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读本:2017.30产业促扶贫攻坚“拔穷根”——延川县以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延川读本:2017.30产业促扶贫攻坚“拔穷根”——延川县以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延川狗头枣

延川读本:2017.30产业促扶贫攻坚“拔穷根”——延川县以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关庄镇二八甲村贫困户白风军养牛场

延川读本:2017.30产业促扶贫攻坚“拔穷根”——延川县以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延川山地苹果

延川读本:2017.30产业促扶贫攻坚“拔穷根”——延川县以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红枣防裂果试验基地

延川读本:2017.30产业促扶贫攻坚“拔穷根”——延川县以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杨家圪坮镇郝志贤正在自家果园给苹果套袋

延川读本:2017.30产业促扶贫攻坚“拔穷根”——延川县以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

贫困户钟春祥查看小瓜生长情况

通讯员 王紫倩 杜静

“贫困户的帽子我戴了两年,该摘了!”在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的牛棚里,白风军一边说着,一边搬起一袋饲料往牛槽里倒,看着自家牛走到牛槽前慢慢享用“午餐”,他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据白风军讲,他就是靠养“夏洛莱”肉牛走上了脱贫致富路的。

延川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64户24521人,其中产业户7062户21754人,人数占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的88.7%。抓产业,促增收,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为此,延川县着力发展红枣、苹果、设施蔬菜、规模化养殖四大长效扶贫产业,将劳务输出、中药材及小众产业等作为短期扶贫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发展理念,最终使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走出一条增收可持续的脱贫新路子。

扶贫产业如何选?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

延川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围绕“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布局,按照“三区四路四带十二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格局,坚持保数量与提质量并重,加大“调优、增效”产业提升力度,实现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

延川被命名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通过发展苹果产业,促使贫困户脱贫致富。对长期种植苹果的,政府采取着重对新建园、新品种引进、防雹网搭建给予补助。

“我们杨家圪坮镇适合发展苹果,以前家里穷,投资不起,现在好了,政府不仅帮我翻修了老果园,帮我免费搭建了防雹网,就连农药化肥都是免费的,这样一年下来至少能节省1万元。”杨家圪坮镇孙家塬村的果园里,正在休息的郝志贤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去年栽的6亩苹果卖了1万多,今年有5亩是挂了果的,如果价格好的话,至少能卖2万吧,以后村里还有什么政策,我都要积极地去参加。”

今年已经51岁的郝志贤,2013年妻子得了重病,一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了郝志贤一个人身上,身体有缺陷的他在外打工屡屡受挫。自从回村发展产业后,享受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除了免费的化肥农药防雹网,农机具也可以免费使用,另外还配备了专业的技术员,对贫困户进行免费指导。

据了解,2016年末,全县共有苹果园2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8万亩。全年生产苹果7.85万吨,实现产值2.65亿元。今年该县围绕苹果产业带建设,以挖改残败园、补断带、补插花地为重点,将新增苹果园1万亩,按照“以果定肥、以肥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果沼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成百亩智慧灌溉示范园和千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园,现正在全力打造大梁家河环线田园综合体,共能涉及贫困人口3851人,此举能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延川县域内光热条件较好,全年日照时数2558小时,日平均气温10.5℃,年均无霜期183天,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按照“降高度、减密度、拉下来、盖上去”的思路,创新红枣产业发展方式,延川县2016年生产红枣7.55万吨,产值达3.05亿元。今年,该县以发展设施红枣为重点,坚持以地方特色品种狗头枣为主打品牌,大力发展设施红枣,实行精细化管理,生产高品质红枣。计划完成改造低效园1万亩,完成新建矮化密植狗头枣3000亩,搭建红枣防雨棚1000亩,防雨伞2000亩。

产业扶贫必须把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解决长期无法致富的问题,才能得以实现长久稳定脱贫。延川县遵循循环农业理念,以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为重点,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按照“以果菜带畜牧,以畜牧促果菜”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2016年,在大梁家河万亩生态果园建设配套畜沼工程20户,巩固千只羊场16个,建成中蜂示范基地2个。2017年,该县按照循环农业和人畜分离的要求,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重点发展以牛为主的大家畜养殖,鼓励发展土特名优品种养殖,预计在全县7镇1街道102个行政村发展大家畜3万头。通过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川道大棚以种植设施蔬菜和瓜果为主,主要布局在青平川、永坪川、文安驿川区域,涉及全县7镇1街道办52个行政村。2016年,该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6013亩、大拱棚2483亩,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98万亩,实现产值1.19亿元。据悉,2017年延川将继续扩大名特优和绿色、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新建1000亩日光温室大棚和600亩大拱棚,实施500亩旧棚改造。另外,该县还对项目建棚、引资建棚、旧棚改造、工厂化育苗给予补助。其中,凡土地流转10年以上并有公证合同的,政府投资将作为村集体资产,种植户以租赁形式使用,按棚内有效米数每米收取20-30元的租金作为村集体收益,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免费种植。

“我从2007年开始务大棚,几年了效益不咋样,温棚也老化,2016年政府翻新,投资重建了大棚。我本人投资买了地膜和帘子,其他的基础设施全由政府投资建设。”十甲村贫困户刘万华说,“今年我种了三个棚,一个棚能种1000来株苗子,大概能卖1万多块钱。通过政府出资建立的大棚每年种植水果蔬菜一年下来可以收入10多万,这不今年光小瓜就卖了3万多呢,光景过得越来越好了。”曾经是贫困户的他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如今实现了。

今年是十甲村大棚翻新后的第一年,土地肥力有所增强,大棚收入相比往年会有所增长。商家上门收购完西瓜、小瓜后,刘万华准备利用村里专业合作社统购统销的良好方式,接着再在几个棚里种上一茬西红柿,到秋季的时候,又是一笔收入。

产业扶贫如何扶?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托起农民致富梦

要解决好“如何扶”的问题,就必须解决贫困人口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根本难题。该县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培育创新“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或合作社、大户、支部、农户共同抱团发展的模式,依托企业、大户和“三区四路四带十二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吸纳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据了解,这种做法使得贫困人口不用出多少资金,还可以持续学到技术,就可以发展起自己的产业。

“今年买了5头牛,光牛犊就产了5头,卖了两头赚了1万多元,去年我还种起了土豆,一年下来两份收入。”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55岁的村民马树小边打扫牛圈边算账,“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是种植、养殖两不误”。截至目前,该镇已成立32个合作社,贫困户人均达到3297元。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政府做担保,贫困户自愿提出申请,签订养殖合作协议,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在散养的过程中采取轮流制,争取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党支部搭台,合作社唱戏,贫困户致富。”在聂家坪公路边上有一条宣传标语,因为村支部书记高叶平的到来,让这条标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精准扶贫实施以来,高叶平成立了原野养殖专业合作社。他把合作社当杠杆,一头撬动党支部,另一头撬动贫困户,创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吸纳困难群众就业,贫困户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还可以打工,能得到两份收入。“由于我年纪大了,务大棚不懂技术,自从成立养猪合作社,让我可以常年在这里打工,还可以照顾患病的妻子,一年下来可以收入两万多元。”家住聂家坪的贫困户张开台讲到,“多亏了高支书,让我们一改往日对养猪的固有影响,还可以发家致富。”

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每年都会给贫困户每人配套2000元的扶贫资金,用来发展产业。“以前都是把钱发在大家手中,效果不太好,后来考虑到村子里有老桃树150亩,村民又有种桃的经验和技术。”延川县仙芝村村支书冯世明说道,“我们组织贫困户成立世外桃源合作社,把资金聚集在一起,推广种植千亩桃园,让村民富起来。”贫困户抱团取暖的做法,也让该村的郝世江看到了希望。“我新栽了7亩桃子,6亩葡萄,还在地里套了西瓜,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从栽培、技术到销售都是统一管理的,农业局还给我们搭建了110个拱棚,用来发展80亩油桃,这日子只会越过越好。”抱团取暖让仙芝村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扶贫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延川县以“千名领导包扶低收入村”活动为载体,组织农口全体农业科技干部,按照“一定四年不变,实行动态管理”的原则,干部包户、领导抓干部、干部带农户的结对包连到户方式,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制定产业扶贫计划。同时,该县还加强对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进行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缺乏技术成为村子脱贫致富的“绊脚石”。了解村情后的第一书记齐传江,一到村子,便与村两委多次商量,采取了“致富能手+贫困户”模式,把36座大棚承包给15户村民,2户致富能手带着13户贫困户,致富能手给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还特地从延安聘请农技师为大棚户进行现场教学,让没有务实大棚经验的贫困户们走上大棚产业路,就这样,村里的大棚一座座绿了起来。

“一开始在外打工,想务大棚,可自己又不是能手,犹豫不决,不敢上,齐书记挨家挨户为我们做工作,考虑到我们种植大棚冒风险,还投资2万元为我们购买大棚塑料和帘子。”如今把西瓜和小瓜已经卖完的刘向军高兴地说,“真的是赶上县里的好政策了,我只出了大棚塑料和帘子的钱,就建了两个大棚,再也不用出去四处打工了,现在可好了,我不仅自己学会了种大棚,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帮助其他人。”心劲上来了,脱贫的步伐也就更稳定了。

为了各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延川县累计下拨产业帮扶资金4654万元,并成立县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立金融机制,用好产业扶贫担保基金,利用500万元产业扶贫担保基金,撬动2500万元贷款额度,利用1000万元就业创业担保基金,撬动银行5000万元贷款额度,支持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向有劳动能力、积极发展产业、资金缺乏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产业扶贫如何持续?

坚持长短结合和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

如何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长短结合是关键。延川县以红枣、苹果、设施蔬菜、规模化养殖作为四大长效扶贫产业,除此之外,还致力于引导群众发展小众产业和中药材产业,以此作为短期扶贫产业,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通过产业效益驱动,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

延川县赵家河山大沟深,地形复杂,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村上没有固定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在扶贫工作开展以来,2000多亩老化果树得到了改造,还重新栽植了核桃树2300亩、旱槐2.4万余株。

“今年种了5亩多的核桃树,90棵旱槐树,苗子都是公家给的,自个都没有掏钱,现在,我也有了致富的产业!”69岁的赵庭亮,妻子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病,在村上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始种植核桃、旱槐等树种,在增加了一份稳定收入的同时,还能经常照看家里。

赵家河现将种植核树、旱槐和发展黄牛养殖作为长期脱贫产业,将套种黄茋、板蓝根、花生、黄豆等中药材和秆杆作物作为短期增收办法,曾经祖祖辈辈谋生的贫困村,如今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像赵家河这样村子还有很多。

刘马家圪塔村的钟春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12亩苹果地,还管理2座西小瓜大棚。“今年苹果还在幼苗期,我就往苹果园里套种了2亩多洋芋,200斤的洋芋种子都是免费领的。这不光大棚和洋芋收入就5万多,等我的苹果见利了,一年下来差不多可以赚个10万元。前段时间农业局还送来一套农用喷雾器、两箱蜜蜂,不仅提高了喷药效率,还能使大棚蔬菜更好地授粉,我现在浑身都是干劲。”当谈及自家的生活状态时,他信心满满地说。

为了拓宽致富渠道,让村子发展得更好,刘马家圪塔村把发展棚栽、苹果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根据村民实际情况,注重“长中短结合”,制定可行脱贫措施,产业已经成了刘马家圪塔致富的关键。目前,刘马家圪塔村的产业致富路已然愈发成熟,经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政府投资716万元建设的36座95型大棚,开始逐渐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产业,走上产业致富的路子。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就要处理好短期效果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坚持‘长短结合’,产业扶持助贫困户脱贫中,根据贫困户意愿,既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要谋划长远,真正帮助贫困户增加‘造血’功能。”在一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县长宋满红说。

近年来,延川县以产业帮扶为中心,坚持在农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着力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构建户均1座大棚或人均1亩园、1亩药、1头大家畜的产业保障,多措并举,全县产业得到极大发展。

截至2017年上半年,农业产业实现产值2.226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33元,分别同比增长15.8%,产业帮扶带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