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談三國之王垕:斷頭臺上的大奸可能恰是忠臣

亂談三國之王垕:斷頭臺上的大奸可能恰恰是忠臣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在壽春大戰袁術,曹操缺糧,又遇大旱。當時管糧的是任峻部下倉官王垕,請示曹操怎麼辦。曹操叫他以小斛發給士兵。王垕說:“這樣做,軍隊會怨。”曹操說:“你就這樣辦,我自有良策。”王垕按曹操意圖辦,果然部隊怨聲載道。此時,曹操密召王垕。

亂談三國之王垕:斷頭臺上的大奸可能恰是忠臣

曹操說:“我欲借你一物。”

王垕說:“丞相請講。”

曹操說:“我欲借你項上人頭。”

王垕大驚:“我沒罪啊!”

亂談三國之王垕:斷頭臺上的大奸可能恰是忠臣

曹操說:“我也知道你沒罪。但不殺你,軍必變矣。你死後,你的妻子兒女我會安排供養他們,你不用考慮了。”

王垕再欲言時,曹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門外,一刀斬訖,懸頭高竿。

亂了軍心可不是小事,軍隊譁變就不可挽回。主意是曹操自己拿的,但罪責不能由主帥來擔,只好把忠心耿耿執行曹操指示的忠臣王垕推上斷頭臺。

亂談三國之王垕:斷頭臺上的大奸可能恰是忠臣

王垕本是忠臣,在士兵這些“群眾”的眼裡,卻一下子成了剋扣軍糧的大奸,他的頭被砍下了,人們還要向他的屍體吐口唾液並罵道:

“你這大奸,死了,該!”

王垕的故事說明:斷頭臺上的大奸可能恰恰是忠臣。

亂談三國之王垕:斷頭臺上的大奸可能恰是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