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诺贝尔奖揭晓,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不在获奖之列!

2018诺贝尔奖揭晓,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不在获奖之列!

行业动态观察

2018年诺贝尔奖相继出炉,先后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0名科学家获奖,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在获奖之列,又让国人失望一回。

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我们毕竟还有过唐呦呦和莫言两位诺奖获得者,更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一流科学家袁隆平,所以舆论并没有表现得那么愤愤不平。

毫无疑问,世界欠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一个诺奖,因为袁隆平院士对世界的贡献并不比任何一个诺奖获得者差。

可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科学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流的科学家还非常的缺乏。

杨振宁在一次论坛上曾提出过这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接着他又抛出三个问题:“第一,是否有这种现象?为何有这种现象?第二,是否有改进的地方?第三,这个问题是否重要?时是否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毋庸置疑,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出自大学,多是大学教授,那我们成千上万所大学,数百万教授都在干什么呢?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湖南大学校长施一公更是大胆反问:

“第一,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中,有那个学校会直接控制一家一家企业,第二,那个顶尖大学的教授,拿着学校全职的工资,去企业中兼职?第三,教授参与课题研究,获得专利分红,这没什么。但是那个美国高校,会允许一个教授得到某个专利超过一半的收益?第四,我们的研究型大学和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有什么差别?”

无独有偶,前几天,有一个在学术圈很有名气,名叫许晨阳的科研大牛人,首批“千人计划的获得者”,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在北京大学任教6年后,还是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新职,在学术圈里引起不小的轰动。临走留下三句真心话,也不得不让人反思:

第一句,国内高校学风浮躁。第二句,国内高校学术造假严重。第三句,对年轻人支持不够。

听听,从高校领导,到著名学者,再到青年科研工作者,他们作为科研领域的圈内人,感受竟是如此的强烈和相似。

这也是出国留学热度不减,且每年都在在递增,2018年更是达到了60万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当下,我国大学并不缺少尖端科研设备,也并不缺少科研经费,缺少的是响应的机制和产生一流科学家的环境。主要表现为:

一是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依然困扰着我们,读书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发财,各个单位收入最高的往往是那些领导,而不是科研工作者。包括那些科学家绝大多数恨不得弄个一官半职的,弄个乌纱帽戴戴。报考公务员依然热度不减。而科学家一旦有了成绩,不是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而是提拔他当官。不信你看,那些出了点名的做出点成绩的科学家,有哪一个不是走上了领导岗位,谁还能有心思好好搞科研?还怎么会产生像袁隆平一样的一流科学家?

二是缺乏创新精神。搞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创新精神,要想拿诺贝尔奖,就更需要有创新精神了。德国的一位教育官员曾说,你们中国人的书包比我们厚,学生成绩也比我们高,但你们买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可见中国缺少那种创新意识,只是死读书。而诺贝尔奖得主没有一个在本领域里不是创新的杰作。我们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跟着外国企业的屁股走,我们的科研也是跟着外国走,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当然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枪打出头鸟”依然束搏着我们,中国人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生活,能指望有多少人离经叛道地去大胆创新,不畏权贵地去追求科学真谛?

三是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之气。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科研精神,作为科学家要经得起名利的诱惑,要耐得住寂寞。而我们现在的社会被金钱和名利叫懂得躁动不安,许多教授科学家为了评上高职称依然在弄虚作假,抄袭论文。兼职捞外快更是随处可见。有几个人能像袁隆平那样几十年如一日,耐得寂寞,潜心科学研究?

四是科研体制制约着科技进步和创新。

我们的科研机构大部分都是官办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配,科研人员眼巴巴地盯着国家手中那几个中长期科研计划不放,争项目,争经费,而不是把眼睛盯着市场,盯着市场需求。抢项目,抢资金,抢不着就去兼职捞外快。

科研体制应市场化,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官办民办一起上。不能忽视民办科研的力量,也许民办更有潜力,华为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对科研工作者,以打破论资排辈的框框,不论身份,不论地位,谁出成绩就支持谁。鼓励科研人员走向市场,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勇敢创新,不断发展!

2018年的诺贝尔奖虽然与我们无缘,但只要我们总结教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会涌现出更多的袁隆平,获得诺贝尔奖也就是什么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