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兒子李恪的母親是隋朝遺孤,他是因爲隋朝血統才沒有當上皇帝嗎?

網路曇花


李恪,歷來被認為是大唐最悲情的皇子,有驚世才華,離皇位有一步之遙,卻始終無緣帝位,甚至最後被長孫無忌誣陷參與房遺愛謀反,653年,年僅35歲的李恪被處死。

李恪能從李世民那麼多庶子中脫穎而出,甚至被認為是李世民最有才華的兒子,原因不外乎有三個:李恪是兩朝皇室血統,母親為隋煬帝女兒;李世民曾因為李恪“類己”而想扶立為太子;李治的光芒被武則天壓住,歷來被認為是軟弱無能的皇帝。

這三個原因中只有第二個是關於他自己本身的。643年,太子李承乾意圖謀反,被李世民廢為庶人,而李泰則因為謀儲被降封,嫡三子李治被立為太子。不久李世民覺得李治太過仁弱,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於是和長孫無忌有一番對話:

“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

李世民認為李恪像自己,有文武才,想立他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認為不可,首先李治仁厚,是個守成之主,而且立儲乃國之大事。於是李世民就不再提了。


其實我們看這段話很突兀,先不說李恪是不是真有才華,單看李世民的態度,倘若他真想易儲,豈是長孫無忌能阻止的?況且他若易儲,長孫無忌是一定會進諫阻止的,畢竟李治才是他的親外甥。明知長孫無忌會固諫,李世民又何必找他商量,難道是要給他個心理準備?但這一次對話之後又沒有下文了,說明李世民並未真想易儲,他確實擔心李治仁弱,所以才擔憂到和長孫無忌說實在不行就換人吧,但也僅僅是說說而已,他才不會易儲。

李世民為什麼不易儲,原因只有一個,李恪不是嫡子,不是長孫皇后所生,和李恪是不是留著前朝皇室的血液沒有任何關係,也和李恪是不是有才能沒有關係(實際上,李恪也確實沒什麼才華),我們知道,自周朝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倘若沒有嫡子,則立庶長子,真正出現立賢的例子極少,一旦立為太子,除非犯有大錯,否則不可能廢黜。


李恪充其量只是名義上的庶長子(真正的庶長子李寬早夭)。他若成為太子,做了未來的皇帝,那麼,李世民最疼愛的嫡子還有活路嗎?那可不是李世民願意看到的。李治當初為什麼被立為太子?李承乾意圖謀反不還有李泰嗎?要知道李泰當時只是想當太子可沒有謀反啊,為什麼被李世民貶了?原因就是: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李世民寵愛嫡子不是什麼秘密,他要保全三個嫡子,一個都不能少,唯一的辦法就是立嫡三子李治為太子,晉王李治素來仁厚,倘若成為未來的皇帝,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善待自己的兩個哥哥。為此李世民不惜將最喜愛的嫡次子李泰降封而讓李治做太子。他又怎麼可能想不開去立庶子為太子呢?


蕭曉四姑娘


李恪的母親楊妃確實是隋朝的公主。而且楊妃先是齊王李元吉的妃子,玄武門之變後,李元吉被殺,楊妃順勢投入了李世民的懷抱,成為了李世民的妃子。

李世民登基之後,即立皇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在中國古代立儲的原則是立嫡出之子。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可謂是一對模範夫妻,生有三個兒子,即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李世民因為喜歡魏王李泰,而導致李承乾感到太子之位受到威脅而作亂。因此在廢掉太子的同時,也把李泰給幽禁在封地,不得回長安。於是,在嫡子之中就剩下晉王李治了。李世民最終也只得立李治為太子,不為別的,就因為李治是嫡出。

李世民在最後的一年裡,覺得李治仁弱,不像自己,反觀李恪卻比較像自己年輕的時候,因此有過想立李恪的想法。但是,立即就遭到了國舅長孫無忌的反對。長孫無忌反對的理由是,已經亂過一次了,你還嫌不夠亂嗎?

在中國古代的官場,立一次儲,大臣們就要站一次隊,跟對了飛黃騰達,跟錯了潦倒蹉跎。並且長孫無忌爵封趙國公,官居宰相,是魏徵之後,唐太宗唯一言聽計從的人。因此,長孫無忌一句話,唐太宗就打消了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

所以,李恪沒有當皇帝,不是因為他的血統,而是因為他不是嫡出,而且有長孫無忌在,他肯定要保護李治不被廢。永徽四年,長孫無忌就以謀反為名將李恪賜死了。


傅斯鴻


這個只是很小的原因吧,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李恪身邊缺少一個能在唐太宗跟前說話有分量的人,所以太子之位基本就和他沒關係了,即使唐太宗動了念頭。

太宗一朝,曾經上演過爭奪太子的好戲,但這個李恪沒有太多關係,而是在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這對同父同母兄弟之間上演。李世民有些偏心李泰,處處看不上李承乾,終於逼的太子鋌而走險。面對已經水火不相容的兩個兒子,李世民才醒悟過來,知道如果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位,李泰必死無疑,反之李泰也必將致李承乾於死地。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老實巴交的李治脫穎而出,成為了太子。權臣長孫無忌立刻倒向自己的這位外甥,全心全意的輔佐他登上皇帝位。

按照史書的記載,李世民曾經動了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因為在當時,李恪的人望要遠高於李治的,又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被盛讚為“英果類我”。但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站了出來,歷陳立李治為太子的種種好處,並奉勸李世民儘快下決心。其實李世民也能看出來長孫無忌的用意,所以很明白的說長孫無忌就是在偏袒自己的外甥,但也只好作罷。

畢竟長孫無忌和自己的關係,以及長孫家在當朝的實力,這些因素或許就是李世民不得不放棄李恪,把李治扶上太子之位的原因吧。如果能有一個跟長孫無忌一樣級別的大臣力挺一下,李恪或許也就不會這麼輕易的被放棄。


王朝的廢墟




吳王李恪,生於619年。死於653年。其父李世民。其母隋煬帝之女楊妃。外祖父隋煬帝。李世民第三子。可以說是 集兩朝帝王血脈。但就是因為太高貴了,雖然2次被“提名”為儲君候選人,但最終都敗北。不僅沒有繼承皇位,最後還被權臣長孫無忌陷害而被誅殺,下場很慘。

李世民對李恪還是很鍾愛的,登基當年就冊封為漢王,第二年為蜀王。名義上為益州都督。以後李恪多次被加封和遙領地方官員,但由於的是宗室的原因,實際上並沒有赴任。在貞觀11年李恪由於打獵被御史彈劾。李世民不想處罰李恪,便想把此事推諉給吳王長史權萬紀。言道:都是權萬紀沒有勸阻好李恪。御史柳範回懟李世民道:“房玄齡都不能夠阻止陛下游獵,權萬紀又有啥能力勸阻李恪遊玩?”懟的李世民無言以對。只好大怒回宮。冷靜以後,覺得柳範說的對。處罰了李恪。也由此看出李世民對李恪的喜愛。也看出李世民心胸的開闊。

由於李世民是篡位登基。所以在選擇他自己在選擇太子的時候,所以自己在立太子的時候十分慎重,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李承乾爛泥扶不上牆。而且在貞觀十七年宗室李佑謀反,牽扯到李承乾,李世民大怒,又加上魏王李泰構陷。促使李世民廢了李承乾,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但經過一番觀察,李世民覺得李治性格柔弱。想立吳王李恪為太子,對朝臣們言道:吳王類我。可為太子。國舅,宰相長孫無忌強烈反對。李世民怒道:因恪不是令甥乎?(因為李恪不是你親外甥嗎)。長孫無忌大言不慚地說,太子仁厚。可為守成之君。再者太子乃是國本,不可輕動。李世民此時也只好作罷。李世民作罷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是嫡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感情很好,畢竟立皇后所生之子為皇后是符合封建法統的,但最關鍵是的是、長孫無忌的政治集團已經形成。晚年的李世民沒有能力加以限制和阻止了,如果自己強行將李恪立為太子。是必引發國家動盪,甚至二次玄武門之變。李恪做為隋煬帝的外孫,大唐的朝臣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朝臣可以接受李世民任何一個孩子當太子,但唯獨李恪不能當。

而由此長孫無忌對李恪甚為忌憚,在李治當皇帝以後,藉由房遺愛謀反,誅殺李恪。但長孫無忌說李治仁厚,但就是這個仁厚的李治殺了自己滿門。地下有知的長孫無忌又不知做和感想。

但必須指出的是李恪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還是比較冷靜的,沒有主動爭取過,因為他也知道自己兩朝帝王貴胄其實是自己的劣勢。李恪性格果敢,文武兼資。但就是由於是庶出,尤其是是隋煬帝的親外孫,有此一條,李恪就知道自己就沒有資格為太子。所以在日常行為上,李恪很是本分。沒有任何逾越。但就是李世民一時意動才有李恪的殺身之貨。

永徽四年,由於房遺愛謀反一案,為了活命房遺愛受長孫無忌暗示。故意說要聯合吳王李恪謀反。長孫無忌藉此斬殺李恪。李恪在臨死前,大怒長孫無忌弄權,殘害宗室。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必死無疑。而日後長孫無忌果應此報。李恪死時僅34歲,可為英年早逝。萬幸的是有4個兒子,由於是獲罪宗室。躲過了武則天時期對李唐宗室的殺戮,總算不幸中的萬幸。

李恪的冤案一直到李治和武則天駕崩以後,在神龍二年才徹底平反。李恪的孫子李昆繼位為吳王,可以說就是因為李恪是隋煬帝帝外孫失去了太子之位。隋朝帝胄血脈是他最大的軟肋和短處。


清水空流


不是的,這和李恪的血統沒關係。古代是講究禮法的,皇家立嗣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孫皇后作為唐太宗的正室,她的兒子是禮法上天然的繼承人。更何況她還不止給李世民生育了一個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位嫡子,論地位都排在李恪前面。怎麼輪都輪不到他這個庶長子繼位。李承乾被廢,李泰因為陰謀奪嫡,同樣被李世民所棄。在這種情況下,李治就是繼承人了。更何況那時長孫無忌這些重臣都支持李治,無論是從禮法的角度,還是從背後的支持角度來看,李恪都不可能取代李治這個嫡三子。


雜論天下


李恪出身顯赫,融合了楊隋、李唐、獨孤氏三大貴族血脈,繼承了隋、唐兩朝淵源深厚的皇族基因,可謂千古難得一見。

其高祖父是北周八大柱國之一,唐國公李虎。曾祖父是世襲大柱國將軍、世襲唐國公、隴西郡公李眪,其曾祖母乃是大柱國、大司馬獨孤信四女元貞皇后。其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其父親是開啟“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

其外高祖父是北周開國功臣,八大柱國之一的隋國公楊忠,其外曾祖父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外曾祖母是獨孤信七女獨孤伽羅。其祖父是隋煬帝楊廣。母親是楊廣長女楊氏,後為李世民的楊妃。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也是庶長子。《舊唐書》有載:“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就是說,李恪文武雙全,李世民常說他的兒子中李恪最像他,甚是喜歡這個兒子。既然唐太宗如此青睞這個兒子,為何他最後無緣帝位呢?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育有三位嫡子: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按照立嫡立長的立儲原則,八歲的李承乾以嫡長子的優勢被立為太子,這位太子成年後喜好聲色,有短袖之癖,沉迷無度,但是懼於太宗,在太宗面前裝二十四孝好兒子。李承乾有腿疾,因此擔心被廢,深深忌憚自己的同母弟李泰。這位魏王李泰也是嫡出,看不起自己的這位哥哥,心懷奪嫡之念。兩虎相爭,東窗事發,太子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李泰也被罷黜。

此時嫡子只有晉王李治,太宗認為他年幼且仁慈軟弱,並非帝王之才,有心立庶長子李恪為太子。這個決定遭到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群臣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自古嫡子尚存,不應立庶子。何況李恪生母乃是前朝公主,陛下能留他們母子性命已是仁慈,怎能讓留有前朝血脈的子嗣繼承大統,這不是混淆了李唐的血脈嗎?長孫無忌執意如此,唐太宗只能作罷,最後立李治為太子。

其實,李恪留著隋朝楊家血脈,所以不能繼承大統,只是長孫無忌的藉口。他執意立李治為太子,只是因為那是他的親外甥,他要保住長孫家的地位和榮耀。在李治登基後,長孫無忌掌權,設計陷害李恪將其冤殺,掃清了獨攬朝政的障礙,可憐李恪成了權力遊戲的犧牲品。

總結來說,李恪無緣帝位主要是因為:他不是嫡出,不是長孫皇后所生,沒有長孫無忌這樣的靠山。他若是繼位,無疑會衝擊到既得利益家族的權益,各大門閥士族是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


史論縱橫


是,也不全是。
唐太宗兒子李恪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李恪的姥姥叫獨孤伽羅,爺爺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所以李恪一個人就擁有李唐、楊隋、獨孤三大貴族基因。
這是個從出生就自帶主角光環的孩子啊!但是主角光環卻沒能給他帶來幸運。
李恪的母親是楊妃,對吧?既然母親是“妃”,那他就是庶子。
中國自古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嫡庶有別”,家族繼承也是按照先嫡後庶的順序。李恪他爸爸李世民的嫡妻是長孫皇后,她給李世民生了仨嫡子呢!
所以啊,除非長孫皇后生的這仨嫡皇子全死了,李恪才有機會被立為太子。
當然,有機會被立為太子不等於一定能被立為太子;而且,就算成為太子,那也不一定有命當上天子。
具體到李恪,他母親是楊妃,對吧!楊妃比長孫皇后活得久,長孫皇后死了李世民不是沒有動過把楊妃扶正的念頭。但是,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啊!
隋煬帝的女兒怎麼能當皇后呢?隋煬帝的惡行罄竹難書啊!
而且,長孫皇后雖然死了,但是她的哥哥長孫無忌還手握重權呢!他怎麼可以允許有其他皇子威脅到自己的親外甥繼承皇位呢!
因此,楊妃不可能扶正成為皇后,李恪縱使血統再高貴,也只能以庶子的身份自居。

所以李恪沒有當上皇帝,和他擁有隋朝血統有一定的關係,但主要還是因為嫡庶有別。


白馬晉一


李恪的母親的確是隋朝的公主,但這不是其沒有被立為太子併成為大唐皇帝的原因,他沒有被立為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是嫡子,因為那個時代皇帝選太子的標準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而不是後來大清時期的立德才兼備的標準。


從李治本身來說他與皇位本是無緣的,因為他的上面還有兩個哥哥李承乾和李泰,只是因為他們兩人之間為了太子大位之爭,最後兩敗俱傷,這才讓同樣是嫡子的李治撿了個大便宜,榮登太子大位。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立了相對仁弱的李治為太子了,但從內心深處來說,他並不怎麼喜歡,其心中更看好的是李恪,在晚年的時候,曾多次想改立李恪為太子。可惜的是李恪沒有一個位高權重的舅舅,因為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的勸阻,使得李世民的這一念頭最終沒有付諸實施,也因此李恪與皇位徹底絕緣了。


文史坊


李恪是太宗兒子當中血統最貴,能力最強的一位,太宗深知。其晚年曾有意立他為太子,其母為皇后。卻遭到長孫家族的強烈反對,以上所說只是他們的藉口罷了。由於朝中長孫勢大,為以後長治久安,只好改讓李治接班。


滌塵20


你們包括回答問題的人你們是不是電視劇看多了,李恪的母親在史書中只有一句,恪母,隋煬帝女,其他不詳。李世民殺兄弟強搶太子位,逼李源退位,這才當上皇帝。告訴你們,真實的歷史是李建成是個賢能的太子,有政績也有軍工,並非被李世民詬病的那種,李世民是嫡次子當皇帝自己也從未想過立庶子為太子李恪生母楊妃不受寵,李恪更不受寵。李世民篡改史書,汙衊他人,是慣犯。李世民在唐初年也打了很多敗仗,但是他比太子建成會籠絡人,更加狠毒,太子建成賢德仁重,米有聽從魏徵的建議先殺李世民,否則就不會有李世民繼位了。可是李世民最後子孫被武則天差點兒殺絕,只有李恪一脈跑到鄉下隱居才得以保留。這也是報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