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學?

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學?

別問了,我就是三本。

三本是什麼?比一本二本低點,但都是本科的大學。

本文不從專業學理角度分析這個問題,只從個人價值認同,與親友認知評價兩個方面並結合自身經歷,來好好分析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親友認知評價。

當高考成績出來的那個清早,我清楚的記得我在同學家剛醒酒,前一天晚上吹的牛逼早已經不記得了,此時的分數倒是真真切切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了。

分數不是太低,更不是很高。分數線還未公佈,懷著忐忑的心情給爸媽打電話說了分數,並且寬慰他們,分數線還沒出來呢,一切還不是定局。

早飯也無心吃,一干人等就往學校趕。途中,知道了分數線,差了20分過線。

真的無心復讀,對於文科生來說,再次復讀好好學習數學,多練練題,考上問題應該不大。但是真的沒有更多的理由支撐我去面對復讀,所以我就要面對填志願了。

我自己覺得沒啥,但是來自親友的關注,七大姑八大姨通通打來電話,就一個問題:考上沒?我摸摸反問:三本算不算。電話那頭傳來疑惑的聲音:啥叫三本?

對啊,啥叫三本,我也很迷茫啊。

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學?

我這神奇的分數對我來說,也是很尷尬。填專科覺得虧,填二本補錄根本沒可能。所以唯有三本是最好的歸宿。

父母嘴上雖然說著沒事,但是他們心裡的想法作為當事人的自己有何嘗不知道,三本是啥?不就是沒考上嗎?

雖然剛開始我也一遍一遍的解釋著三本的概念,和一本二本念出來都是本科學歷,也相當於考上了。

父母當然是疼愛孩子了,所以他們也接受了這個模糊的概念,但是每當在親友面前,別人問及孩子學的咋樣,父母總是大大咧咧的說:此,三本,誰知道以後咋樣呢?

我還能再怎麼解釋呢?每次回家,遇到姨媽,總會親切的說:大學生回來了。表哥堂哥有了問題,也總是會說:等我問問我們大學生怎麼說的?

其實心裡也很難受,但是怪誰呢?當初多考20分不就行了?當初去復讀沒準考上一本二本不就行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三本這個詞似乎是自己種下的不可言說的魔咒,此時也在一點一點吞噬著原本頑強的心,表面輕鬆下,何嘗不覺得委屈,三本,我可能真的盡力了吧。

個人價值認同。

說實話,我還是無法很平靜的把三本和一本二本等同,就像是心理障礙一樣,一聽到別人問我在哪裡上學,我下意識的就會想到自己是三本,他一定不要問我上的啥?否則我的秘密就要暴露了。

我所在的大學,對大學!是一群一本院校的附屬院校,主要是憑藉本部的優勢資源強化自身的教學質量。

所以每次別人問我,甚至不熟悉的親戚問我,在哪上學,我都會平復自己的心情,面無表情的說出我們本部的校名,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因為我在本地上學,所以大家基本都知道這所厲害的學校。如果說出我的院校,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也同樣知道它是一所三本院校。

與我一起的還有一位朋友,當時高考前夕,因為身體原因影響了高考發揮,最終去上了專科。

每次放暑假寒假,大家都提議要去母校看看老師,順便聚一聚。他總是拒絕的,我問他為啥不去,他說:沒考上,感覺臊的。

我除了罵他矯情,自我貶低,其實也是在說我。是我們太過看重別人的看法,給自己心理暗示?還是事實就是這樣,我們就是三本,無法說服自己和一本二本的同學一起交流?還是我們自己心裡太脆弱,禁不起時間的考量?

可能都有,又可能都沒有。我也總是一遍一遍的說服自己這樣病態的心裡不利於自我的發展,不利於構建和諧的同學關係,但是有時一句問候,一句平常的話語,總是能點燃原本熄滅醜惡心態。

三本算是考上大學了。

有一次回到家,父母不知為何又在唸叨,以後三本出來怎麼辦?我也習慣了,多是安慰,以後出來肯定有事做,別擔心了。

但這一次,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試圖構建起來的自我虛假的繁榮,終於在這一刻徹底坍塌了。我居然沒出息的哭了。

母親嚇壞了,接著她也哭了。從那以後,母親再也沒有提過三本這個詞,我也告誡自己,別那麼看不起自己。

來到大學,兜兜轉轉已經三年了,時常聽著學校學長學姐的成材事蹟,從這裡考上研究生的大部分都回來當老師了,不曾採訪過他們面對這個標籤的經歷,也不曾有過他們在這群學校的輝煌,更不羨慕他們此時的安穩,只是單純覺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自我否認也好,自我貶低也罷,甚至覺得尷尬,不敢面對,但是事實不就是這樣?事實就是自我否認的同時又不停止努力,就當是零星的自嘲,給未來的自己多點祝福,少點對之前的否定。

時光還是會不停歇的向前走,三本的標籤會出現在簡歷中,戶口本上,是人決定了標籤,而不是標籤決定人。萬物的卻處在普遍的聯繫當中,但是,難道不是自己的內心在把控這份聯繫?

三本不是失敗者,不是默默無聞不敢大聲言說的詞彙,我們決定了這個標籤的價值,也體現這個標籤的價值。

有朝一日,當我們拿到學位證時,上面大大方方的寫著本科。我們可以名正言順的說:我上的三本,感覺很好。

三本,算不算考上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