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沒了」,企業卻做強做大了,很蹊蹺?

過去,企業的成功往往決定的是企業老闆個人幹出來的,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很多“新銳”企業的快速成功,已經不再是企業老闆一人在起作用了,而是他們藉助“合夥人模式”取得事業上的偉大成功。具體我們還是先看一些成功的企業案例:

老闆“沒了”,企業卻做強做大了,很蹊蹺?

(合夥人4.0開創者劉陽老師)

一、小米僅用8年就創造了年銷售額千億的神話

小米的成功不僅僅是雷軍一個做的,而是他的7大愛將們:合夥人,成就了今天小米的今天市值1000億美金。

這就讓我們想到最初,創始人要成功,就必須定好其主要工作職責:就是找合夥人,建立合夥人機制,才是企業制勝關鍵。現在有一個典型的小米找合夥人的案例:據雷軍公開表示,小米提供可選擇的報酬,邀請任何人加入時會給三個選擇條件:你可以選擇和跨國公司一樣的報酬;可以選擇2/3的報酬+股權;也可以選擇1/3的報酬+股權。提供股權激勵的門檻並沒有設置得很高,如,客服人員只要工作半年以上,工作表現得好,就給期權。通過這種合夥人模式,最終,10%的人選擇了不要工資或者1/3的工資,80%選擇了2/3工資,剩下10%的人選擇選擇跟跨國公司一樣的報酬。現在我們通過小米今天上市結果來看當初的合夥人:據說小米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就推行了全員持股、全員投資的計劃。小米最初的56個員工,自掏腰包總共投資了1100萬美元。

老闆“沒了”,企業卻做強做大了,很蹊蹺?

(小麥企業logo)

作為小米早期的14位合夥人之一,當時唯一的女員工小管聽說公司要推全員持股,為投資小米賣掉了自己的嫁妝。如今小管得到的回報,恐怕抵得上1萬套嫁妝都不止。

據坊間傳聞,小米上市以後,前100名員工身家過億,前1000名員工身家過千萬,妥妥達到財富自由的門檻。

這就是小編要說的第一個合夥人案例,如果當時僅靠雷軍一人來搞小米,今天也不會有這麼輝煌,而在於這麼多合夥人聯手打造8年之久,鑄就了今天的上市。

老闆“沒了”,企業卻做強做大了,很蹊蹺?

二、18萬華為人如何保持30年奮鬥不息?

對於華為大家更是熟悉的一個了不起的民族企業,成了眾多中國企業學習的中心:華為模式有一個經典引以為傲:以奮鬥者為本。成為各個企業頂禮膜拜,這就是當初創始人任老闆的初心,成就了當今的18萬華為人全員合夥,帶給企業取得了30年的持續成功,這不能不說,這是合夥人模式首次在中國本土管理模式的真實再現。

老闆“沒了”,企業卻做強做大了,很蹊蹺?

三、碧桂園用3年的時間一躍成為地產巨頭?

2018年1月5日,碧桂園發佈公告顯示,公司2017年共實現合約銷售約人民幣5508億元,首次超越萬科、恆大,成功“登頂”。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32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從329億元到5508億元,規模急速增長背後,碧桂園內部正在進行一場組織架構變革,以便更好地管理其分佈在全國各地上千個房地產項目(2010年僅為84個項目)。這場“手術”中,碧桂園在2014年中國企業合夥人元年,是第一梯隊實行事業合夥人和項目跟投資,這一管理機制推行的短短3年時間,一躍讓碧桂園成為地產巨頭,這無疑不說明了合夥人帶來優勢,而不再是企業老闆一人之力所及。

綜上所述:小編借用別人的話來講:職業經理已死,事業合夥人時代誕生;未來不是人才的競爭,而是事業合夥人制。

老闆“沒了”,企業卻做強做大了,很蹊蹺?

通過大大小小公司採取的合夥人模式成功案例來看

合夥人(奮鬥者)宣言:我們願意以公司為平臺經營一份屬於我們共同的事業。我們願意與公司背靠背,用我們青春做賭注來踐行我們共同的事業;我們高度認可並傳承公司“共擔、共享、共創”的文化理念,做大我們的事業。

關於《合夥人4.0》課程現場內容,請參加8.25-26(週六週日)鄭大總裁班和9月19-20的人大集團化總裁班現場,一睹劉陽老師在合夥人模式方面的成果

溫馨提示:打開“瞭解更多”看劉陽老師的免費《合夥人4.0》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