切现象,众生两个字包括尽了。所以此处这个众生,就跟我们佛法讲的“法”,意思是一样,它是宇宙整体的一个代名词。什么叫法身?可见得法身是全体,是个完美的全体,不是部分。我们今天所能够感觉到是个局部,非常窄小的一个局部,所以才会跟别人产生冲突。

我们举一个例子,树上有树叶,我们自己这个身就像树叶一样。一个树梢长了几片树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再往下观察树条,这一条里头有几个梢,就好像你的一个族类一样;你这个族类跟别的族类又独立、又相对,相对就有冲突。再仔细去观察,观察到最后“根”,原来所有的树叶、所有的枝条、所有的树干,统统是从一个根生的,你才看到一个完整的树,完整的才是自己。佛给我们讲,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你还有什么冲突?这是事实真相,不是假设。诸佛如来证果,证得诸法实相,彻底了解、彻底明白,虚空法界跟自身融合成一体,这叫佛,这是法身大士。不了解事实真相,在这里头随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是非人我,搞贪瞋痴慢,是凡夫。凡夫造作一切罪业,你的法身、法性没有丧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没有两样。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为什么能看出是真的?看出你这个身体真妄和合,就在你这个身体里面,他看到法性,他看到法相。法性不生不灭,法相有生灭,那个生灭不是我们观念中的生灭,而实在法相是非生非灭,法性是不生不灭。法相怎么说非生非灭?因为它迁流变化,刹那不住。你说它是生,它立刻就灭,你说它灭,底下又生了。这就像我们的念头,念头是属于法相,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了,总不会前念灭了,后念就不生,那就有生灭。前念灭后念就生,所以你不能说它生,也不能说它灭,所有一切法相都是这个样子。法性是决定没有生灭,法相是非生非灭。

前面讲,如果众生要受“法身薰集而有力”,这个人叫功夫得力了。“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这人叫菩萨。不一定要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未必是菩萨,真正照这个修,他真的是菩萨。他天天觉悟,念念都不迷失,对于大乘经教,他是真正得到利益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会不会用功,会不会修行?会修行的,看人、看物,看它的法性,看它的法相。你能从这上去观察,你就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你烦恼薄了。你对于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不再贪爱留恋,世间这个世缘就薄了,烦恼就少了。所以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看,会不会听?六根缘六境,这个境里面都有性、都有相,你去观察它的法性、法相,从法性里面观察到“一时”,从法相里面观察到“因果”,这是佛法的大道理,千经万论就说这么一桩事情。你知道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到底是一回什么事,你就全搞清楚,这种人叫菩萨。这种人起心动念、生活行为,决定是利益众生的,帮助别人也觉悟,帮助别人也明白这个事实。所以他所行的,日常生活决定与六波罗蜜相应,不是他在那里学,自自然然就相应。

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地藏经纶贯》参学 19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地藏经纶贯》参学 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