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一新生被「取消入學」事件,看校方尷尬處境與決策風險

王同學因發表“不愛國”言論,被“取消入學”後,事件引發了網絡上的巨大反響。各種聲音,議論紛紛,但很快相對理性的文章陸續被刪除,與此同時,大量的腦殘言論充斥網絡,這種現象的背後隱約有個聲音:不要再爭,也不要再吵了,我已經知道了......

從大一新生被“取消入學”事件,看校方尷尬處境與決策風險

這是否就意味著“主流”社會認可了學校的做法,支持它的做法呢?我看未必,“主流”的目的在維護社會的整體穩定,而本次網上輿論風潮正是學校的行為與決定引發的,“主流”更可能只是純粹在為學校擦屁股。從社會價值對等交換規律看,校方遲早會要為這次的擦屁股付出相應的代價

儘管種種跡象表明“主流“不希望這個話題再被討論,但這個案例絕非特例,現實中或許仍有無數與校方領導有著同樣思路與行為慣性的管理者,為免同樣尷尬的出現,在此有必要聊聊校方尷尬處境的形成過程。

最早看到這個消息是在9月20日,信息來自一篇內容相當“腦殘”的文章,如下圖:

從大一新生被“取消入學”事件,看校方尷尬處境與決策風險

因當時考慮到自己不一定能把事情講清理順,同時也認為該事件不管是為學校,還是為學生為社會著想,都不宜過度渲染,應該低調處理,另事件已引起湖南城市學院與益陽警方的重視,雙方都已介入調查(如下圖)

從大一新生被“取消入學”事件,看校方尷尬處境與決策風險

因此也就本能的保持了沉默。

但22日看到校方的公示著實吃了一驚,公示如下圖:

從大一新生被“取消入學”事件,看校方尷尬處境與決策風險

這個公示雖始料未及,但卻隱約可見校方的幾處尷尬:

1、用“取消入學”而非“開除”、“勸退”,隱約可見校方的用詞尷尬;

2、作出這一決定是基於“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隱約可見校方撰文底氣與自信尷尬;

3、警方與校方同時介入,結果卻只有校方的“取消入學”處罰,警方未對王同學作出任何處罰,隱約可見校方被孤立的尷尬;

從這些尷尬中我們可以看到,警方或對該事件持有保留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校方就不得不作出正面回應與處理。既然沒有人願意當惡人,學校就只有自己來擔當這個角色。

那麼校方為什麼不是對王同學作出警告處理,而是一刀切選擇“取消入學”呢?

也許多數人會認為這是校方明哲保身,推卸責任,不管別人死活,徹底剝離麻煩的作法。而實際上這背後或許還有輿論恐嚇的鬼影。當網絡上出現扯上“愛國”大旗當虎皮的腦殘文章時,如果剛好校方某些人屁股不夠乾淨,疑慮頗多,

整日擔心被舉報,被針對,這類文章的背後,在他們看來或許就多了一個聲音:你攤上大事啦,你看著辦吧......這種聲音就容易讓他們聯想到是否有對手在

藉此向自己發難,於是堅決的立場與態度就通過決定與公示表現了出來。從這點看,極端決策並非出自邏輯,更多的是不自信與恐懼在作崇。

規避類似尷尬與風險的幾點建議:

1、少耍小聰明,把責任擔起來;

2、自信起來;

3、善於聽取不同意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後續進展我們也將繼續關注,本篇判斷偏頗有多大,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