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四十餘年老舊小區實現違建清零

記者日前從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獲悉,從去年4月9日開始動工拆違到今年8月23日,歷經整整493天的時間,黃南45號院違建如期完成清零目標,成為轄區內首個零違建老舊小區。這也是街道以“紅牆意識”提升“四個服務”水平,主動入院幫助中央單位拆違的一次典型案例。

黃南45號院隸屬某中央單位產權,小區建築陸續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缺乏物業管理,造成居民私搭亂建情況突出,小區院內共15棟樓、664戶居民,違法建築達到148處,總面積4351平方米。“這些違建多數集中在一層,不僅影響小區美觀,還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隱患。”西單北社區黨委書記曹立介紹,一樓住房過去都自帶一塊小花園,初期只有部分居民在這上面蓋房子,後來發現沒人管,久而久之違建就越來越多。

自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開展以來,西長安街街道開始對地區內違法建築進行“狠抓嚴打”。針對黃南45號院產權隸屬某中央單位這一特殊情況,西長安街街道主動與產權單位對接,於去年3月25日專門成立黃南45號院拆違工作組,從各社區抽調6名社工,分三小組負責與居民進行商談。

自拆違工作開展以來,拆違工作組排除萬難、眾人一心、分工不分家,本著“微笑拆違”、“熱情拆違”的工作理念,深入每一戶居民家中做思想工作,用心溝通,努力解決實際困難。同時定期總結工作經驗,為加快推進拆違力度提供保障。期間,街道主要領導多次來到拆違現場實地瞭解情況,及時解決拆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

“儘管有個別居民有牴觸,但大部分居民都很積極配合這次拆違工作。說白了,大傢伙相互間都太熟悉了,只要你真心替他考慮、幫他解決困難,誰都拉不下臉。”在曹立看來,拆違工作要想做的好,關鍵是平日裡的社區工作要用心、用情,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讓群眾打心裡把社區當作自個兒的家。

“都成一家人了,大家也就更加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於是,就有了這樣暖心的畫面——拆違工作組前期開展宣傳工作入戶時,一位居民主動告知自家窗戶有向外擴建0.5米。工作組一查,此處不在拆違臺賬內,但這位居民堅持說屬於違建,要求儘快拆除。曹立告訴記者,因為居民的積極配合,在去年7號樓和9號樓的整治中,一次性拆除違建20處,面積共計700.41平方米,成為拆違工作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記者瞭解到,在違建清零的同時,小區的升級整改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產權單位將對該小區進行樓頂保溫防水、更換節能外窗、外牆保溫、管網改造、道路改造、環境整治、綠化、設施配套等八項工程的整治改造。針對社區老人多的特點,小區將在1-7號樓、9-14號樓加裝單元電梯,進行抗震安全加固。

到2020年4月,小區的綜合整治工程將全部完工。屆時,舊樓穿上新衣,漆黑的道路變得明亮,坑窪的道路變得平整,停車難、出行難等“老大難”問題都將在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迎刃而解,黃南45號院小區將煥然一新,真正做到“路平、水通、燈亮、綠美”,變成和諧宜居美好家園。

(內容轉自《北京西城報》記者費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