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即將放棄生存的理由

人即將放棄生存的理由



王建平:《人為什麼存在?》

人生存著。人為什麼要生存?人為誰生存?人應該怎樣生存?這些根本性問題卻是是而非、十分模糊。而人的問題除了問自己,別處沒有答案。人問自己,答案則既混亂又荒唐:"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無信仰,死不足惜";"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於是,人活著為什麼?人各自為之。有貪財逐色奴,有捨命求義君,有伏地信徒,有遍地搵食人……只有一個觀念大眾普遍認同:人為自己活著。

自己為自己活著,人為生存而生存。這樣的結論讓迷惑更深:既然人人必死,又為什麼要活著?因為活著很不容易,才要不容易地活著?因為必死無疑,所以要努力去活?活著沒有意義,死去更無意義?活著就是為了逃避必然的死亡?……這些人生邏輯普遍存在於人,使人的生存盲目性成為必然,使人生觀成為隨機的、暫時的、可變的、權宜的認識。無論人的智慧能力怎樣發展,無論人創造出怎樣的事實奇蹟,人還是不明白這樣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什麼?

人沒有活著的目的,活著就充滿了完全的不確定性,任何形態的生存都可能佔有人短促的一生。所以,無奈的人生百態就是這樣的產物。人盲目地活著,生命沒有可靠的運行向度,這不但極大地浪費了生命與物質資源,更使生命循環處於不斷惡劣的生存狀態。這種無效生存,後果不但歸於人自身,承受的還有整個世界。

人為什麼找不到自身生存以及所有生命生存的目的和意義,是生命本能的求存模式誤導了人對存在的總體認識,人一直把生命運行所需要的物質和人所感知的所有事物看作先於生命的自然存在,生命存在是物質自然界中偶然的、僥倖的、很可能徹底消失的事件,所以,生存就是在物質之間和生命與生命之間競爭,這種競爭的生存是後天的、短暫的與物質自然存在無關的偶發性事件。人雖然進化出極高的智能,但仍不可能完全清楚物質的來由,更不可能清楚生命與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生命與人的存在沒有必然性,當然,結論自然是:人的生存對於自然世界沒有實質意義,人只能實現自我意義。因此,不是人為誰生存?而是人和生命可以不存在,或者不應該存在,因為物質世界沒有生命的煩擾,完全可能存在得更平靜、更穩定和更長久,就如宇宙間其他星體一樣。這就是生命生存無意義的認識來源,這就是衡量生命與人在地球上生存價值認識的邏輯基礎。這一來,人怎麼生存,生存得如何混亂不堪、如何肆意妄為都是有理由的,因為沒有一條理由支持生命與人的必然存在,人的生存必然或應該是什麼樣。

至今未能確定人類的生存屬性,這無疑是人的悲哀:不知道為誰生存卻還要艱難地生存,知道艱難的生存毫無意義卻別無選擇,這樣的生存立場和生存出發點能造就理想的生存狀態嗎?因為懼怕死亡而無奈存活的人生能理性地長久地循環存續嗎?

不是不可以,只是人未曾這樣認識——生存的本來不是這樣的,生命競爭生存的邏輯模式只是表象和錯覺,事物、生命、人的存在是另一種根本關係,這種關係全然不同於人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關係明確了人生存的必然性和必然意義,人就為這種關係的存在而生存,人就該為這種關係的存在作出貢獻並在其中求取可能的一生。

所以結論是:人必須也必然為"感知世界"而存在,這才是生命與人生存的真正目的與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