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微評:眼皮底下的汙染爲何長期存在

“三份限期整改通知書下達時間均為2014年,既然限期整改通知書上明確要求該公司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時將對該公司實施停產整改,該公司在未整改達標的情況下為何能繼續生產?汙染問題至今一直存在,監管部門2015年為何未做任何處罰?沙河街道辦事處距汙染源僅一路之隔,又是如何監管的?企業較大是可以汙染的理由嗎?汙染問題何時才能解決?”這是日前魯網記者在採訪濱州市沙河街道辦對過一建材廠揚塵汙染屢禁不止後留下的疑問。

文中稱,位於濱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家建材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和揚塵嚴重影響了周邊村民正常生活,村民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時,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家建材廠就在該區沙河街道辦事處對過。換言之,汙染企業和政府所在地僅一路之隔!

政府眼皮子底下竟然有汙染企業毫不顧忌地生產,而且相關部門多次下發的限期整改通知書竟被置若罔聞,我們不禁要問,是政府監管不力、執法不嚴還是企業樹大根深、無視法律、毫不自律。如此“逆勢生長”,真叫人匪夷所思。

在現實生活中,政府所在地一般處於環境相對整潔的地方,畢竟要為人民服務,代表政府形象。在大眾的意識裡,即便當地經濟條件不理想,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至少政府所在地的環境不至於“揚塵四起,噪聲擾民”。可情況就是出現了,問題卻沒有解決。

眾所周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所以才要求各級政府,權要為民所用,利要為民所謀。特別是在提倡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今天,政府更要始終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重視群眾訴求。而當地百姓不止一次向相關部門反映,問題卻仍是拖而不辦、懸而不絕。或許,在有些時候,“拖”也成了政府解決相關問題比較“有效的利器”了吧。

還有文中提到相關部門曾多次對該企業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現實的情況仍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讓該企業如此底氣十足、依舊我行我素,也不知道為什麼相關部門沒有嚴辦徹查、根除汙染。我們所能看到的,是環境的汙染;所能聽到的,是百姓的怨言。當然還有,那就是政府執法的脆弱和權威的喪失。

其實,百姓的訴求並不過分,他們不奢望碧水繞村、綠樹成蔭,他們只希望空中揚塵不再、耳中噪音消除,他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安全、乾淨的生活環境。這點要求,不算過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