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野心堪比司馬昭,曾和諸葛家族勢不兩立?孫權霸業險毀於他手

在漢末三國時期,廢立皇帝之事,並不罕見,比如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司馬師廢掉齊王曹芳,立高貴鄉公曹髦。每一次廢立皇帝,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引發政治動盪,撕裂朝堂,一旦失敗,身死族滅。這種高風險的事在三國時期頻頻上演,原因很簡單,身處亂世,這種權力遊戲帶來的誘惑實在太大。

在吳國,也曾發生過一次廢立皇帝,只是相對於魏國的廢立皇帝事件,它在後世的知名度並不廣,其中原因不外乎魏國的廢立事件是晉取代魏的預演,給後世留下深刻印象,更因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幾乎成了陰謀政變的代名詞。

眾所周知,歷史上廢立皇帝的多是異姓權臣,比如霍光、董卓、司馬師兄弟等,但孫吳的廢立皇帝卻是宗室之人,此人正是孫綝。

此人野心堪比司馬昭,曾和諸葛家族勢不兩立?孫權霸業險毀於他手

孫綝是孫堅之弟弟孫靜的曾孫,算起來也是孫權的堂孫了。

在三國時期,人均壽命都不高,相比曹魏數代皇帝皆短命,孫權活了七十一歲,在當時可謂相當高壽了。孫權有七子,長子孫登雖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但奈何早逝,先孫權而去。三子孫和和四子孫霸相互爭奪儲君之位,最終皆不得善終。

孫權本是猜忌心很重之人,晚年愈甚,為了防止太子對自己權力構成威脅,遂立七子,年幼的孫亮為太子。

孫權死後,孫亮即位,時年不過十歲的孩子,主幼臣強,歷來為王朝大忌,因為這意味著往往容易出現強悍的權臣把持朝政,對皇權構成威脅。對於出現這種局面,孫權臨終前早就料到,所以他給兒子安排了三位輔助大臣諸葛恪、滕胤、孫峻,就是希望三人相互制衡,防止一人專權。

但後來的歷史發展軌跡出乎孫權的預料,他安排權力平衡機制很快被打破,諸葛恪開始一人獨大。不過,諸葛恪很快被孫峻剷除。

此人野心堪比司馬昭,曾和諸葛家族勢不兩立?孫權霸業險毀於他手

諸葛恪死了,但是對皇權的威脅並沒有消失,孫峻取代了諸葛恪的位置,變得更加變本加厲,他將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年幼的皇帝完全成了擺設。

在和諸葛恪的奪權過程中,朝野傳言,諸葛恪曾打算迎接已經失勢的前廢太子孫和,引發孫峻嫉恨,很快將孫和流放,隨機逼他自殺。

大臣們不滿飛揚跋扈的孫峻,曾數次謀劃除掉他,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孫峻病死。

吳國君臣本以為孫峻已死,可以喘口氣,誰料到,孫峻臨死時將大權轉交給堂弟孫綝,孫綝此人比孫峻過猶不及,殘暴如豺狼。

孫權臨死,託孤諸葛恪、滕胤、孫峻三人,如今諸葛恪、孫峻已死,於是眾人想抬高滕胤以制衡孫綝,驃騎將軍呂據等人上書朝廷,要求加封滕胤為丞相。

滕胤此人權欲不強,當年孫峻掌權之時,便提出自己與諸葛恪是姻親,為了避嫌,請求辭職。只要不對自己構成威脅,面子工程,孫峻還是願意做的,不但不同意其辭職請求,而且加碼,封滕胤為高密侯。其實就是提高了待遇,實際上權力沒啥變化。

此後,二人面和心不和,至少表面上還過得去,見面打個哈哈而已。

但孫綝不是孫峻,更何況要他吐出到嘴的肉,豈能願意。於是呂據鼓動滕胤一起造反(二人是連襟),但很快被孫綝鎮壓滅族。

此人野心堪比司馬昭,曾和諸葛家族勢不兩立?孫權霸業險毀於他手

孫綝的所作所為引來皇帝孫亮的不滿,暗自與岳父全尚、將軍劉承密謀除掉孫綝,但不料走漏了風聲,孫綝索性廢除了孫亮皇位,迎立孫權六子孫休為帝。

孫休稱帝后,孫綝依然專權,甚至對人說,“我認為陛下賢明,才讓他當了皇帝,沒有我,他哪能當上皇帝?如陛下待我像對待普通大臣一樣,我可要改變主意了。”

這等於赤裸裸宣示,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廢掉孫休的帝位。

孫休得知後,覺得如果自己不行動,恐怕也會步孫亮的後塵,決定設法除掉孫綝。在朝賀時,在毫無徵兆情況下,下令緝拿孫綝,當日就被處死。

孫綝之死,表面上看,是權力鬥爭的結果,實際上是宗室專權不得人心的體現。

曹魏防止宗室干政,打壓宗室,抬高士族,結果導致異姓司馬氏崛起,孫權為了防止外人,重用宗室,結果宗室專權作亂,絲毫不亞於外姓人,或許這就是個死結,只要皇權社會存在,就沒法徹底解決。當然,這也值得後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