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上文說到袁紹和公孫瓚在北方打,袁術和劉表在南方打,一時間亂哄哄的。

袁術有一個金牌部將叫孫堅,劉表也有一個金牌部將叫黃祖。袁術和劉表之間的戰爭,主要是由孫堅和黃祖領銜進行的。

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孫堅一系後來建立了吳國,劉表被淘汰出局,所以孫堅黃祖之戰的具體過程描述得非常簡單:孫堅一路勢如破竹,卻因為一場意外(孫堅被黃祖的伏軍用箭射死)而突然結束。

話裡話外給人的感覺就是:黃祖與孫堅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將領。黃祖只不過是因為運氣好僥倖保命,否則孫堅分分鐘就能滅掉黃祖。而即使黃祖意外地殺死了孫堅,最終也沒能把孫堅的部隊怎麼樣。

這場戰爭是不是真像史書描述的這樣簡單呢?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劉表一系建立了楚國,對於這場戰爭的描述一定不會是這個樣子。

因為一場意外,劉表、黃祖才打敗的袁術、孫堅?讓你們這麼一說,我楚國大將黃祖在戰場上斬殺敵軍統帥,就是靠運氣?

如果我楚國大將黃祖真只能靠運氣混飯吃,為什麼黃祖斬殺孫堅之後,小霸王孫策到死也沒能給他老爸報仇呢?

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黃祖的歷史形象雖然不是很高大,但是黃祖在荊州集團的地位顯然都是不能低估的。雖說孫堅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意外,但這種意外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遇到的。因為想在戰爭中擊殺對方的最高指揮官,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關鍵的是:孫堅公元191年死,黃祖公元208年死。在這17年裡,黃祖一直都是荊州最主要的軍事統帥。在此期間,黃祖一直牢牢地防守著荊州的東大門,強有力的抵擋著來長江下游的進攻。

如果黃祖真如傳統歷史書所說的那樣不堪,恐怕早就被淘汰出局了。否則,作為殺孫堅的罪魁,孫策和孫權絕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隨著孫堅的陣亡,這次戰爭也以劉表獲勝而告一段落。

對劉表而言,孫堅的陣亡自然是一件幸事。因為來自於袁術方面的壓力頓時減輕了不少。

對袁術而言,孫堅的陣亡恐怕也是一件幸事。因為袁術終於有機會插手並接收孫堅的勢力了。

有人對此發表過疑問:如果孫堅之死對袁術的價值這樣大,那袁術擺個鴻門宴不就得了嗎?

問題是,如果袁術用鴻門宴擊殺了孫堅,孫堅一系與袁術的合作恐怕當時就會徹底破裂。但如果孫堅是死於戰場之上,這就是另一回事了。孫堅陣亡後,袁術突然停止與劉表作戰。大概就是希望藉此機會,趕緊消化孫堅的勢力。

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許多人說,正是因為孫堅的陣亡,使得袁術就徹底喪失了與劉表相爭的能力。

這就叫胡說八道。

如果袁術想繼續與劉表相爭,那他完全可以支持孫賁成為孫堅的繼承人。並且支持孫賁打著為孫堅報仇的旗號,繼續對劉表做更猛烈的進攻。

孫賁是孫堅的侄子,此時孫堅的兒子都還小。所以孫堅死後,孫賁成未了孫堅勢力的領銜人物。如果袁術願意支持孫賁,孫賁自然有機會讓孫堅的勢力繼續保持統一。

可袁術顯然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樣一來,無非就是死了一個孫堅,第二個孫堅又站起來了。

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袁術想阻止孫賁變成孫堅第二也很容易,因為孫堅的嫡系並不希望孫賁繼承孫堅的地位。如果孫賁繼承了孫堅的地位,孫堅的嫡系就得漸漸靠邊站了。

孫堅的大舅哥(吳景)不希望孫賁繼承孫堅的地位,原因也是大同小異:吳景只是孫堅的大舅哥,可不是孫賁的大舅哥。

在這種背景下,孫堅的勢力分裂成三支:

第一支以孫堅的侄子(孫賁)為代表;

第二支以孫堅的大舅哥(吳景)為代表;

第三支以孫堅的嫡系小弟(程普、黃蓋)為代表。

孫策後來希望率領他父親孫堅的舊部重振孫氏榮耀時,孫賁和吳景只是選擇做孫策的盟友,而不是做孫策的下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兩個人也不是孫策可以隨便指揮的。

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袁術兼併孫堅勢力的工作,做得還算成功。因為孫賁和吳景雖然沒有接受袁術的改編,但也都扔掉了孫堅的大旗,各自為政了。

孫堅的嫡系小弟,依然緊密地團結在孫堅的兒子(孫策)周圍,高舉孫堅的大旗。但是這一系力量顯然無法與袁術分庭抗禮,因為孫賁和吳景在扔掉孫堅大旗的同時,還會帶走了大量的人馬。孫策當時只有17歲,在袁術陣營的地位還是很低的。

孫策後來之所以能夠舉著孫堅的旗幟再度復起,也是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以至於在後世的史書中,袁術成為了一個草包一樣的人物,具體原因我們明天再分析。

黃祖憑實力斬殺孫堅,袁術憑權謀打散孫堅的部屬,這才是亂世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