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馬服君趙奢只贏了秦國一次,就能炫耀一輩子?

小5小8


趙奢的成名作是閼與之戰,這一戰廉頗和樂乘都沒有把握打,但趙奢卻讓秦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趙奢為將,比其他將領更有國家戰略眼光,當然他是個很低調穩重的人,並沒有炫耀自己的戰績,而且他不看好兒子趙括的紙上談兵。趙奢原本是趙國的一個徵收田租的小吏,在收租稅的時候,遇到平原君家不肯繳稅(這本是個常態),趙奢依法處置了平原君家的九個管事之人,趙勝震怒,欲殺死趙奢,趙奢就說了自己的理由,大意就是國有國法,只有嚴格執行,國家才能強盛,國家強盛了,作為貴族的趙勝更讓人信服,於是趙勝愉快的原諒了趙奢,並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趙奢開始掌管全國的賦稅。

閼與之戰

公元前269年,秦國攻打韓國,包圍韓國重要關隘閼與。韓國自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保住閼與,便求救於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想救,就找來廉頗,問能不能救援閼與,廉頗認為道路太遠,又極其險窄,很難救援成功,趙惠文王又找來樂乘問,樂乘持和廉頗一樣的觀點。但趙惠文王不死心,又去問趙奢,趙奢認為廉頗和樂乘說的都對,但這就好比兩隻老鼠在一個穴中爭鬥,勇敢的勝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原文是這麼說的:

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關於兩隻老鼠的言論不過是趙奢給趙惠文王的定心丸,他已經知道趙惠文王要救閼與的決心,也知道閼與的重要性。所以急君之所急,願意出戰。於是趙奢就領兵去救了。

當時,秦國攻打閼與的將領是胡陽,胡陽曾跟隨白起作戰,熟知白起的套路,也是個難纏的角色。胡陽料到趙國會出兵,於是分一部分兵攻打武安,這樣正好形成掎角之勢,牽制趙軍。

趙奢知道胡陽的策略後,出了邯鄲三十里就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下令“有以軍事諫者死。”面對秦軍的擊鼓吶喊聲,果然趙軍裡面有人待不住了,進言去救武安,趙奢下令處死了他。趙奢堅持堅壁二十八天,之後又增加營壘。

胡陽派間諜來打探情況,趙奢好吃好喝的伺候,間諜回去報告胡陽,胡陽由此判斷趙軍無法救援閼與,而趙奢卻下令軍隊快速前行,兩天一夜到達離閼與五十里的地方,重新安營紮寨,秦軍探知消息,火速回來。

趙奢軍中有個叫許歷的提出秦軍強勢趕來,趙軍必須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之後他提出誰先佔據北山,誰就會取得勝利。趙奢深以為然,立即派一萬人迅速佔據北山。等秦軍趕到已經處於被動。趙奢居高臨下對秦作戰,再加上閼與守城之軍出城配合,秦軍大敗。胡陽被殺,秦軍死傷過半。


之後趙奢被封為馬服君,許歷成為國尉。趙奢治軍嚴厲,不徇私情,但卻對他的兒子有深深的憂慮,原來趙括從小聰明好學,但過於自負,書本吃的死透,卻沒有實踐。而真正的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倘若趙括帶兵,必敗。

果然,八年後的長平之戰之時,趙奢已經去世,趙孝成王換下頻頻失利又堅壁不出的廉頗,讓毫無經驗的趙括領軍抗秦,大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但四姑娘之前寫過幾篇關於長平之戰的文章,長平之戰的失敗其實趙括不該負主要責任。


蕭曉四姑娘


趙奢贏秦國這次,應該是閼與之戰(今山西和順,有地方作沁縣,不夠準確)。請問,現在知道這一戰的有多少?恐怕不是太多,至少比長平之戰遜色不少,何況趙奢的對手是胡陽,也沒有長平之戰趙括的對手白起有名。秦國後來統一了六國,所以之前打贏過秦國的,都可以拿來吹。不過,鄙人可以打包票,如果沒有趙括和長平之戰,知道趙奢和閼與之戰的人會少得多。說白了,趙奢其實沾了兒子趙括的光,屬於“躺紅”。

提到趙奢,得從其出身談起。他出身貴族,有不少傳言說他是趙武靈王之子,此說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趙奢是王子出身。可惜,像他這樣的王子,可以說不計其數,並不稀罕。趙奢能夠發達和王子身份也無關,他最初只是一個小小的稅官,還因為收稅得罪了趙國第一權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還好,趙奢有本事,居然說服平原君交稅,還贏得了平原君的好感和信任,因此當上全國稅務的領導,相當於今天的國稅局局長。

本來,趙奢完全可以在這個肥缺上漫步走下去,一輩子無憂無慮做稅官,安安穩穩度過一生。不過,上天註定了他不是一般人,是金子始終要發光。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九卿中排第二,地位很高)胡陽率軍攻打趙國的要地閼與。趙王先召見廉頗:“可以去援救嗎?”回答是:“道路遠,而且又艱險又狹窄,很難援救。”趙王又召見樂乘,樂乘的回答和廉頗一樣。

廉頗是什麼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經驗豐富,戰功顯赫。樂乘也是燕國名將,樂毅的同族,同樣久經沙場。他們兩人都不支持援救,按說趙王應該死了這條心。可是,趙王不知是哪根筋搭錯了,居然去徵求平原君趙勝的意見。趙勝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可能是出於敷衍,也可能是出於對趙奢的信任,就讓趙王問趙奢的意見。於是,趙王召見趙奢詢問。

趙奢是聰明人,知道前面廉頗和樂乘的意見都不為趙王採納,老闆肯定是想聽不同的建議。於是,趙奢回答道:“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得到想要的答案,很開心,於是便派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

軍隊離開邯鄲三十里,趙奢下令:“有誰來為軍事進諫的,殺。”秦軍駐紮在武安西邊,擊鼓吶喊的練兵之聲,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動了。趙軍一個偵察員請求急速援救武安,趙奢卻將其斬首。

趙軍繼續堅壁清野,停留28天不向前進發,反而加築營壘。秦軍間諜潛入趙軍營地,趙奢好酒好菜款待後遣送回去。間諜把情況回報後,秦將大喜:“離開國都三十里軍隊就不前進了,而且還增修營壘,閼與不是趙國的土地。看來,趙軍出兵的目的,只是防止我們繼續向前。”

趙奢遣送秦軍間諜之後,下令全軍輕裝,快速向閼與進發,兩天一夜就到達前線,離閼與50裡紮營。秦軍知道後,馬上全軍趕來。一個叫許歷的軍士請求就軍事提建議,趙奢原來的命令是誰進諫就殺誰,可這次卻意外召見了許歷。許歷說:“秦人沒想到我軍會來到這裡,現在他們匆匆趕來,士氣很盛,將軍一定要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不然的話,必定要失敗。”趙奢恭恭敬敬的說:“我接受您的指教。”許歷說:“我違反了您的法度,請求接受死刑。”趙奢說:“這等毀了邯鄲再說。”許歷乘機再次提出建議:佔領北面山頭,以逸待勞,等待秦軍。趙奢同意,立即派出1萬人,迅速佔領北面山頭。秦兵後到,與趙軍爭奪北山,但攻不上去。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配合夾擊秦軍。秦軍不支,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

趙奢為什麼能一戰成名?

很重要的一點在於這仗不好打。以廉頗為首的趙國軍方主要將領,都反對長途救援。趙王和趙奢卻力排眾議,頂住壓力,決定打這一仗,並取得了最後勝利,這本身就很值得讚賞。再加上在這一戰中,趙奢顯示出了嚴酷的軍法,冷靜的判斷,出人意料的謀略。《孫子兵法》對一個優秀將軍的要求是“智信仁勇嚴”,趙奢基本都做到了。因此,他一戰成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趙奢的兒子趙括。歷史上,把紙上談兵的趙括拉出來批鬥,那麼必然要有一個和他對比的形象,沒有比他老爸趙奢更好的對象了。父親一戰獲勝,名揚天下;兒子一戰失敗,幾乎亡國;這是多麼巨大的反差。因此,以後一提到趙括有多無能,就會說他父親趙奢有多厲害,無形中也提高了趙奢的知名度。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趙括這麼一個“名揚天下”的兒子,趙奢和他指揮的閼與之戰,估計也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

司馬遷《史記》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炫沒炫耀暫且不論,從提問的內容來看,似乎透露出這樣一種訊息:馬服君趙奢也就在閼與之戰戰勝過秦國一次,世人呼之為名將,似乎理由不太充分,也很難讓人信服?

然而,趙奢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軍事才能究竟如何?能否當得起名將的頭銜?下面針對這些問題具體談一談,供大家參考。

雖然史料關於趙奢的記載並不太多,但是從《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零星記載當中,我們還是能夠大體看得出趙奢具備一個名將應有的胸襟膽識、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是當之無愧的。

趙奢早年經歷

趙奢的早期活動史料記載寥寥,據《戰國策.趙策四》記載,趙奢曾經對平原君說過自己亡命入燕,得到燕昭王的信任,被任命為上谷郡守,對燕國的關口、要塞瞭如指掌。史書的原文記載如下:


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
----《戰國策.趙策四》

結合這一時期的其它史料,我們大體可以推斷,年輕的趙奢很大可能參與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作為一個新兵跟隨趙武靈王塞外征戰十餘年,因戰功逐步得到了趙武靈王的信任和重用。後來沙丘之亂,武靈王被活活餓死,由於趙惠文王年幼,趙成、李兌專權,迫害武靈王近臣,此時很多趙國名將被迫離趙,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名將樂毅。趙奢此時也亡命入燕了,得燕王信任,任命為上谷郡守(注意,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也曾擔任過上谷郡守)。從這一事件側面證明了趙奢是很有軍事才能的,否則以燕昭王之英明,沒有一定的軍事才幹,是不可能被任命為上谷郡守的。

秉公執法,慷慨陳詞,足見其胸襟格局之寬大

趙惠文王十二年,李兌失勢,很多受到迫害者紛紛回國,趙奢可能此時才從燕回趙。趙奢此前在武靈王軍中極有可能擔任過輜重營將軍一類的職務,負責運輸、囤積、防守糧草大營、諸般軍用財貨的保管和分發。這個職務非但要有實戰才能,足以率兵鎮守大營不失,而且要有料理政務商旅的才能。所以

趙奢回國後,初做趙國的田部吏(徵收田賦的小官)。

趙奢收租稅,執法無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趙奢依法處置,殺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發怒,要殺趙奢,趙奢慷慨陳詞道:“您是趙國的貴公子,現在縱容家人不奉行公事,那麼國法就會削弱;國法削弱了。國家就會衰弱;國家衰弱,各國就會進兵侵犯;各國進兵侵犯,趙國就不能存在,那您還怎麼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呢?像您這樣地位高貴的人,如能奉公守法,那麼全國上下就會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國家就強盛;國家強盛,趙國統治就鞏固了,您作為國君的親族,難道會被天下人輕視嗎?”史書原文記載如下:

“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這一則事實來看,趙奢不僅極具家國胸懷,視國家富強為己任,而且有很大的胸襟格局,能將抗租亂法和國家的興亡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相當難能可貴的。這種胸襟格局,我認為也是一個名將應有的素養。

悉心治軍,賞罰嚴明,對下嚴而和

收租事件之後,平原君認為趙奢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向趙王極力推薦,趙奢被擢升為田部令,成為職司趙國土地農耕賦稅的要害重臣。之後趙國府庫殷實而民無不平,一大半都是趙奢的功勞。再後來,趙奢被任命為將軍,有數十年府庫管理經驗的趙奢,對治軍自然也是相當有一套,悉心治理,對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所以趙奢與士卒感情極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飲而進者十數,所友者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與軍吏士大夫。”因此,戰士皆願為之效命。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王派他帶兵攻取了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趙王因得城大喜,為之加增進酒,以示權賀。這也是史料中僅有的兩次有明確記載的趙奢帶兵作戰事件之一。史記中的原文記載是這樣的:

十九年,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
----《史記.趙世家》

閼與之戰,趙奢一戰成名

閼與之戰的過程看上去並不複雜,然而卻包含著一段出奇制勝的戰爭謀略。趙奢本來是要解閼與之圍,卻在僅距離邯鄲三十里之處駐軍二十八日,並修築工事,作出畏懼秦軍、無心閼與、僅求保住邯鄲的消極姿態;在利用敵方間諜迷惑敵軍的同時,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軍躍進至離閼與五十里之處駐紮下來。此前為了防止部下對看似有悖常理的行軍安排提出異議、干擾軍政,趙奢嚴令不得議論軍事,這樣就保證了作戰意圖不被洩漏;而在此時則適時地聽取了部下

的建議,迅速佔據有利地形。本來秦軍可以以逸待勞,但當趙軍行至閼與五十里之外時,秦軍又希望在趙軍立足未穩之時進攻趙軍;但不期趙軍先到一步並佔據有利地形,開始變被動為主動,最終得以戰勝秦軍,閼與之圍也就此解除。

這真像一幕情節緊張、出乎意外、並且極富節奏感的短劇。其精妙之處在於,通過超出常規的行動來調動對方,從而打破原來的格局,別開生面,使敵來就我,而我不必就敵。趙奢的軍事謀略在此戰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爐火純青。

這一戰非同小可,自從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何曾有過如此敗績?而且目下秦軍戰力正在巔峰,各國無不畏之如虎。秦奪魏國河內三百里、楚國南郡六百里,天下無敢攘臂而出者何也?還不是畏懼秦軍之鋒銳無匹,畏懼白起之戰勝威力?而恰恰在秦國風頭最勁的當口,趙奢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一舉大敗秦軍,一代名將勇武本色盡顯無疑。

兩則論兵事件,凸顯趙奢軍事戰略眼光

這兩則事件分別為:一則為趙奢與田單論兵事件(《戰國策.趙策三》),另一則為趙奢與平原君論兵事件(《戰國策.趙策四》)。

田單自不用說,相信熟悉戰國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此人,曾為齊守即墨,破燕軍,取得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他從自己的局部經驗出發,主張用兵人數宜少。他引古為證,說從前帝王用兵,人數不超過三萬,這顯然是片面的,脫離當前實際的。

田單的看法,受到趙奢的尖銳批評。趙奢指出,隨著時代的變遷,進行戰爭的客觀條件也發生了變化。並引用當代齊攻楚、趙攻中山,以及韓、魏互攻等戰例,說明作戰應當與時變化,不能墨守成規。趙奢的駁斥,分析形勢極為透闢,田單隻好承認自己的考慮有欠周到。

再來看另外一則事件,燕國封宋國人榮蚠為高陽君,讓他領兵攻趙。趙孝成王把濟水以東的三座城割給齊國,要求換取齊國的安平君田單為將,率領齊軍和趙軍聯合攻燕。

趙奢對此很不以為然,對平原君指出田單不會盡力攻燕,坐使趙國強大,影響齊國再度稱霸。他將曠日持久,和燕軍打消耗戰,待燕、趙兩軍疲憊不堪,他再抽軍回齊。後來趙國僅僅攻佔了燕國三座小城,得不償失,正如趙奢所料。

綜上所述,趙奢一生雖戰績不多,但是從史料中殘存的人生髮展脈絡來看,趙奢不僅極富軍事思想和戰略眼光,而且靈活運用於軍事實踐,從而一戰成名,成為六國中為數不多擊敗過秦軍的將領之一。趙奢之為名將,當之無愧。


積翠古亭


這個問題有意思。

趙奢一戰成名,不僅僅是炫耀一輩子,更是光耀史冊。在此之前,史書只有記載一次趙奢指揮的戰役,是公元前280年伐齊之戰,是役趙奢率部奪取麥丘。那麼為什麼閼與之戰那麼重要呢?因為這是秦趙之間一次大規模的交鋒。秦軍參戰人數是多少,史料沒有寫;但是趙國參戰人數是可以查到的。在《戰國策》中有一段趙奢與田單的對話,明確趙軍參戰人數是在10萬-20萬之間。那麼可想秦軍之人數,恐怕也有10萬左右,這個戰役規模是很大的。

下面我來略說一下閼與之役的全過程。

1、閼與戰役之緣起

根據《戰國策》中的記載,閼與之役的直接原因,是秦、趙兩國之間一次土地交換風波所引發的。

秦國在公元前282年及281年間,曾兩度進攻趙國,佔領了藺、離石、祁三城。後來兩國在澠池之會上達成和解,進入一段和平期。這時趙國就提出來,用焦、黎、牛孤三城來交換被佔領的藺、離石、祁三城。秦昭王一看,三城換三城,公平交易,便答應了。趙國接收了三城後,卻遲遲不把另三城移交給秦國。

就在這個時候,華陽戰役爆發,秦、趙的和平協議實際上已經失效,兩國軍事衝突再起,趙惠文王更加不想把三城交出去了。秦昭王很生氣,這筆交易沒做成,白虧了三城。他便派公子繒到趙國,要求趙王履行交換協議,把焦、黎、牛孤三城交割給秦方。趙惠文王卻耍起無賴,拒不交割。

公子繒傻了眼,空手回去交差。

秦昭王勃然大怒,決意發動戰爭,指揮攻趙秦軍將領是中更胡陽胡陽是秦國的一名客卿,他本是衛國人,在華陽之戰中,曾經作為白起的副手參與指揮,戰後被授於中更軍爵,在秦二十等爵中列第十三級,被視為秦國軍界的後起之秀

公元前270年,即秦昭王三十七年、趙惠文王二十九年,胡陽借道韓國上黨,進圍趙國的險要之地閼與城,閼與之役拉開序幕。

2、趙奢臨危受命

秦軍包圍閼與後,趙惠文王緊急召見文武大臣,商討對策。趙王詢問救援閼與事宜,廉頗、樂乘等將領均表示:閼與距邯鄲遙遠,而且道路險阻,難以救援。但是趙奢表示不同意,他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將勇者勝。”狹路相逢勇者勝,關鍵是看誰更勇敢。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趙奢為援軍總司令,率部救援閼與城。

然而大軍剛離開邯鄲城三十里,就停下來不走了。趙奢還發布了一條嚴厲的命令:“有敢進諫者,斬。

為阻擊趙國援軍,秦軍統帥胡陽分兵駐紮在武安以西。武安距閼與約二百里,跟邯鄲城約七十里。胡陽駐軍於此,也有伺機窺視邯鄲之意。

武安是邯鄲西部門戶,胡陽故意命令秦軍搖旗吶喊,敲鑼打鼓,演習操練,擺出進攻的架式。

當一名軍侯進言救援武安城,趙奢以違反軍令為由,將其斬首。趙奢不僅不走,還開始增築堡壘,這更讓人看不懂了。秦軍總司令胡陽確實也深感納悶,他感到有必要派一名間諜去刺探個究竟。趙奢對來者的目的心知肚明,可是偏偏裝聾作啞,還請他吃飯,上的都是好酒好菜,吃飽喝足後才送他離去。

間諜回去向胡陽報告說,趙奢膽小怕事,無勇也無謀,就是個混飯吃的官僚罷了。胡陽果然中計,遂把主力悉數調回閼與,全力攻城。

這時距離趙奢出兵已經過去二十八天了,秦軍顯然已放鬆警惕。趙奢下令全軍打點行裝,捲起甲衣武器,快速向閼與挺進。經過兩天一夜的急行軍,抵達距離閼與五十里遠的地方,安營紮寨。

3、兩軍相遇勇者勝

秦軍總司令胡陽聞訊大驚,想趁趙軍奢立足未穩之時發動攻擊。秦軍來勢洶洶,當時趙軍有一名軍士,名叫許歷,他求見趙奢,要發表意見。趙奢之前頒佈禁止進言的軍令,是要用來迷惑秦軍,現在目的已經達到,自然不需要假戲真做。

許歷提出兩點意見:其一,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其二,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採納其建議,馬上派一萬人馬迅速佔據北山,嚴陣以待。果然如許歷所料,北山的爭奪成為戰役成敗的關鍵。秦軍抵達後,發現北山已被趙軍佔領,只得發兵進攻。趙軍已佔據有利地形,挫敗了秦軍的企圖。而在這個時候,趙奢的大軍全面展開反攻。秦、趙兵團皆為天下最精銳的部隊,正如趙奢所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趙軍是反侵略的一方,從將軍到士兵,同仇敵愾,士氣旺盛,而且在天時地利上也佔有優勢。這一戰的結果,秦軍大敗!胡陽垂頭喪氣,無力再戰,只得從閼與城下撤軍,趙奢的軍事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閼與之戰是商鞅變法以來,秦軍遭到最大的敗仗。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把六國的史書都燒了,趙奢指揮的這次戰役戰果有多大,找不到具體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秦軍傷亡慘重,秦國人的作戰是相當堅強的,倘若不是被重創,是不會輕易退兵的。趙奢憑此一役,成為趙國最著名的一位將領。

這一戰也可以看出趙奢的軍事指揮藝術:首先他利用秦軍傲慢的心態,故意示弱於敵,營造膽怯畏戰的假象;其次,採取反間計,成功地欺騙秦軍總司令胡陽;其三,一旦下定作戰心,兵貴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亂敵軍的軍事部署;其四,充分利用天時地利,發揚勇敢精神,最終在一場狹路相逢的戰鬥中打敗對手。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當時的趙國在長平之戰前,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是有很強的戰鬥力,多次襲擊秦國部隊,讓秦王困擾之極,這也是為以後長平之戰埋下伏筆。其次趙國李牧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屢戰屢勝,使趙國軍民都對自己有很強的信心,這就是為什麼秦楚都想出擊趙國卻遲遲不動的原因。廉頗和李牧都是四大名將之一,威名遠播經驗豐富。樂乘司馬尚都曾有過震驚諸侯的戰績,統兵打仗多次,加上趙奢一戰退秦,使趙國的威名在諸侯之間傳頌,當時可以說趙國是東方六國裡戰力極強威名最顯的國家了。然而趙國內部文武集團不團結、趙國地理位置不優越等因素導致趙國無法確定其霸主地位。當時最強的國家即為秦、齊。齊國地理位置優越,魚鹽之鄉,地廣人多,也做過諸侯霸主,因為被廉頗率領的軍隊擊敗過而與趙國有嫌隙,這也是使趙國不敢出動攻伐秦國主要因素之一。但趙國當時多次襲擾秦國,是秦國眼中釘,但礙於如果攻擊趙國,那麼與他有舊仇的韓魏和側面的齊楚隔岸觀火,也沒有發動兵力攻伐趙國,雙方在長平之前並未發動大型戰役。

其次是在長平之戰後,白棋起輕鬆擊敗趙括(趙奢已死,廉頗被郭開陷害),秦王並沒有讓白起乘勝追擊,導致趙國在收到諸侯國幫助下元氣恢復,且軍民對秦有切骨之仇,秦王在命白起攻打趙國是白起拒絕了,原因是因為白起認為已經失去了最佳戰機,趙國現在元氣恢復不好長途作戰且趙國現在並且原先爭霸的實力了,但白起一像與秦名相范雎有仇,又被秦王猜忌,導致白起之死。


三國分析師


能夠以一戰成名並加封名將的將領並不在少數,比如戰國早期的樂羊,秦國的司馬錯都是一戰成名。關鍵是要看這場戰役的意義和難度。


閼與之戰毫無疑問意義重大,而且難度非常高,連廉頗和樂乘都認為勝率渺茫而不敢領軍的情況下,趙奢獨挑大樑並一戰而勝。

趙奢此戰,既像是在冒險賭勝,又似乎胸有成竹。可以說是謀略和戰術的完美結合,先是隱蔽作戰意圖,麻痺敵人,然後出其不意,迅速搶佔有利地形,再伺機尋求決戰。不管從遠大的戰略角度還是戰術的分析情況來看,趙奢都表現出了一代名將的風範。

最終閼與之戰的結果是趙軍大勝,秦國大將胡陽戰死,秦軍全軍覆沒。自商鞅變法以來,秦軍從來都沒有在兵力佔優,地形佔優的正面戰場上失敗過,而且是如此大敗。趙奢憑他過人的軍事造詣和超高的指揮才能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秦國軍隊,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給了畏秦如虎的東方六國一記響亮的耳光。

此後,趙惠文王為了表彰立下蓋世功勳的趙奢,封其為馬服君,與廉頗等人同位。這樣的勝仗,這樣的功勳。如此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不夠炫耀一輩子嗎?


懷劍聽雨


因為趙奢有炫耀的資本,要知道趙國和秦國打的這一次仗,就是連趙國大名鼎鼎的名將廉頗都沒有把握能打勝的,結果籍籍無名的趙奢領軍前去了,雖說這一戰是慘勝,但終歸是取得了勝利,這一戰,也大大的搓了秦國的銳氣,讓如日中天的秦國瞭解到,就是他這個近鄰趙國,還是有和他一拼的實力的。

雖說這一戰秦國並麼有派出他的名將白起,而是派了一個叫胡陽的將領,但是,要知道當時的趙奢也不是什麼大咖。可以說兩軍交戰,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的實力大體都是相當的。

下面我們看看趙奢是用了什麼戰術來取得的這次勝利?

先從趙奢是如何取得趙王的信任開始說起,當時趙王問計廉頗說,秦國要打闕與這個地方了,我們要不要救,若是救的話,我們能不能打勝仗?

廉頗告訴趙王,闕與這個地方多山谷,路狹險。若想打勝很難,但是,若是讓我去防守,不至於把這個地方給丟掉。

廉頗的意思就是想告訴趙王,在闕與打仗,勝不敢說,守還是可以的。

趙王聽了這個建議不是很滿意,這可是趙國最有名的將軍說出來的話呀,怎麼如此的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呀。

這一仗趙王是鐵了心的想勝利,給秦國當頭一擊,好讓其它國家也知道,其實趙國也是很強大的,畢竟這個時期是趙惠文王統治時期,屬於趙國曆史上的頂峰時刻。

這時候的趙惠文王還是有驕傲的資本的,因為國家剛經過胡服騎射不久,無論是兵力還是國力都大大的提高了。

既然廉頗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另找高人了,這時候趙王又找來名將樂乘問計,結果樂乘的回答和廉頗的如同一撤。

趙惠文王很惆悵,難道秦軍就真的不能戰勝。我們趙國就真的不能揚名立萬,在戰國中稱王稱霸。

趙惠文王還是沒有死心,他又把趙奢叫來了問計?

趙奢說在闕與和秦國打仗並非是不可戰勝的,這就好比兩個老鼠在洞中打架,勇敢的一方才能勝利。

趙惠文王聽後大悅,他就給了趙奢五萬人馬,讓他去戰秦軍去了。

趙奢明白此戰兇險無比,想要戰勝強秦,可謂千難萬難。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麻痺秦將。

為了麻痺秦將趙奢出城三十里地就開始安營紮寨,原地休息了,而且大軍在這裡駐紮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由當時的情況得出,趙奢的行為不但沒有前進的動作,反倒是他有想再次長期居住下去的打算,而且他還命令士兵加強堡壘。

當然趙奢做這些事情都是為了演給秦國的探子看的,秦國的探子把他看到的這些事情,全部告訴了秦將胡陽。

胡陽當機立斷,他決的這個趙奢也是胸無大志之人,仗還沒打就先怯戰了。

秦將更加的有恃無恐了,趙奢用了這一招障眼法竟然成功的瞞過了秦軍。

就在秦國探子剛回去報告情況的那一刻,趙奢命令士兵連夜趕路,直達闕與。經過兩天的時間,趙奢帶領軍隊佔領了闕與的制高點。

當秦軍得知趙奢如此神出鬼沒的出現在闕與時,他們確實驚訝萬分。沒想到趙奢竟然如此陰險,自己被趙奢平白無故的耍了一番。

結果兩軍交戰,由於趙軍佔據了地理上的優勢,再加上趙軍誓死殺敵,毫不退卻。這一戰秦軍幾乎是全軍覆沒,秦將胡陽被殺。

當然趙國的傷亡也依舊慘烈,趙奢也身受幾處重傷。待趙奢率兵回到趙國都城邯鄲之後,舉國沸騰了,畢竟他們戰勝的是不可一世的強秦,由此趙奢也邁入了名將之列。


史學達人


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在這些名將中,有一個人終身只領兵打過一次勝仗,卻被載入史冊並被世後所津津樂道。當然,他打贏的是擁有虎狼之師的秦國,而且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從此趙國騎兵成為唯一可以同秦銳士相抗衡的部隊。

這個人就是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閼(ě)與之戰。

1、當時的秦銳士有多麼強大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後,通過實行獎勵軍功的方法,使秦國軍力大增,步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六國中最為強大。尤其收復河西的戰役中,秦銳士橫空出世,先後活捉公子卬、魏錯龍賈,重創魏武卒8萬人。

由吳起親手打造的、戰國“第一支特戰部隊”魏武卒完敗於秦銳士,宣告秦國的虎狼之師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從前330年秦銳士收復河西,開啟挺進中原的序幕,到同趙奢所率的趙國騎兵遭遇,60餘年中秦銳士從無敗績,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沒遇到過對手。

2、當時的趙國騎兵有多麼強大

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戰法、戰術發生根本性變化,騎兵的作戰能力六國中最為強大。通過剿滅中山國,擊敗林胡、樓煩,開疆拓土,宣告了“世界上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的誕生。

需要指出的是,趙國騎兵雖然強大,但限於趙國土地面積較少,自然資源有限,馴養戰馬成為非常奢侈的事情。加之人口資源不足,趙國騎兵的精銳不過萬餘人,而且這支因抗擊胡人而生的精騎部隊,多數時間在戍邊防衛匈奴。

3、以逸待勞,欲擒故縱

儘管在趙王面前喊出“狹路相逢勇者勝”(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的口號,但領兵出戰的趙奢最先做的是主動示弱,離開邯鄲30裡就不敢進兵,還下令:“誰敢進諫就處死誰。”後來一人請求援救前線,果然被斬首。這一駐留就是28天。

趙奢那時還沒有《三十六計》一書,不過他使用的正是以逸待勞、欲擒故縱。秦軍比較配合的上當了,派出的間諜潛入趙軍營地,趙奢假裝很傻很天真,實施反間計,好吃好喝後送走對方。秦將由此認為,這是支怕死的部隊,閼與早晚歸秦國所有。

4、暗渡陳倉,釜底抽薪

看到秦軍完全上當,趙奢下令全軍卸下鐵甲,輕裝前進,只用兩天一夜的時間就抵達閼與前沿陣地,讓善射的騎兵壓住陣角。佈陣完畢,秦軍才得知消息,隨後全部大軍趕向閼與。出其不備,輕騎兵急行軍,暗渡陳倉,戰役開端趙奢就佔據了上風。

如果只這樣安排還不足以取勝,一個叫許歷的軍士(戰後升為國尉)冒著進諫被殺的危險,請求佔據北山,趙奢依計而行。戰後表明這個決定是對秦軍的釜底抽薪,趙軍居高臨下,發動猛烈攻勢,河西之戰後的秦銳士第一次嚐到失敗的滋味。

5、馬服君趙奢的勝利法寶是什麼

查閱史料,趙奢平生只領兵打過這麼一次仗,卻一戰封神。細細品味,閼與之戰表現了趙奢高超的軍事素養和實戰水平,主動示弱麻痺對手,出其不意快速進軍,徹底打亂秦軍部署,先人一步佔據有利地形,利用胡服騎射的趙國精銳一舉戰勝秦銳士。

趙奢的軍事思想還表現在有高超的領兵技巧。史料以趙括母親的話來作出說明:趙奢從接受軍令後,就不再過問家事,專心進行軍事部署和研究,對待傷兵他親自捧著飯碗侍候吃喝,對待屬下如同朋友,趙王賞賜的財物則分文不取,全都分給屬下和軍士……

閼與之戰是戰國時期的一次著名戰役,趙國成為秦國進軍中原的最大障礙。此戰10年後爆發長平之戰,正是畏懼趙國強大的戰力,秦軍才捨得集全國之力,甚至發河內郡15以上男丁參戰……

如果,趙奢晚死10年,長平之戰的結果將完全不同。當然,如果趙奢的兒子趙括,真正得到家父真傳,結果也會不同。


指動濟南


用“炫耀”一詞並且加“一輩子”,題主似乎太過武斷,那麼為何趙奢贏秦一次就一戰成名,並立即封為馬服君呢?一言以蔽之,上邊有人,但他的戰功卻是靠自我的聰明才智和從善而流成功的。

上邊有人?是誰?趙奢是誰?

根據福垊2017年11月24日,寫的文言文《馬服君傳》所載:趙奢(約前317-約前263)其父趙武靈王,其母韓夫人(韓宣惠王公主),其同母兄趙章,其異母弟為趙王趙何、四君子之一平原君趙勝。這都是他上邊的人,然而趙何、趙勝對他並不太好,不僅僅因為異母問題,更是因為多年前的趙武靈王之死!

趙武靈王之所以諡號還掛了個“靈”字,恰恰說明了他晚年的錯誤,以至於不靈了。下面引用的正是福垊所寫的《馬服君傳》。

王雄主也。內福於民,外伯(霸)於世。興邦變俗,胡服騎射,破林胡、徵樓煩、並中山,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立燕王(燕昭王)、秦王,皆名君,諡昭襄。智昏於色,廢長立幼,而有沙丘之禍,乃有齊桓困崩事,父子俱死,趙室紛爭,主父難辭其咎。

最早的太上王(主父)的他,因為母以美貴、子以母立而廢長立幼,繼而內禪於幼子。等到幼子母亡故後,他看到長子很委屈。於是就要將國一分為二,遭到臣屬的拒絕。而長子在他的同情和其師傅的挑撥下而起兵,最終在公子成和李兌的攻擊下,兵敗而奔向沙丘主父的行宮。臣屬們不敢打入,但又不放過趙章,於是就圍而不攻,禁止出入,於是父子倆俱死。

不久公子成病故,李兌用事。趙國賢才樂(yue)毅去魏,樓緩適秦,劇辛走燕。劇辛不孤獨,大概跟趙奢同行。福垊甚至懷疑趙奢乃化名,儘管李兌因為吃裡扒外太自私而失勢。趙奢回國,福垊認為趙奢極可能是化名,因為使用真名會引發趙王趙相親兄弟倆的冷遇甚至打擊。故而趙奢回國後,起點很低,只是田部吏。因為殺平原君的家人九人,併成功收稅,不僅能自我還能高升而成名!這就是奉公守法的來歷,可以說趙奢有法家和兵家的思想。

閼(e)與之戰最經典的戰役

前270年,被趙武靈王扶上王位的秦昭襄王以趙國拒不履行換地合約為由,派中更胡傷發兵閼與。趙國君臣聽聞此事大驚,立即廷議,商談能不能救?怎麼救?廉頗、樂成作為資深沙場老將說:“閼與那麼遠,高山那麼險,秦軍那麼強,沒法救!”可趙王不甘心,秦軍佔據閼與,那樣的話,閼與南邊太原盆地一代就要為秦國所有了。財政部部長趙奢說:“能救,兩軍相逢誰硬誰贏!”廉頗、樂成笑而不語,地球人誰不知道秦軍最硬,而且還佔據有利地勢。但又不能說自己不行,只能眼睜睜看著趙奢這個外行大敗後說自己不行。

而秦軍為防止趙軍援救閼與,其主力由閼與從滏(fu)口陘(xing,上圖的紅框左側紅字位置)出關,攻打武安。白起是武安君,但這武安屬趙國,武安君肯定是無封的,或者是拿武安地名鼓勵他,或者是以武安邦表揚他的豐功偉績,但這次白起沒出馬。武安是邯鄲的前哨,這時戰略重心應該是重兵守武安保邯鄲。秦軍在武安等著趙奢,而趙奢到了武安20公里處安營紮寨了,秦軍等著趙奢登山(下圖石鼓山)抵達武安,來他個以逸待勞。如果趙奢在武安跟秦軍PK,勝算不高,而且也完不成自己的任務。再說保護邯鄲,趙軍主力多的是,輪不到自己。而趙奢在駐地不斷做守地的各種準備,秦軍奸細獲悉情況,尤其是獲悉有人提醒趙奢救閼與的事被趙奢給殺了及提意見者死的情況,反饋給秦將胡傷。秦將胡傷,這時一定認為自己攻打武安是正確的,並且非常輕視趙奢這個外行,修整動員準備這兩天主動出擊。

第三天準備出擊時,卻聽說趙奢已在閼與50裡外的地方了。趕緊地回頭,撒丫子攆趙軍,保護閼與。而此時,軍士許歷建議做好備戰,並儘快消滅閼與北山的少量秦軍,扼守北山,從而實現了居高臨下。此時秦軍的優勢完全變成了趙奢的優勢。趙奢佔據有利地形,而且軍隊也做好了備戰工作。那麼秦軍該怎麼辦才會贏呢?福垊所見,圍而不攻,假以時日,趙奢不攻自敗,因為趙奢這是孤軍深入啊。然而秦軍很生氣,拼了!找死,死不死?死!衝動的懲罰讓秦軍大敗!由此趙奢、許歷一戰成名。被封為馬服君,福垊判斷為實封,也就是有封地,封地就在馬服山一代。大概也正是他的宗室身份才讓他有了實封吧。

鬱悶的趙奢悲催的趙括

自閼與之戰後,趙奢似乎沒有打過什麼仗。福垊感覺,應該是這次勝利,他一高興就向趙國宗室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從而他被擱置冷遇,他曾與火牛陣讓齊國復國的田單論兵,田單自愧不如。但燕國封榮蚠高陽君攻打趙,趙王趙相竟封田單為安平君並割讓濟東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於齊抵擋燕軍,來抵擋燕軍。趙奢很生氣就找趙相平原君:

咱國沒人了嗎?還沒打仗就割地,你以為他恨燕國還有經驗。然而實際不是這樣。田單聰明他就不會打燕國,那樣趙國會強大。田單沒本事,那他打不過燕國。這事一定會不了了之的。當年我是上谷郡守,有經驗,讓我來。

平原君固執而無情地拒絕了趙奢,而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白白割地。這還沒完,第二年,還一錯再錯任命田單為趙相,福垊以為這是趙王知道趙奢的真實身份後,對他帶兵的嫉恨。而且從趙奢與平原君對話中,也能感受到他的脾氣不太好。長平之戰前廷議時,沒有趙奢。福垊以為大概此時馬服君憂憤成疾繼而仙逝吧。

長平之戰後,趙王認為廉頗無能(只守不打而且守的還不好)就換上了理論知識很強的趙括。換趙括時,藺相如反對,趙括的母親更是反對,並說若敗不誅族。但趙王非要讓他上陣,福垊以為這趙王是要趙括的命啊。趙括一改廉頗防守,主動出擊,而且早期打仗打得還不錯。秦軍不僅換上戰神白起,而且還徵發秦國15歲以上的男孩從軍,為的是——滅趙!最終,趙國沒滅,但趙括死了,而且這一死還臭了兩年多年。都說趙括紙上談兵,那時有紙嗎?他親臨一線,抗爭到底,雖死猶榮。趙括還有一弟名趙牧,也是趙將。其子趙興因伯父戰敗而改姓為馬服,後簡稱馬,這就是馬氏的來源。而福垊正是姓馬,也可以叫福垊為馬服福垊哈。

謝謝大家。


福垊


秦國八萬大軍進攻趙國閼與。趙惠文王問了廉頗能否戰勝秦軍。廉頗稱,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大軍展開。他只有五成把握,沒有勝算。

趙王又問樂乘,樂乘的觀點與廉頗一樣。

若依廉頗、樂乘的觀點。趙國就要把閼與拱手送給秦軍。


趙王不甘心,又問趙奢。趙奢稱,閼與地形狹窄,與趙軍不利,與秦軍同樣不利。在狹窄地形作戰,就好比兩隻老鼠在小通道里打架,雙方都無法迂迴,任何戰術計謀都用不上。只有硬碰硬。哪支軍隊戰鬥力更勇敢,戰鬥力更強。哪支軍隊就能獲勝。


最後趙王任命趙奢為主將,救援閼與。在閼與之戰中,趙奢全殲秦軍,斬首八萬。而趙軍傷亡不大。(這說明趙軍的戰鬥力遠高於秦軍)


秦國為報仇閼與之戰失利之仇,不久後大舉進攻趙國幾地,廉頗帥軍救援,再次大破秦軍。

趙奢消滅的八萬大軍,不是戰力平平的燕軍,而是天下無敵的勁旅秦國銳士。更不是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消滅了幾百人敵軍,而是殲敵八萬。

就連廉頗都沒有勝算。建議放棄閼與,趙奢領兵,完勝秦軍。雖然只有一仗,卻是三十六計都無法用上的硬仗。當然能讓趙奢吹一輩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