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受訪者每天用手機超3小時 大學生該如何「防沉迷」

8成受訪者每天用手機超3小時 大學生該如何“防沉迷”


李瑞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看看微信裡有沒有未讀的消息,再刷一下朋友圈和微博熱搜,生怕錯過什麼“大事件”。在她看來,手機已經成為了她的一個“器官”,時時刻刻都分不開。

和李瑞一樣,現在一些大學生手機不離手,“手機依賴症”成為了大學生的“通病”。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向全國100多所高校的1021名大學生髮起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近八成受訪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3個小時,受訪大學生中的10.87%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10個小時。

當代大學生已成“掌上生活”一代

今年8月,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達 98.3%。《報告》還顯示,我國網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截至2018年6月,10~39歲群體佔總體網民的70.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佔比最高,達27.9%。

以95後為主的當代大學生,堪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也是典型的“掌上生活”一代。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64.84%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是值得的,63.3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會利用手機學習知識和處理工作。對他們來說,互聯網已不僅僅是個工具,更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

早上被手機設置好的鬧鐘叫醒,去上課的路上打開手機App背誦單詞,下課後去食堂買午餐,並用移動支付完成,這是大三學生陳曉的日常。“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了,手機為我提供了便利,動動手指就能完成很多事情。”她說。

遼寧一所高校的李青青是校園媒體公眾號的負責人,她每天會花大量時間在微信上,除了聯絡外界和回覆消息,她還會看各種公眾號的推送文章。“閱讀別的公眾號文章是學習的過程,也是校園媒體人找尋靈感的渠道。”對於她來說,手機既是工具,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刷微博就是看世界”,李瑞不僅通過微博瞭解時事熱點、學習美妝教程等,還知道了一些個性張揚的博主,領略不同的人生。“我很崇拜那些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博主,他們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上不停努力,完全是我想要成為的樣子!他們也是我的榜樣和努力的方向。”但李瑞很清楚,自己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並不能幫她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每天隔著屏幕給別人的生活點贊,卻也深知自己與偶像的差距絕不只是手機屏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手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大學生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正面效應,手機就能幫助大學生獲取信息,為大家上網學習提供便利。

“沉迷”手機難自拔已非個別現象

四川一所高校的黃文靜已經習慣於手機不離手的生活方式,只有在考試臨近時才會意識到這種“依賴”需要戒除。“期末考試前,我很不想複習,特別想玩手機,經常會因為看劇而拖到考試前一晚才開始複習。考完之後會無比後悔,覺得考試前不玩手機可以考得更好。”她這種後悔的情緒會持續到下一次考試,卻又被手機的“有趣”吸引,以致總是處在懊悔和再次被手機吸引的惡性循環中。

與黃文靜不同,汪蕾喜歡看短視頻。“我覺得人們都需要看那種一下戳中自己笑點的東西,通過大笑快速釋放壓力。比如課間10分鐘,看幾條短視頻,可以放鬆一下。”汪蕾是一個短視頻App的忠實用戶,經常在課間刷短視頻。空閒時,甚至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52.79%的受訪大學生通過手機看電影和電視劇,25.86%的受訪大學生喜歡用手機看短視頻,40.84%的受訪大學生喜歡在手機上網購,26.05%的大學生則喜歡玩手機遊戲。

大連理工大學的輔導員李文超表示,沉迷電子產品幾乎是當代大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要克服並不容易。“如果長期放任自己,被手機‘綁架’,容易產生目標缺失、學業荒廢等問題,處在手機漩渦裡的人其實更加孤獨。”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70.2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手機影響了自己與親友的線下交流。戈欣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作為班長,她的手機裡幾乎每天都有回不完的消息,儘管“寶寶”“辛苦啦”“愛你”已經成了戈欣的輸入法裡最常用的表達,但在她看來,手機裡卻很難找到一個知心好友。也因為手機,她曾與久未謀面的閨蜜聚餐時竟“無話可說”。

學會自控才能讓手機利大於弊

“只有在找路、購物的時候,我才會覺得離不開手機。”王進認為自己對手機保持著最初的謹慎,“我知道智能手機帶給我許多便利,但我也努力不依賴手機,珍惜獨處的自由。”王進深知,手機是一個利弊皆有的“矛盾體”。

熊丙奇認為,我國一些大學生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缺乏理性的自我約束。“現在一些大學生購物就網購,吃飯叫外賣,習慣了網上的生活。他們缺乏自我約束,原因有三:第一,高校的管理要求不夠嚴格;第二,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沒有培養起來;第三,中學階段情況的延續,導致現在的大學生耗費很多時間在網上。”

對於一些高校要求課堂上學生上交手機,建立無手機課堂,熊丙奇覺得“作用有限”。“從高校的角度來說,可以加強課堂管理、提高對學生的要求、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規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階段,強調的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果自我管理能力弱的話,就會有很多問題呈現出來。所以要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應該逐漸引導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他說。

李文超則建議,大學生應該從手機的虛擬一端走向五彩斑斕的現實世界,去感知現實生活。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個人自控力,當沉迷手機已經成為成長的牽絆,就要努力改變。

在熊丙奇看來,大學生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同時制定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計劃,要強迫自己完成制定的計劃,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當外部環境對你沒有約束的時候,就要靠自己。如果讀完大學覺得很後悔,荒廢了很多時間,自己沒有提高,缺乏競爭力找不到好工作,到那時候悔之晚矣。”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瑞、陳曉、李青青、黃文靜、王進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