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讀本:2017.30產業促扶貧攻堅「拔窮根」——延川縣以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路徑探析

延川讀本:2017.30產業促扶貧攻堅“拔窮根”——延川縣以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路徑探析

延川狗頭棗

延川讀本:2017.30產業促扶貧攻堅“拔窮根”——延川縣以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路徑探析

關莊鎮二八甲村貧困戶白風軍養牛場

延川讀本:2017.30產業促扶貧攻堅“拔窮根”——延川縣以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路徑探析

延川山地蘋果

延川讀本:2017.30產業促扶貧攻堅“拔窮根”——延川縣以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路徑探析

紅棗防裂果試驗基地

延川讀本:2017.30產業促扶貧攻堅“拔窮根”——延川縣以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路徑探析

楊家圪坮鎮郝志賢正在自家果園給蘋果套袋

延川讀本:2017.30產業促扶貧攻堅“拔窮根”——延川縣以發展產業推進脫貧攻堅路徑探析

貧困戶鍾春祥查看小瓜生長情況

通訊員 王紫倩 杜靜

“貧困戶的帽子我戴了兩年,該摘了!”在延川縣關莊鎮二八甲村的牛棚裡,白風軍一邊說著,一邊搬起一袋飼料往牛槽裡倒,看著自家牛走到牛槽前慢慢享用“午餐”,他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據白風軍講,他就是靠養“夏洛萊”肉牛走上了脫貧致富路的。

延川縣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464戶24521人,其中產業戶7062戶21754人,人數佔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的88.7%。抓產業,促增收,讓貧困戶逐步形成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是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關鍵。為此,延川縣著力發展紅棗、蘋果、設施蔬菜、規模化養殖四大長效扶貧產業,將勞務輸出、中藥材及小眾產業等作為短期扶貧產業,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發展理念,最終使有生產能力的貧困戶走出一條增收可持續的脫貧新路子。

扶貧產業如何選?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實現空間和產業上優化配置

延川縣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圍繞“山地蘋果、沿黃紅棗、川道大棚、溝道養殖”的產業佈局,按照“三區四路四帶十二園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格局,堅持保數量與提質量並重,加大“調優、增效”產業提升力度,實現生產要素在空間和產業上優化配置。

延川被命名為陝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通過發展蘋果產業,促使貧困戶脫貧致富。對長期種植蘋果的,政府採取著重對新建園、新品種引進、防雹網搭建給予補助。

“我們楊家圪坮鎮適合發展蘋果,以前家裡窮,投資不起,現在好了,政府不僅幫我翻修了老果園,幫我免費搭建了防雹網,就連農藥化肥都是免費的,這樣一年下來至少能節省1萬元。”楊家圪坮鎮孫家塬村的果園裡,正在休息的郝志賢給我們算了一筆細賬,“去年栽的6畝蘋果賣了1萬多,今年有5畝是掛了果的,如果價格好的話,至少能賣2萬吧,以後村裡還有什麼政策,我都要積極地去參加。”

今年已經51歲的郝志賢,2013年妻子得了重病,一家人的重擔都落在了郝志賢一個人身上,身體有缺陷的他在外打工屢屢受挫。自從回村發展產業後,享受到了不少的優惠政策,除了免費的化肥農藥防雹網,農機具也可以免費使用,另外還配備了專業的技術員,對貧困戶進行免費指導。

據瞭解,2016年末,全縣共有蘋果園20萬畝,其中掛果面積8萬畝。全年生產蘋果7.85萬噸,實現產值2.65億元。今年該縣圍繞蘋果產業帶建設,以挖改殘敗園、補斷帶、補插花地為重點,將新增蘋果園1萬畝,按照“以果定肥、以肥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果沼畜”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建成百畝智慧灌溉示範園和千畝水肥一體化示範園,現正在全力打造大梁家河環線田園綜合體,共能涉及貧困人口3851人,此舉能有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

延川縣域內光熱條件較好,全年日照時數2558小時,日平均氣溫10.5℃,年均無霜期183天,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紅棗之鄉”。按照“降高度、減密度、拉下來、蓋上去”的思路,創新紅棗產業發展方式,延川縣2016年生產紅棗7.55萬噸,產值達3.05億元。今年,該縣以發展設施紅棗為重點,堅持以地方特色品種狗頭棗為主打品牌,大力發展設施紅棗,實行精細化管理,生產高品質紅棗。計劃完成改造低效園1萬畝,完成新建矮化密植狗頭棗3000畝,搭建紅棗防雨棚1000畝,防雨傘2000畝。

產業扶貧必須把貧困群眾固化在產業鏈上,解決長期無法致富的問題,才能得以實現長久穩定脫貧。延川縣遵循循環農業理念,以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為重點,圍繞農業主導產業,按照“以果菜帶畜牧,以畜牧促果菜”和“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思路,2016年,在大梁家河萬畝生態果園建設配套畜沼工程20戶,鞏固千隻羊場16個,建成中蜂示範基地2個。2017年,該縣按照循環農業和人畜分離的要求,加快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重點發展以牛為主的大家畜養殖,鼓勵發展土特名優品種養殖,預計在全縣7鎮1街道102個行政村發展大家畜3萬頭。通過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川道大棚以種植設施蔬菜和瓜果為主,主要佈局在青平川、永坪川、文安驛川區域,涉及全縣7鎮1街道辦52個行政村。2016年,該縣累計建成日光溫室大棚6013畝、大拱棚2483畝,種植蔬菜面積達到1.98萬畝,實現產值1.19億元。據悉,2017年延川將繼續擴大名特優和綠色、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新建1000畝日光溫室大棚和600畝大拱棚,實施500畝舊棚改造。另外,該縣還對項目建棚、引資建棚、舊棚改造、工廠化育苗給予補助。其中,凡土地流轉10年以上並有公證合同的,政府投資將作為村集體資產,種植戶以租賃形式使用,按棚內有效米數每米收取20-30元的租金作為村集體收益,建檔立卡貧困戶將免費種植。

“我從2007年開始務大棚,幾年了效益不咋樣,溫棚也老化,2016年政府翻新,投資重建了大棚。我本人投資買了地膜和簾子,其他的基礎設施全由政府投資建設。”十甲村貧困戶劉萬華說,“今年我種了三個棚,一個棚能種1000來株苗子,大概能賣1萬多塊錢。通過政府出資建立的大棚每年種植水果蔬菜一年下來可以收入10多萬,這不今年光小瓜就賣了3萬多呢,光景過得越來越好了。”曾經是貧困戶的他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如今實現了。

今年是十甲村大棚翻新後的第一年,土地肥力有所增強,大棚收入相比往年會有所增長。商家上門收購完西瓜、小瓜後,劉萬華準備利用村裡專業合作社統購統銷的良好方式,接著再在幾個棚裡種上一茬西紅柿,到秋季的時候,又是一筆收入。

產業扶貧如何扶?

政府“搭臺”群眾“唱戲”托起農民致富夢

要解決好“如何扶”的問題,就必須解決貧困人口缺少資金和技術的根本難題。該縣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培育創新“企業+基地+農戶+貧困戶”或合作社、大戶、支部、農戶共同抱團發展的模式,依託企業、大戶和“三區四路四帶十二園區”輻射帶動作用,吸納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建立合理的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據瞭解,這種做法使得貧困人口不用出多少資金,還可以持續學到技術,就可以發展起自己的產業。

“今年買了5頭牛,光牛犢就產了5頭,賣了兩頭賺了1萬多元,去年我還種起了土豆,一年下來兩份收入。”延川縣關莊鎮二八甲村55歲的村民馬樹小邊打掃牛圈邊算賬,“自從加入了合作社,是種植、養殖兩不誤”。截至目前,該鎮已成立32個合作社,貧困戶人均達到3297元。勤豐養牛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政府做擔保,貧困戶自願提出申請,簽訂養殖合作協議,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防疫。在散養的過程中採取輪流制,爭取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

“黨支部搭臺,合作社唱戲,貧困戶致富。”在聶家坪公路邊上有一條宣傳標語,因為村支部書記高葉平的到來,讓這條標語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精準扶貧實施以來,高葉平成立了原野養殖專業合作社。他把合作社當槓桿,一頭撬動黨支部,另一頭撬動貧困戶,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吸納困難群眾就業,貧困戶可以在合作社打工,還可以打工,能得到兩份收入。“由於我年紀大了,務大棚不懂技術,自從成立養豬合作社,讓我可以常年在這裡打工,還可以照顧患病的妻子,一年下來可以收入兩萬多元。”家住聶家坪的貧困戶張開臺講到,“多虧了高支書,讓我們一改往日對養豬的固有影響,還可以發家致富。”

自精準扶貧開展以來,政府每年都會給貧困戶每人配套2000元的扶貧資金,用來發展產業。“以前都是把錢發在大家手中,效果不太好,後來考慮到村子裡有老桃樹150畝,村民又有種桃的經驗和技術。”延川縣仙芝村村支書馮世明說道,“我們組織貧困戶成立世外桃源合作社,把資金聚集在一起,推廣種植千畝桃園,讓村民富起來。”貧困戶抱團取暖的做法,也讓該村的郝世江看到了希望。“我新栽了7畝桃子,6畝葡萄,還在地裡套了西瓜,自從加入了合作社,從栽培、技術到銷售都是統一管理的,農業局還給我們搭建了110個拱棚,用來發展80畝油桃,這日子只會越過越好。”抱團取暖讓仙芝村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扶貧路。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延川縣以“千名領導包扶低收入村”活動為載體,組織農口全體農業科技幹部,按照“一定四年不變,實行動態管理”的原則,幹部包戶、領導抓幹部、幹部帶農戶的結對包連到戶方式,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制定產業扶貧計劃。同時,該縣還加強對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進行培訓,實現“培訓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綜合效益,使每個貧困戶至少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

賈家坪鎮劉馬家圪塔村,缺乏技術成為村子脫貧致富的“絆腳石”。瞭解村情後的第一書記齊傳江,一到村子,便與村兩委多次商量,採取了“致富能手+貧困戶”模式,把36座大棚承包給15戶村民,2戶致富能手帶著13戶貧困戶,致富能手給貧困戶進行技術指導,同時還特地從延安聘請農技師為大棚戶進行現場教學,讓沒有務實大棚經驗的貧困戶們走上大棚產業路,就這樣,村裡的大棚一座座綠了起來。

“一開始在外打工,想務大棚,可自己又不是能手,猶豫不決,不敢上,齊書記挨家挨戶為我們做工作,考慮到我們種植大棚冒風險,還投資2萬元為我們購買大棚塑料和簾子。”如今把西瓜和小瓜已經賣完的劉向軍高興地說,“真的是趕上縣裡的好政策了,我只出了大棚塑料和簾子的錢,就建了兩個大棚,再也不用出去四處打工了,現在可好了,我不僅自己學會了種大棚,沒事的時候還可以幫助其他人。”心勁上來了,脫貧的步伐也就更穩定了。

為了各項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延川縣累計下撥產業幫扶資金4654萬元,併成立縣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建立金融機制,用好產業扶貧擔保基金,利用500萬元產業扶貧擔保基金,撬動2500萬元貸款額度,利用1000萬元就業創業擔保基金,撬動銀行5000萬元貸款額度,支持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向有勞動能力、積極發展產業、資金缺乏的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財政貼息的扶貧小額貸款,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

產業扶貧如何持續?

堅持長短結合和激發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

如何讓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長短結合是關鍵。延川縣以紅棗、蘋果、設施蔬菜、規模化養殖作為四大長效扶貧產業,除此之外,還致力於引導群眾發展小眾產業和中藥材產業,以此作為短期扶貧產業,採取長短結合的方式,通過產業效益驅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引導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

延川縣趙家河山大溝深,地形複雜,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村上沒有固定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在扶貧工作開展以來,2000多畝老化果樹得到了改造,還重新栽植了核桃樹2300畝、旱槐2.4萬餘株。

“今年種了5畝多的核桃樹,90棵旱槐樹,苗子都是公家給的,自個都沒有掏錢,現在,我也有了致富的產業!”69歲的趙庭亮,妻子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病,在村上和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開始種植核桃、旱槐等樹種,在增加了一份穩定收入的同時,還能經常照看家裡。

趙家河現將種植核樹、旱槐和發展黃牛養殖作為長期脫貧產業,將套種黃茋、板藍根、花生、黃豆等中藥材和稈杆作物作為短期增收辦法,曾經祖祖輩輩謀生的貧困村,如今已經煥發出新的生機。像趙家河這樣村子還有很多。

劉馬家圪塔村的鐘春祥,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除了12畝蘋果地,還管理2座西小瓜大棚。“今年蘋果還在幼苗期,我就往蘋果園裡套種了2畝多洋芋,200斤的洋芋種子都是免費領的。這不光大棚和洋芋收入就5萬多,等我的蘋果見利了,一年下來差不多可以賺個10萬元。前段時間農業局還送來一套農用噴霧器、兩箱蜜蜂,不僅提高了噴藥效率,還能使大棚蔬菜更好地授粉,我現在渾身都是幹勁。”當談及自家的生活狀態時,他信心滿滿地說。

為了拓寬致富渠道,讓村子發展得更好,劉馬家圪塔村把發展棚栽、蘋果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結合起來,根據村民實際情況,注重“長中短結合”,制定可行脫貧措施,產業已經成了劉馬家圪塔致富的關鍵。目前,劉馬家圪塔村的產業致富路已然愈發成熟,經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政府投資716萬元建設的36座95型大棚,開始逐漸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展產業,走上產業致富的路子。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就要處理好短期效果與長期發展的關係,堅持‘長短結合’,產業扶持助貧困戶脫貧中,根據貧困戶意願,既要讓貧困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要謀劃長遠,真正幫助貧困戶增加‘造血’功能。”在一次脫貧攻堅推進會上,縣長宋滿紅說。

近年來,延川縣以產業幫扶為中心,堅持在農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著力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構建戶均1座大棚或人均1畝園、1畝藥、1頭大家畜的產業保障,多措並舉,全縣產業得到極大發展。

截至2017年上半年,農業產業實現產值2.2269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33元,分別同比增長15.8%,產業幫扶帶富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