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自古承載著中國人渴望團圓幸福的心願,作為“團圓餅”的月餅餡兒也從最初簡單的糖、棗泥、蓮蓉發展到五仁、肉鬆、冰激凌,甚至腐乳等等,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可不只是月餅,而是中秋的“風景”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盛行於宋、明清時期,2006年5月,中秋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成為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節之所以是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是跟我國農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古人依據二十四節氣進行農耕併合理有效地安排日常生活,從中產生了適合人們休息和娛樂的各種節日,從中演變出傳統的農曆四大佳節,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根據曆法,農曆八月處在秋季的第二月,稱之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天是水稻成熟的時刻,這天的月亮特別圓滿,農民為了慶祝豐收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感謝天地、月神,並祈求月神能在未來給與人們更多庇佑。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滿月象徵著團圓,月亮有陰晴圓缺之分的,國人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事的悲歡離合。而秋季的八月十五既是豐收的好季節又是月圓之夜,因此被寄予圓滿的願望,而中秋家家戶戶準備的月餅便也增加了不同的意義:圓圓的月餅既象徵自然之滿月,又象徵家庭和睦團圓。古時祭祀後,由長輩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閤家分著吃,吃了月餅闔家團圓。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然而,中秋節也不只有月餅,在中國的不同地方還有很多關於中秋的美食。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北方農村每年只有秋季收穫,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自然要好好的熱鬧一番,祭神時,有一款貢品是芋頭。將整個芋頭煮熟裝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頭煮成的米粉湯)裝在大碗裡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現在這種謝神儀式已不復存在了,但是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吃田螺

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那天八月十五,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扁圓形野瓜。她採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裡,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採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吃鴨子

中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節日。為了紀念以遊村賣糖動員鄉親殺番鬼佬的賣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買餅子、殺鴨子,以此教育後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鬥爭。

過中秋,除了不同美食的誘惑,還有不少習俗恐怕你我都沒有聽說過呢!

在香港舞火龍

在中秋節舞火龍據說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火龍都是用稻稈扎龍頭、龍身,上面插著燃燒的香,一群壯年小夥們赤膊上陣,揮舞而動。現在多用藤草、榕樹葉來製作,一般龍頭約50公斤。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在臺灣玩“中秋博餅”遊戲

“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節慶活動,相傳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中秋思鄉之苦、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一種投擲骰子的遊戲。這種遊戲以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能否中獎。早期下南洋的華人還將這一習俗帶到了新加坡,所以至今新加坡每年到中秋節還有官方組織的博餅比賽。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在山東跳秧歌

在山東農村,每到重大節日,各個村鎮便會組織人們扭起秧歌互相拜訪。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扭秧歌的人們身著具有強烈色彩的服裝,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抒發愉悅的心情。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在福州擺塔、拜塔

相傳戚繼光赴閩平倭大獲全勝,回到福州恰逢中秋,福州的百姓為了歡迎凱旋之師,將家中貴重物品擺在門口以示慶賀。因為福州古代多寺多塔,所以擺設品也多為塔狀,所以成為“擺塔”。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在江西燒聖塔

燒聖塔是當地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習俗,在我國江西、湖南、廣東一帶均有這項民俗,有些地方成為燒塔仔。據說燒塔源於元末漢人起義,燒塔為中秋起義之號。現在燒塔多是通過燒塔表達收穫的喜悅,祝福生活像燒塔的火焰一般紅紅火火!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不只是國內,在與我國文化有交集的亞洲各國,也有著不同的中秋習俗。

日本:日本版萬聖節

“月見小偷”是日本很有特色的中秋賞月習俗之一,即在中秋這一天,允許小孩子偷竊祭月的供品。據說,祭月的芋頭和糰子等供品被偷走是很吉利的事,這樣做農戶反而會豐收。而且,孩子被認為是來自月亮的使者,所以特許他們偷走供品。偷吃了供品的孩子被認為會成為有錢人,而且連偷7家最為吉利。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越南:兒童節

越南的中秋節也是兒童節。這是因為在越南,中秋節之前父母們處於農忙之中,缺少陪伴孩子們的時間,而中秋節就是農忙之後為補償孩子們所設立的節日。按照當地習俗,家長們會送給孩子們最喜愛的玩具和零食,其中燈籠必不可少。越南首都河內古街中的梁文幹街、魚炙街是專門售賣兒童玩具和裝飾品的街道,這個時候就顯得格外熱鬧,幾乎每個家長和孩子手中都會拿著新採購的燈籠和玩具。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朝鮮:圍著祖先骨灰盒野餐

每年的中秋節是朝鮮的法定假日,朝鮮全國放假一天。朝鮮民眾都以家庭為單位,帶著各種飯菜、食品到祖墳掃墓祭祀。有的家庭祖上沒有墳墓,就把先人的骨灰寄存在市內各區的遺骸保管所。每到中秋這一天再到保管所將祖先的骨灰盒暫借出來,帶到山間田野或河邊,席地而坐,擺放好豐盛的食物,一家人圍著祖先的骨灰盒開始野餐。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馬來西亞:提燈籠遊行

在馬來西亞,中秋節可謂是除春節以外的第二大華人節日。經過長期發展演變,馬來西亞的中秋習俗同中國已有很多不同。人們除了吃月餅外,最重要的活動是提燈籠遊行。中秋節前夕,馬來西亞著名的華人聚居地檳城,這裡正在舉行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遊行隊伍中的舞龍舞獅必不可少,孩子們一手提著燈籠一手拉著媽媽的手穿行其中。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泰國:男扮女裝

泰國的中秋習俗不少仍沿襲潮汕風俗,但泰國華人也發展出自己的慶祝活動。在曼谷唐人街,每年都有拜月活動,時間一般在日落後至次日凌晨,不少曼谷市民都會前去參加祈求好運。據說,一些表演中還有泰國男子穿著女性漢服給大家助興。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中秋賞月,寄月以思念之情更是中秋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魏晉時期有中秋賞月之舉,但不普遍。到了唐代,中秋賞月開始興盛成為全民習俗。賞月並非獨賞,而是與親朋好友一起,除了仰望明月,還伴隨詩詞。在古時,文人騷客們對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情有獨鍾,做出了很多傳世的佳作,其中最為推崇的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