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服君赵奢只赢了秦国一次,就能炫耀一辈子?

小5小8


赵奢的成名作是阏与之战,这一战廉颇和乐乘都没有把握打,但赵奢却让秦国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赵奢为将,比其他将领更有国家战略眼光,当然他是个很低调稳重的人,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战绩,而且他不看好儿子赵括的纸上谈兵。赵奢原本是赵国的一个征收田租的小吏,在收租税的时候,遇到平原君家不肯缴税(这本是个常态),赵奢依法处置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之人,赵胜震怒,欲杀死赵奢,赵奢就说了自己的理由,大意就是国有国法,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才能强盛,国家强盛了,作为贵族的赵胜更让人信服,于是赵胜愉快的原谅了赵奢,并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赵奢开始掌管全国的赋税。

阏与之战

公元前269年,秦国攻打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关隘阏与。韩国自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保住阏与,便求救于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想救,就找来廉颇,问能不能救援阏与,廉颇认为道路太远,又极其险窄,很难救援成功,赵惠文王又找来乐乘问,乐乘持和廉颇一样的观点。但赵惠文王不死心,又去问赵奢,赵奢认为廉颇和乐乘说的都对,但这就好比两只老鼠在一个穴中争斗,勇敢的胜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原文是这么说的: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关于两只老鼠的言论不过是赵奢给赵惠文王的定心丸,他已经知道赵惠文王要救阏与的决心,也知道阏与的重要性。所以急君之所急,愿意出战。于是赵奢就领兵去救了。

当时,秦国攻打阏与的将领是胡阳,胡阳曾跟随白起作战,熟知白起的套路,也是个难缠的角色。胡阳料到赵国会出兵,于是分一部分兵攻打武安,这样正好形成掎角之势,牵制赵军。

赵奢知道胡阳的策略后,出了邯郸三十里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面对秦军的击鼓呐喊声,果然赵军里面有人待不住了,进言去救武安,赵奢下令处死了他。赵奢坚持坚壁二十八天,之后又增加营垒。

胡阳派间谍来打探情况,赵奢好吃好喝的伺候,间谍回去报告胡阳,胡阳由此判断赵军无法救援阏与,而赵奢却下令军队快速前行,两天一夜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重新安营扎寨,秦军探知消息,火速回来。

赵奢军中有个叫许历的提出秦军强势赶来,赵军必须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之后他提出谁先占据北山,谁就会取得胜利。赵奢深以为然,立即派一万人迅速占据北山。等秦军赶到已经处于被动。赵奢居高临下对秦作战,再加上阏与守城之军出城配合,秦军大败。胡阳被杀,秦军死伤过半。


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许历成为国尉。赵奢治军严厉,不徇私情,但却对他的儿子有深深的忧虑,原来赵括从小聪明好学,但过于自负,书本吃的死透,却没有实践。而真正的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倘若赵括带兵,必败。

果然,八年后的长平之战之时,赵奢已经去世,赵孝成王换下频频失利又坚壁不出的廉颇,让毫无经验的赵括领军抗秦,大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但四姑娘之前写过几篇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章,长平之战的失败其实赵括不该负主要责任。


萧晓四姑娘


赵奢赢秦国这次,应该是阏与之战(今山西和顺,有地方作沁县,不够准确)。请问,现在知道这一战的有多少?恐怕不是太多,至少比长平之战逊色不少,何况赵奢的对手是胡阳,也没有长平之战赵括的对手白起有名。秦国后来统一了六国,所以之前打赢过秦国的,都可以拿来吹。不过,鄙人可以打包票,如果没有赵括和长平之战,知道赵奢和阏与之战的人会少得多。说白了,赵奢其实沾了儿子赵括的光,属于“躺红”。

提到赵奢,得从其出身谈起。他出身贵族,有不少传言说他是赵武灵王之子,此说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赵奢是王子出身。可惜,像他这样的王子,可以说不计其数,并不稀罕。赵奢能够发达和王子身份也无关,他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税官,还因为收税得罪了赵国第一权贵、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还好,赵奢有本事,居然说服平原君交税,还赢得了平原君的好感和信任,因此当上全国税务的领导,相当于今天的国税局局长。

本来,赵奢完全可以在这个肥缺上漫步走下去,一辈子无忧无虑做税官,安安稳稳度过一生。不过,上天注定了他不是一般人,是金子始终要发光。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派中更(九卿中排第二,地位很高)胡阳率军攻打赵国的要地阏与。赵王先召见廉颇:“可以去援救吗?”回答是:“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赵王又召见乐乘,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

廉颇是什么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经验丰富,战功显赫。乐乘也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同族,同样久经沙场。他们两人都不支持援救,按说赵王应该死了这条心。可是,赵王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去征求平原君赵胜的意见。赵胜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可能是出于敷衍,也可能是出于对赵奢的信任,就让赵王问赵奢的意见。于是,赵王召见赵奢询问。

赵奢是聪明人,知道前面廉颇和乐乘的意见都不为赵王采纳,老板肯定是想听不同的建议。于是,赵奢回答道:“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得到想要的答案,很开心,于是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下令:“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杀。”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一个侦察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却将其斩首。

赵军继续坚壁清野,停留28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好酒好菜款待后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回报后,秦将大喜:“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土地。看来,赵军出兵的目的,只是防止我们继续向前。”

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下令全军轻装,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离阏与50里扎营。秦军知道后,马上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建议,赵奢原来的命令是谁进谏就杀谁,可这次却意外召见了许历。许历说:“秦人没想到我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匆匆赶来,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恭恭敬敬的说:“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违反了您的法度,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这等毁了邯郸再说。”许历乘机再次提出建议:占领北面山头,以逸待劳,等待秦军。赵奢同意,立即派出1万人,迅速占领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夹击秦军。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

赵奢为什么能一战成名?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仗不好打。以廉颇为首的赵国军方主要将领,都反对长途救援。赵王和赵奢却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决定打这一仗,并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本身就很值得赞赏。再加上在这一战中,赵奢显示出了严酷的军法,冷静的判断,出人意料的谋略。《孙子兵法》对一个优秀将军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赵奢基本都做到了。因此,他一战成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赵奢的儿子赵括。历史上,把纸上谈兵的赵括拉出来批斗,那么必然要有一个和他对比的形象,没有比他老爸赵奢更好的对象了。父亲一战获胜,名扬天下;儿子一战失败,几乎亡国;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因此,以后一提到赵括有多无能,就会说他父亲赵奢有多厉害,无形中也提高了赵奢的知名度。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赵括这么一个“名扬天下”的儿子,赵奢和他指挥的阏与之战,估计也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

司马迁《史记》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炫没炫耀暂且不论,从提问的内容来看,似乎透露出这样一种讯息:马服君赵奢也就在阏与之战战胜过秦国一次,世人呼之为名将,似乎理由不太充分,也很难让人信服?

然而,赵奢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军事才能究竟如何?能否当得起名将的头衔?下面针对这些问题具体谈一谈,供大家参考。

虽然史料关于赵奢的记载并不太多,但是从《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零星记载当中,我们还是能够大体看得出赵奢具备一个名将应有的胸襟胆识、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当之无愧的。

赵奢早年经历

赵奢的早期活动史料记载寥寥,据《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奢曾经对平原君说过自己亡命入燕,得到燕昭王的信任,被任命为上谷郡守,对燕国的关口、要塞了如指掌。史书的原文记载如下:


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
----《战国策.赵策四》

结合这一时期的其它史料,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年轻的赵奢很大可能参与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作为一个新兵跟随赵武灵王塞外征战十余年,因战功逐步得到了赵武灵王的信任和重用。后来沙丘之乱,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由于赵惠文王年幼,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臣,此时很多赵国名将被迫离赵,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名将乐毅。赵奢此时也亡命入燕了,得燕王信任,任命为上谷郡守(注意,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也曾担任过上谷郡守)。从这一事件侧面证明了赵奢是很有军事才能的,否则以燕昭王之英明,没有一定的军事才干,是不可能被任命为上谷郡守的。

秉公执法,慷慨陈词,足见其胸襟格局之宽大

赵惠文王十二年,李兑失势,很多受到迫害者纷纷回国,赵奢可能此时才从燕回赵。赵奢此前在武灵王军中极有可能担任过辎重营将军一类的职务,负责运输、囤积、防守粮草大营、诸般军用财货的保管和分发。这个职务非但要有实战才能,足以率兵镇守大营不失,而且要有料理政务商旅的才能。所以

赵奢回国后,初做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

赵奢收租税,执法无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赵奢依法处置,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发怒,要杀赵奢,赵奢慷慨陈词道:“您是赵国的贵公子,现在纵容家人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会削弱;国法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各国就会进兵侵犯;各国进兵侵犯,赵国就不能存在,那您还怎么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呢?像您这样地位高贵的人,如能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强盛;国家强盛,赵国统治就巩固了,您作为国君的亲族,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史书原文记载如下: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一则事实来看,赵奢不仅极具家国胸怀,视国家富强为己任,而且有很大的胸襟格局,能将抗租乱法和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这种胸襟格局,我认为也是一个名将应有的素养。

悉心治军,赏罚严明,对下严而和

收租事件之后,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向赵王极力推荐,赵奢被擢升为田部令,成为职司赵国土地农耕赋税的要害重臣。之后赵国府库殷实而民无不平,一大半都是赵奢的功劳。再后来,赵奢被任命为将军,有数十年府库管理经验的赵奢,对治军自然也是相当有一套,悉心治理,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所以赵奢与士卒感情极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饮而进者十数,所友者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因此,战士皆愿为之效命。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赵王派他带兵攻取了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县西北),赵王因得城大喜,为之加增进酒,以示权贺。这也是史料中仅有的两次有明确记载的赵奢带兵作战事件之一。史记中的原文记载是这样的:

十九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史记.赵世家》

阏与之战,赵奢一战成名

阏与之战的过程看上去并不复杂,然而却包含着一段出奇制胜的战争谋略。赵奢本来是要解阏与之围,却在仅距离邯郸三十里之处驻军二十八日,并修筑工事,作出畏惧秦军、无心阏与、仅求保住邯郸的消极姿态;在利用敌方间谍迷惑敌军的同时,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军跃进至离阏与五十里之处驻扎下来。此前为了防止部下对看似有悖常理的行军安排提出异议、干扰军政,赵奢严令不得议论军事,这样就保证了作战意图不被泄漏;而在此时则适时地听取了部下

的建议,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本来秦军可以以逸待劳,但当赵军行至阏与五十里之外时,秦军又希望在赵军立足未稳之时进攻赵军;但不期赵军先到一步并占据有利地形,开始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得以战胜秦军,阏与之围也就此解除。

这真像一幕情节紧张、出乎意外、并且极富节奏感的短剧。其精妙之处在于,通过超出常规的行动来调动对方,从而打破原来的格局,别开生面,使敌来就我,而我不必就敌。赵奢的军事谋略在此战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这一战非同小可,自从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何曾有过如此败绩?而且目下秦军战力正在巅峰,各国无不畏之如虎。秦夺魏国河内三百里、楚国南郡六百里,天下无敢攘臂而出者何也?还不是畏惧秦军之锋锐无匹,畏惧白起之战胜威力?而恰恰在秦国风头最劲的当口,赵奢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一举大败秦军,一代名将勇武本色尽显无疑。

两则论兵事件,凸显赵奢军事战略眼光

这两则事件分别为:一则为赵奢与田单论兵事件(《战国策.赵策三》),另一则为赵奢与平原君论兵事件(《战国策.赵策四》)。

田单自不用说,相信熟悉战国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此人,曾为齐守即墨,破燕军,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他从自己的局部经验出发,主张用兵人数宜少。他引古为证,说从前帝王用兵,人数不超过三万,这显然是片面的,脱离当前实际的。

田单的看法,受到赵奢的尖锐批评。赵奢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战争的客观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并引用当代齐攻楚、赵攻中山,以及韩、魏互攻等战例,说明作战应当与时变化,不能墨守成规。赵奢的驳斥,分析形势极为透辟,田单只好承认自己的考虑有欠周到。

再来看另外一则事件,燕国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让他领兵攻赵。赵孝成王把济水以东的三座城割给齐国,要求换取齐国的安平君田单为将,率领齐军和赵军联合攻燕。

赵奢对此很不以为然,对平原君指出田单不会尽力攻燕,坐使赵国强大,影响齐国再度称霸。他将旷日持久,和燕军打消耗战,待燕、赵两军疲惫不堪,他再抽军回齐。后来赵国仅仅攻占了燕国三座小城,得不偿失,正如赵奢所料。

综上所述,赵奢一生虽战绩不多,但是从史料中残存的人生发展脉络来看,赵奢不仅极富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而且灵活运用于军事实践,从而一战成名,成为六国中为数不多击败过秦军的将领之一。赵奢之为名将,当之无愧。


积翠古亭


这个问题有意思。

赵奢一战成名,不仅仅是炫耀一辈子,更是光耀史册。在此之前,史书只有记载一次赵奢指挥的战役,是公元前280年伐齐之战,是役赵奢率部夺取麦丘。那么为什么阏与之战那么重要呢?因为这是秦赵之间一次大规模的交锋。秦军参战人数是多少,史料没有写;但是赵国参战人数是可以查到的。在《战国策》中有一段赵奢与田单的对话,明确赵军参战人数是在10万-20万之间。那么可想秦军之人数,恐怕也有10万左右,这个战役规模是很大的。

下面我来略说一下阏与之役的全过程。

1、阏与战役之缘起

根据《战国策》中的记载,阏与之役的直接原因,是秦、赵两国之间一次土地交换风波所引发的。

秦国在公元前282年及281年间,曾两度进攻赵国,占领了蔺、离石、祁三城。后来两国在渑池之会上达成和解,进入一段和平期。这时赵国就提出来,用焦、黎、牛孤三城来交换被占领的蔺、离石、祁三城。秦昭王一看,三城换三城,公平交易,便答应了。赵国接收了三城后,却迟迟不把另三城移交给秦国。

就在这个时候,华阳战役爆发,秦、赵的和平协议实际上已经失效,两国军事冲突再起,赵惠文王更加不想把三城交出去了。秦昭王很生气,这笔交易没做成,白亏了三城。他便派公子缯到赵国,要求赵王履行交换协议,把焦、黎、牛孤三城交割给秦方。赵惠文王却耍起无赖,拒不交割。

公子缯傻了眼,空手回去交差。

秦昭王勃然大怒,决意发动战争,指挥攻赵秦军将领是中更胡阳胡阳是秦国的一名客卿,他本是卫国人,在华阳之战中,曾经作为白起的副手参与指挥,战后被授于中更军爵,在秦二十等爵中列第十三级,被视为秦国军界的后起之秀

公元前270年,即秦昭王三十七年、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胡阳借道韩国上党,进围赵国的险要之地阏与城,阏与之役拉开序幕。

2、赵奢临危受命

秦军包围阏与后,赵惠文王紧急召见文武大臣,商讨对策。赵王询问救援阏与事宜,廉颇、乐乘等将领均表示:阏与距邯郸遥远,而且道路险阻,难以救援。但是赵奢表示不同意,他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将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关键是看谁更勇敢。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赵奢为援军总司令,率部救援阏与城。

然而大军刚离开邯郸城三十里,就停下来不走了。赵奢还发布了一条严厉的命令:“有敢进谏者,斩。

为阻击赵国援军,秦军统帅胡阳分兵驻扎在武安以西。武安距阏与约二百里,跟邯郸城约七十里。胡阳驻军于此,也有伺机窥视邯郸之意。

武安是邯郸西部门户,胡阳故意命令秦军摇旗呐喊,敲锣打鼓,演习操练,摆出进攻的架式。

当一名军侯进言救援武安城,赵奢以违反军令为由,将其斩首。赵奢不仅不走,还开始增筑堡垒,这更让人看不懂了。秦军总司令胡阳确实也深感纳闷,他感到有必要派一名间谍去刺探个究竟。赵奢对来者的目的心知肚明,可是偏偏装聋作哑,还请他吃饭,上的都是好酒好菜,吃饱喝足后才送他离去。

间谍回去向胡阳报告说,赵奢胆小怕事,无勇也无谋,就是个混饭吃的官僚罢了。胡阳果然中计,遂把主力悉数调回阏与,全力攻城。

这时距离赵奢出兵已经过去二十八天了,秦军显然已放松警惕。赵奢下令全军打点行装,卷起甲衣武器,快速向阏与挺进。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抵达距离阏与五十里远的地方,安营扎寨。

3、两军相遇勇者胜

秦军总司令胡阳闻讯大惊,想趁赵军奢立足未稳之时发动攻击。秦军来势汹汹,当时赵军有一名军士,名叫许历,他求见赵奢,要发表意见。赵奢之前颁布禁止进言的军令,是要用来迷惑秦军,现在目的已经达到,自然不需要假戏真做。

许历提出两点意见:其一,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其二,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采纳其建议,马上派一万人马迅速占据北山,严阵以待。果然如许历所料,北山的争夺成为战役成败的关键。秦军抵达后,发现北山已被赵军占领,只得发兵进攻。赵军已占据有利地形,挫败了秦军的企图。而在这个时候,赵奢的大军全面展开反攻。秦、赵兵团皆为天下最精锐的部队,正如赵奢所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军是反侵略的一方,从将军到士兵,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而且在天时地利上也占有优势。这一战的结果,秦军大败!胡阳垂头丧气,无力再战,只得从阏与城下撤军,赵奢的军事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阏与之战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军遭到最大的败仗。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六国的史书都烧了,赵奢指挥的这次战役战果有多大,找不到具体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军伤亡惨重,秦国人的作战是相当坚强的,倘若不是被重创,是不会轻易退兵的。赵奢凭此一役,成为赵国最著名的一位将领。

这一战也可以看出赵奢的军事指挥艺术:首先他利用秦军傲慢的心态,故意示弱于敌,营造胆怯畏战的假象;其次,采取反间计,成功地欺骗秦军总司令胡阳;其三,一旦下定作战心,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乱敌军的军事部署;其四,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发扬勇敢精神,最终在一场狭路相逢的战斗中打败对手。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当时的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是有很强的战斗力,多次袭击秦国部队,让秦王困扰之极,这也是为以后长平之战埋下伏笔。其次赵国李牧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屡战屡胜,使赵国军民都对自己有很强的信心,这就是为什么秦楚都想出击赵国却迟迟不动的原因。廉颇和李牧都是四大名将之一,威名远播经验丰富。乐乘司马尚都曾有过震惊诸侯的战绩,统兵打仗多次,加上赵奢一战退秦,使赵国的威名在诸侯之间传颂,当时可以说赵国是东方六国里战力极强威名最显的国家了。然而赵国内部文武集团不团结、赵国地理位置不优越等因素导致赵国无法确定其霸主地位。当时最强的国家即为秦、齐。齐国地理位置优越,鱼盐之乡,地广人多,也做过诸侯霸主,因为被廉颇率领的军队击败过而与赵国有嫌隙,这也是使赵国不敢出动攻伐秦国主要因素之一。但赵国当时多次袭扰秦国,是秦国眼中钉,但碍于如果攻击赵国,那么与他有旧仇的韩魏和侧面的齐楚隔岸观火,也没有发动兵力攻伐赵国,双方在长平之前并未发动大型战役。

其次是在长平之战后,白棋起轻松击败赵括(赵奢已死,廉颇被郭开陷害),秦王并没有让白起乘胜追击,导致赵国在收到诸侯国帮助下元气恢复,且军民对秦有切骨之仇,秦王在命白起攻打赵国是白起拒绝了,原因是因为白起认为已经失去了最佳战机,赵国现在元气恢复不好长途作战且赵国现在并且原先争霸的实力了,但白起一像与秦名相范雎有仇,又被秦王猜忌,导致白起之死。


三国分析师


能够以一战成名并加封名将的将领并不在少数,比如战国早期的乐羊,秦国的司马错都是一战成名。关键是要看这场战役的意义和难度。


阏与之战毫无疑问意义重大,而且难度非常高,连廉颇和乐乘都认为胜率渺茫而不敢领军的情况下,赵奢独挑大梁并一战而胜。

赵奢此战,既像是在冒险赌胜,又似乎胸有成竹。可以说是谋略和战术的完美结合,先是隐蔽作战意图,麻痹敌人,然后出其不意,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再伺机寻求决战。不管从远大的战略角度还是战术的分析情况来看,赵奢都表现出了一代名将的风范。

最终阏与之战的结果是赵军大胜,秦国大将胡阳战死,秦军全军覆没。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从来都没有在兵力占优,地形占优的正面战场上失败过,而且是如此大败。赵奢凭他过人的军事造诣和超高的指挥才能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国军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给了畏秦如虎的东方六国一记响亮的耳光。

此后,赵惠文王为了表彰立下盖世功勋的赵奢,封其为马服君,与廉颇等人同位。这样的胜仗,这样的功勋。如此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不够炫耀一辈子吗?


怀剑听雨


因为赵奢有炫耀的资本,要知道赵国和秦国打的这一次仗,就是连赵国大名鼎鼎的名将廉颇都没有把握能打胜的,结果籍籍无名的赵奢领军前去了,虽说这一战是惨胜,但终归是取得了胜利,这一战,也大大的搓了秦国的锐气,让如日中天的秦国了解到,就是他这个近邻赵国,还是有和他一拼的实力的。

虽说这一战秦国并么有派出他的名将白起,而是派了一个叫胡阳的将领,但是,要知道当时的赵奢也不是什么大咖。可以说两军交战,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的实力大体都是相当的。

下面我们看看赵奢是用了什么战术来取得的这次胜利?

先从赵奢是如何取得赵王的信任开始说起,当时赵王问计廉颇说,秦国要打阙与这个地方了,我们要不要救,若是救的话,我们能不能打胜仗?

廉颇告诉赵王,阙与这个地方多山谷,路狭险。若想打胜很难,但是,若是让我去防守,不至于把这个地方给丢掉。

廉颇的意思就是想告诉赵王,在阙与打仗,胜不敢说,守还是可以的。

赵王听了这个建议不是很满意,这可是赵国最有名的将军说出来的话呀,怎么如此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呀。

这一仗赵王是铁了心的想胜利,给秦国当头一击,好让其它国家也知道,其实赵国也是很强大的,毕竟这个时期是赵惠文王统治时期,属于赵国历史上的顶峰时刻。

这时候的赵惠文王还是有骄傲的资本的,因为国家刚经过胡服骑射不久,无论是兵力还是国力都大大的提高了。

既然廉颇没有必胜的把握,那就另找高人了,这时候赵王又找来名将乐乘问计,结果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如同一撤。

赵惠文王很惆怅,难道秦军就真的不能战胜。我们赵国就真的不能扬名立万,在战国中称王称霸。

赵惠文王还是没有死心,他又把赵奢叫来了问计?

赵奢说在阙与和秦国打仗并非是不可战胜的,这就好比两个老鼠在洞中打架,勇敢的一方才能胜利。

赵惠文王听后大悦,他就给了赵奢五万人马,让他去战秦军去了。

赵奢明白此战凶险无比,想要战胜强秦,可谓千难万难。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麻痹秦将。

为了麻痹秦将赵奢出城三十里地就开始安营扎寨,原地休息了,而且大军在这里驻扎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由当时的情况得出,赵奢的行为不但没有前进的动作,反倒是他有想再次长期居住下去的打算,而且他还命令士兵加强堡垒。

当然赵奢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演给秦国的探子看的,秦国的探子把他看到的这些事情,全部告诉了秦将胡阳。

胡阳当机立断,他决的这个赵奢也是胸无大志之人,仗还没打就先怯战了。

秦将更加的有恃无恐了,赵奢用了这一招障眼法竟然成功的瞒过了秦军。

就在秦国探子刚回去报告情况的那一刻,赵奢命令士兵连夜赶路,直达阙与。经过两天的时间,赵奢带领军队占领了阙与的制高点。

当秦军得知赵奢如此神出鬼没的出现在阙与时,他们确实惊讶万分。没想到赵奢竟然如此阴险,自己被赵奢平白无故的耍了一番。

结果两军交战,由于赵军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再加上赵军誓死杀敌,毫不退却。这一战秦军几乎是全军覆没,秦将胡阳被杀。

当然赵国的伤亡也依旧惨烈,赵奢也身受几处重伤。待赵奢率兵回到赵国都城邯郸之后,举国沸腾了,毕竟他们战胜的是不可一世的强秦,由此赵奢也迈入了名将之列。


史学达人


战国时期名将辈出,在这些名将中,有一个人终身只领兵打过一次胜仗,却被载入史册并被世后所津津乐道。当然,他打赢的是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而且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从此赵国骑兵成为唯一可以同秦锐士相抗衡的部队。

这个人就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阏(ě)与之战。

1、当时的秦锐士有多么强大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后,通过实行奖励军功的方法,使秦国军力大增,步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六国中最为强大。尤其收复河西的战役中,秦锐士横空出世,先后活捉公子卬、魏错龙贾,重创魏武卒8万人。

由吴起亲手打造的、战国“第一支特战部队”魏武卒完败于秦锐士,宣告秦国的虎狼之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前330年秦锐士收复河西,开启挺进中原的序幕,到同赵奢所率的赵国骑兵遭遇,60余年中秦锐士从无败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没遇到过对手。

2、当时的赵国骑兵有多么强大

赵国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战法、战术发生根本性变化,骑兵的作战能力六国中最为强大。通过剿灭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开疆拓土,宣告了“世界上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的诞生。

需要指出的是,赵国骑兵虽然强大,但限于赵国土地面积较少,自然资源有限,驯养战马成为非常奢侈的事情。加之人口资源不足,赵国骑兵的精锐不过万余人,而且这支因抗击胡人而生的精骑部队,多数时间在戍边防卫匈奴。

3、以逸待劳,欲擒故纵

尽管在赵王面前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的口号,但领兵出战的赵奢最先做的是主动示弱,离开邯郸30里就不敢进兵,还下令:“谁敢进谏就处死谁。”后来一人请求援救前线,果然被斩首。这一驻留就是28天。

赵奢那时还没有《三十六计》一书,不过他使用的正是以逸待劳、欲擒故纵。秦军比较配合的上当了,派出的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假装很傻很天真,实施反间计,好吃好喝后送走对方。秦将由此认为,这是支怕死的部队,阏与早晚归秦国所有。

4、暗渡陈仓,釜底抽薪

看到秦军完全上当,赵奢下令全军卸下铁甲,轻装前进,只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就抵达阏与前沿阵地,让善射的骑兵压住阵角。布阵完毕,秦军才得知消息,随后全部大军赶向阏与。出其不备,轻骑兵急行军,暗渡陈仓,战役开端赵奢就占据了上风。

如果只这样安排还不足以取胜,一个叫许历的军士(战后升为国尉)冒着进谏被杀的危险,请求占据北山,赵奢依计而行。战后表明这个决定是对秦军的釜底抽薪,赵军居高临下,发动猛烈攻势,河西之战后的秦锐士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

5、马服君赵奢的胜利法宝是什么

查阅史料,赵奢平生只领兵打过这么一次仗,却一战封神。细细品味,阏与之战表现了赵奢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实战水平,主动示弱麻痹对手,出其不意快速进军,彻底打乱秦军部署,先人一步占据有利地形,利用胡服骑射的赵国精锐一举战胜秦锐士。

赵奢的军事思想还表现在有高超的领兵技巧。史料以赵括母亲的话来作出说明:赵奢从接受军令后,就不再过问家事,专心进行军事部署和研究,对待伤兵他亲自捧着饭碗侍候吃喝,对待属下如同朋友,赵王赏赐的财物则分文不取,全都分给属下和军士……

阏与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赵国成为秦国进军中原的最大障碍。此战10年后爆发长平之战,正是畏惧赵国强大的战力,秦军才舍得集全国之力,甚至发河内郡15以上男丁参战……

如果,赵奢晚死10年,长平之战的结果将完全不同。当然,如果赵奢的儿子赵括,真正得到家父真传,结果也会不同。


指动济南


用“炫耀”一词并且加“一辈子”,题主似乎太过武断,那么为何赵奢赢秦一次就一战成名,并立即封为马服君呢?一言以蔽之,上边有人,但他的战功却是靠自我的聪明才智和从善而流成功的。

上边有人?是谁?赵奢是谁?

根据福垊2017年11月24日,写的文言文《马服君传》所载:赵奢(约前317-约前263)其父赵武灵王,其母韩夫人(韩宣惠王公主),其同母兄赵章,其异母弟为赵王赵何、四君子之一平原君赵胜。这都是他上边的人,然而赵何、赵胜对他并不太好,不仅仅因为异母问题,更是因为多年前的赵武灵王之死!

赵武灵王之所以谥号还挂了个“灵”字,恰恰说明了他晚年的错误,以至于不灵了。下面引用的正是福垊所写的《马服君传》。

王雄主也。内福于民,外伯(霸)于世。兴邦变俗,胡服骑射,破林胡、征楼烦、并中山,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立燕王(燕昭王)、秦王,皆名君,谥昭襄。智昏于色,废长立幼,而有沙丘之祸,乃有齐桓困崩事,父子俱死,赵室纷争,主父难辞其咎。

最早的太上王(主父)的他,因为母以美贵、子以母立而废长立幼,继而内禅于幼子。等到幼子母亡故后,他看到长子很委屈。于是就要将国一分为二,遭到臣属的拒绝。而长子在他的同情和其师傅的挑拨下而起兵,最终在公子成和李兑的攻击下,兵败而奔向沙丘主父的行宫。臣属们不敢打入,但又不放过赵章,于是就围而不攻,禁止出入,于是父子俩俱死。

不久公子成病故,李兑用事。赵国贤才乐(yue)毅去魏,楼缓适秦,剧辛走燕。剧辛不孤独,大概跟赵奢同行。福垊甚至怀疑赵奢乃化名,尽管李兑因为吃里扒外太自私而失势。赵奢回国,福垊认为赵奢极可能是化名,因为使用真名会引发赵王赵相亲兄弟俩的冷遇甚至打击。故而赵奢回国后,起点很低,只是田部吏。因为杀平原君的家人九人,并成功收税,不仅能自我还能高升而成名!这就是奉公守法的来历,可以说赵奢有法家和兵家的思想。

阏(e)与之战最经典的战役

前270年,被赵武灵王扶上王位的秦昭襄王以赵国拒不履行换地合约为由,派中更胡伤发兵阏与。赵国君臣听闻此事大惊,立即廷议,商谈能不能救?怎么救?廉颇、乐成作为资深沙场老将说:“阏与那么远,高山那么险,秦军那么强,没法救!”可赵王不甘心,秦军占据阏与,那样的话,阏与南边太原盆地一代就要为秦国所有了。财政部部长赵奢说:“能救,两军相逢谁硬谁赢!”廉颇、乐成笑而不语,地球人谁不知道秦军最硬,而且还占据有利地势。但又不能说自己不行,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奢这个外行大败后说自己不行。

而秦军为防止赵军援救阏与,其主力由阏与从滏(fu)口陉(xing,上图的红框左侧红字位置)出关,攻打武安。白起是武安君,但这武安属赵国,武安君肯定是无封的,或者是拿武安地名鼓励他,或者是以武安邦表扬他的丰功伟绩,但这次白起没出马。武安是邯郸的前哨,这时战略重心应该是重兵守武安保邯郸。秦军在武安等着赵奢,而赵奢到了武安20公里处安营扎寨了,秦军等着赵奢登山(下图石鼓山)抵达武安,来他个以逸待劳。如果赵奢在武安跟秦军PK,胜算不高,而且也完不成自己的任务。再说保护邯郸,赵军主力多的是,轮不到自己。而赵奢在驻地不断做守地的各种准备,秦军奸细获悉情况,尤其是获悉有人提醒赵奢救阏与的事被赵奢给杀了及提意见者死的情况,反馈给秦将胡伤。秦将胡伤,这时一定认为自己攻打武安是正确的,并且非常轻视赵奢这个外行,修整动员准备这两天主动出击。

第三天准备出击时,却听说赵奢已在阏与50里外的地方了。赶紧地回头,撒丫子撵赵军,保护阏与。而此时,军士许历建议做好备战,并尽快消灭阏与北山的少量秦军,扼守北山,从而实现了居高临下。此时秦军的优势完全变成了赵奢的优势。赵奢占据有利地形,而且军队也做好了备战工作。那么秦军该怎么办才会赢呢?福垊所见,围而不攻,假以时日,赵奢不攻自败,因为赵奢这是孤军深入啊。然而秦军很生气,拼了!找死,死不死?死!冲动的惩罚让秦军大败!由此赵奢、许历一战成名。被封为马服君,福垊判断为实封,也就是有封地,封地就在马服山一代。大概也正是他的宗室身份才让他有了实封吧。

郁闷的赵奢悲催的赵括

自阏与之战后,赵奢似乎没有打过什么仗。福垊感觉,应该是这次胜利,他一高兴就向赵国宗室透露了自己的身份。从而他被搁置冷遇,他曾与火牛阵让齐国复国的田单论兵,田单自愧不如。但燕国封荣蚠高阳君攻打赵,赵王赵相竟封田单为安平君并割让济东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于齐抵挡燕军,来抵挡燕军。赵奢很生气就找赵相平原君:

咱国没人了吗?还没打仗就割地,你以为他恨燕国还有经验。然而实际不是这样。田单聪明他就不会打燕国,那样赵国会强大。田单没本事,那他打不过燕国。这事一定会不了了之的。当年我是上谷郡守,有经验,让我来。

平原君固执而无情地拒绝了赵奢,而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白白割地。这还没完,第二年,还一错再错任命田单为赵相,福垊以为这是赵王知道赵奢的真实身份后,对他带兵的嫉恨。而且从赵奢与平原君对话中,也能感受到他的脾气不太好。长平之战前廷议时,没有赵奢。福垊以为大概此时马服君忧愤成疾继而仙逝吧。

长平之战后,赵王认为廉颇无能(只守不打而且守的还不好)就换上了理论知识很强的赵括。换赵括时,蔺相如反对,赵括的母亲更是反对,并说若败不诛族。但赵王非要让他上阵,福垊以为这赵王是要赵括的命啊。赵括一改廉颇防守,主动出击,而且早期打仗打得还不错。秦军不仅换上战神白起,而且还征发秦国15岁以上的男孩从军,为的是——灭赵!最终,赵国没灭,但赵括死了,而且这一死还臭了两年多年。都说赵括纸上谈兵,那时有纸吗?他亲临一线,抗争到底,虽死犹荣。赵括还有一弟名赵牧,也是赵将。其子赵兴因伯父战败而改姓为马服,后简称马,这就是马氏的来源。而福垊正是姓马,也可以叫福垊为马服福垊哈。

谢谢大家。


福垊


秦国八万大军进攻赵国阏与。赵惠文王问了廉颇能否战胜秦军。廉颇称,阏与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他只有五成把握,没有胜算。

赵王又问乐乘,乐乘的观点与廉颇一样。

若依廉颇、乐乘的观点。赵国就要把阏与拱手送给秦军。


赵王不甘心,又问赵奢。赵奢称,阏与地形狭窄,与赵军不利,与秦军同样不利。在狭窄地形作战,就好比两只老鼠在小通道里打架,双方都无法迂回,任何战术计谋都用不上。只有硬碰硬。哪支军队战斗力更勇敢,战斗力更强。哪支军队就能获胜。


最后赵王任命赵奢为主将,救援阏与。在阏与之战中,赵奢全歼秦军,斩首八万。而赵军伤亡不大。(这说明赵军的战斗力远高于秦军)


秦国为报仇阏与之战失利之仇,不久后大举进攻赵国几地,廉颇帅军救援,再次大破秦军。

赵奢消灭的八万大军,不是战力平平的燕军,而是天下无敌的劲旅秦国锐士。更不是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中,消灭了几百人敌军,而是歼敌八万。

就连廉颇都没有胜算。建议放弃阏与,赵奢领兵,完胜秦军。虽然只有一仗,却是三十六计都无法用上的硬仗。当然能让赵奢吹一辈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