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方式?意識形態?

當地時間10月5日,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揭曉。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佈,將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剛果醫生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和伊拉克雅茲迪族少女穆拉德(Nadia Murad),得獎理由是“兩人致力於終止以性暴力作為戰爭武器”。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方式?意識形態?

2018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方式?意識形態?

諾貝爾獎

中國籍得主:

①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②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海外華人得主:

①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②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省,美籍華人。丁肇中和伯頓·里克特由於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而同時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③李遠哲:1936年生於臺灣,美籍華人(現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赫施巴赫及約翰·波蘭伊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④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蘇州太倉,美籍華人。1997年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2008-2012年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⑤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美籍華人,199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崔琦、哥倫比亞大學的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學的勞克林三人因“他們發現了電子量子流體現象,一種新形態的量子流體,其中有帶分數電荷的激發態”而獲得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問題:為什麼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這麼少?

大家可能都會認為問題在於: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

同時這個話題在近代和當代成了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議論點。查閱過資料都會詳細知道:在中國,圍繞著諾貝爾討論的焦點是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4個方面。大家更多的是從智商、中西方教育文化差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提升競爭力。

諾貝爾和平獎又作何解釋呢?中國這麼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麼沒有一個獲得呢?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方式?意識形態?

諾貝獎缺勤次數

所以在我看來,這不單單是中西方教育差異和教育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在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培養和形成上。

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方式?意識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