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時報》撰寫專欄的男子

1971年,在美國艾奧瓦州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小男孩降生了,誰也不知道,這個小男孩長大後將在世界上掀起的風雲。他9歲開始接觸計算機,在圖書館自學Basic(初學者通用符號指令代碼)語言,和沃倫·巴菲特對峙,說比特幣是來自火星的技術,他被譽為“互聯網的點火人”。這個人就是我們要說到的第4個人物,在《紐約時報》撰寫關於比特幣的專欄的男子馬克·安德森。


在《紐約時報》撰寫專欄的男子


我們先來簡要說一下這位傳奇人物的履歷,馬克·安德森雖然不像比爾·蓋茨、喬布斯那麼出名,但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和互聯網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從他的幾次創業經歷談一談。

在最初的十多年裡,圍繞在安德森身上的光環是“網景公司”——第一代瀏覽器的締造者。

1992年,安德森和小夥伴一起研發出了第一個加入圖像元素的網頁瀏覽器Mosaic。1993年,安德森和合夥人成立了網景公司。1995年,網景公司在紐約上市,市值一度達到29億美元。24歲的安德森也因此在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之後,由於IE瀏覽器(微軟公司的網頁瀏覽器)的興起,1999年,網景公司被迫出手給美國在線,安德森的第一段創業經歷結束了。

安德森的第二段創業經歷也踩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他和合夥人創辦了一家雲計算公司,名為“Loudcloud”,不過2002—2006年,美國進入了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代,風投公司不願意資助互聯網企業,2007年,該公司以1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惠普公司。之後,安德森又加入了Facebook(臉譜網)董事會,給Twitter(推特網)當時的CEO伊萬·威廉姆斯當諮詢顧問,2009年,安德森和本·霍羅維茨創建了安德森–霍羅維茨風投公司。

而馬克·安德森與區塊鏈的結緣也和這家風投公司有關,安德森–霍羅維茨風投公司投資了比特幣交易平臺Coinbase,比特幣創業公司21Inc和區塊鏈數據商TradeBlock。當然,這些遠不能成為他被列為區塊鏈領域風雲人物的有力例證。

在區塊鏈行業,他多以爆炸性的言論和頻繁的觀點輸出而聞名,每次發言都引得各路媒體瘋狂轉載。2014年,他在《紐約時報》開設了專欄,並使用了一個大膽的標題“比特幣為何重要”。他還在Twitter上隨心所欲地與自己的關注者分享與比特幣和區塊鏈相關的新聞。

2014年,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警告投資者遠離比特幣,將其稱為“海市蜃樓”。對此,馬克·安德森回應道:“老頑固對他們不懂的新技術從來都是瞎說一通。”這次觀點碰撞引發了多國媒體的瘋狂轉載。而安德森在接受雜誌採訪的時候還說過這樣的觀點:“比特幣就像是來自火星的技術。”同時,他也在多次採訪中積極回應對比特幣及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的看法。

可以說,這是一位有膽識、有魄力的意見領袖,他在比特幣及區塊鏈的對外普及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想投資所有數字資產項目的大亨

接下來,我們將要講述一位“畫風清奇”的人物,闖蕩江湖有一門獨門絕技——“買買買”。網上時不時就會彈出這樣的信息:某某區塊鏈公司被買了,某某比特幣公司被收購了,某某金融科技公司又被投資了……大多數時候,這些新聞的背後都有這樣一個身影。

他就是巴里·希爾伯特,數字貨幣集團(DCG)的CEO。他的“採購清單”遍佈全世界約20個國家,投資的公司約有60家之多。巴里·希爾伯特領導的數字貨幣集團是一家投資公司,而不是投資基金。

他說道:“數字貨幣集團擁有投資公司、收購公司以及永久持有資本的權力,我們不是一個基金,不需要把資金返還給有限合夥人,而是在公司內部重新部署資本。我們的目標是

加快一個更好的金融體系的發展。”

數字貨幣集團對區塊鏈可謂情有獨鍾,投資的都是一些以區塊鏈為重點的初創公司,早期的投資項目包括Ripple(世界上第一個開放的支付網絡)、Coinbase和BitPay(比特幣支付處理商)。同時,它還投資了全世界約15家比特幣交易所,包括印度的Unocoin、韓國的Korbit、日本的BitFlyer、肯尼亞的BitPesa、馬來西亞的BitX等,支持的幣種達40餘種。

最近它又投資了一家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化全球供應鏈的區塊鏈公司Skuchain。

除了“買買買”之外,巴里·希爾伯特還是少數始終對比特幣作為一種貨幣而感到興奮的投資者之一,在英國“脫歐”時期,他曾表示:“比特幣的表現完全可以被稱為一種‘避風港資產’。”

對於各大傳統金融巨頭所表現的對區塊鏈技術的熱情,他表示:“我們對區塊鏈被金融機構所採用感到很興奮,無論它是不是比特幣的區塊鏈。但是,我們的熱情依然集中在未來比特幣將成為一種全球貨幣這件事上,這是我們的願景。”

可以說,巴里·希爾伯特是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忠實信徒”,並用自己的行為“買買買”始終踐行著自己堅定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