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飽讀詩書,那轉行干中醫,so easy!

俗話說“秀才學醫,籠裡捉雞”。很顯然,飽讀詩書的秀才不僅通曉儒家經典,還掌握了許多中醫藥知識。反之呢,胸無點墨的販夫走卒轉而學醫就要困難許多了!

只要你飽讀詩書,那轉行幹中醫,so easy!

秘訣在哪?原來呀,祖國中醫理論已經與傳統文化緊密融合在一起了。或者說,中醫理論本身就源於上古時期人類對於天地人的樸素理解,這樣的理解也為諸子百家的文章所兼收幷蓄。

先秦時期,諸侯國混戰不休,民不聊生。短暫的休戰,會讓百姓額手稱慶,珍惜來之不易的太平生活。“居安思危”(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的典故告訴我們,在安定的時候隨時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或困難,隨時提高警惕,才能避免突然的禍患。

傳說扁鵲的兩個哥哥都是醫生,其中大哥雖然名氣比不過扁鵲,卻是真正的好醫生。他擅長髮現萌芽狀態的疾病,並且把它們消滅掉。這也是中醫理論裡的“治未病”。然而每個人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不可能不生病,如能做到“居安思危”,定期檢查身體,防患於未然,必然可以壽享天年。

自古以來,人的秉性、品質也如草木一樣良莠不齊。“渡淮橘成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本來說的是土壤環境的不同,會影響橘子的口感,晏子以此典故解釋了生活環境可以左右一個人的品質。

只要你飽讀詩書,那轉行幹中醫,so easy!

中藥也是如此,同一種中藥材,由於產地不同,其所具有的藥效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常用藥“沙參”有南北之分。南沙參偏於清肺火而益肺陰,治療風熱感冒時可以使用;北沙參偏於養陰清肺,生津益胃,是治療喑啞的要藥,而外感者不宜使用。

菊花更是品種繁多。《本草綱目》中有“菊之品九百種”的記載。“亳菊”、“滁菊”、“杭菊”和“懷菊”,並稱四大名菊。因此,中醫最注重道地藥材了。縱有“妙手回春”術,無良藥可供驅使,豈能做到“藥到病除”?

說到人品,又想起了一個成語“望梅止渴”(出自《三國演義》)。曹操帶兵打仗的行軍路上,將士口渴難耐,卻苦無水源。於是曹操心生一計,揮鞭虛指前方,說有一片梅林。將士們聽信了他的話,口舌生津,自然就忘記口渴了。曹操雖然生性奸詐,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聰明。“望梅止渴”、“畫餅充飢”以及“杯弓蛇影”,是有科學依據的,叫做條件反射。

只要你飽讀詩書,那轉行幹中醫,so easy!

烏梅,味酸,入肝、肺、脾、大腸經,能收斂肺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王好古),故而可以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嗓子疼等症狀。烏梅還是治療“消渴症”、痢疾的良藥呢!不過,多食烏梅會“損齒”、“傷骨”。

俗話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其實中醫治病的手段除了常見的針灸、服用湯藥、膏方、中成藥以外,還有很多奇思妙招。

清代有一位鄉紳,身患足痿,行走艱難,緩緩移步都需要抱著重物才能找到平衡,服藥無數不見好轉。久仰名醫程鍾齡大名,讓人抬了去求治。程鍾齡給他把脈之後,未見異常,斷定其乃心病。於是讓住進一間專門為他設計的房間裡,裡面擺滿了古董瓷瓶(其實都是仿古的贗品),有意告訴了他這些文物價值連城。鄉紳是外行,被矇在鼓裡。然後程鍾齡囑咐下人每日送些吃喝的給鄉紳,卻不給他看病開藥方,徑自離開了。幾天後,坐在椅子上的鄉紳實在無聊的很,就抱著一件瓷瓶緩慢移步至窗前。哪知程鍾齡就躲在窗外,一聲斷喝:“你好大膽,竟敢偷我寶物?”那鄉紳受此驚嚇,“哐當”一聲,手中的瓷器失手摔碎了,整個人一臉木然呆立在那兒。程鍾齡見此情形,暗喜,心知鄉紳病已去了一半。不容對方反應過來,立即讓他跟著自己去客廳,算算這“寶物”賠償事宜。鄉紳只得尾隨程鍾齡其後,行走也如常人無二……程鍾齡不費一湯一藥,就祛除了鄉紳多年的老病根,神奇吧?

還記得吳敬梓《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的故事嗎?范進五十四歲中了個舉人,大喜過望竟然發了癲狂症——暈過去了。幸好吃了他岳父的一巴掌,方才清醒過來!

只要你飽讀詩書,那轉行幹中醫,so easy!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從神農嘗百草至今,中醫藥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醫藥文化。中醫藥不僅影響了儒家,還直接推動了道教的發展。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的發明,就源於道家的煉丹術,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藥功在四大發明之上。

中醫藥一直保障著歷朝歷代中國人的身心健康,而中醫藥文化也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學習國學,就無法深入理解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更談不上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國中藥雜誌】官方微信(cjcmmy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