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两万,都要被一线城市赶出来了

月入两万,都要被一线城市赶出来了

一、

最近被消费降级刷屏了。

之前一直ZF都是高喊消费升级,咋突然来了一个消费降级呢?

原因是榨菜、二锅头、方便面企业今年业绩飙涨。

国内榨菜行业龙头涪陵榨菜18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10.64亿,同比增长了34.11%;上市公司顺鑫农业旗下的二锅头销售收入增长了62%。

其实呢,中国的消费趋势,不仅仅在降级,而且还在不断萎缩。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消费增速降得尤为厉害,看看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就知道:

月入两万,都要被一线城市赶出来了

年复合增速连续数月不足5%,已经非常疲软了,连GDP的增速都跟不上。

二、

我一个北京的同学,称他Y好了,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职,月收入到手有两万,还在北京买了房,在同龄人中算佼佼者了,可是他却告诉我他后悔了,想回老家做公务员。

他告诉我,几个月前,自己在家人赞助下在北京五环买了套房子,60平,总价300万,贷款210万30年还,每月要还按揭1.2万。

新房得1年半交付,不巧,上个月到期房东又给他涨了房租,从2000提到2500,扣去房贷部分,一个月只剩5500元左右。

这点钱,一个月吃饭都得花去近3000元,剩下的2-3K,偶尔娱乐开支一下就没了。

上次同学Z来北京玩,Y连请吃个饭的钱都得刷信用卡,实在穷。

而且小Y还没找女朋友,朝九晚九的上班节奏,貌似也没有时间去管这事。

四线城市的小Z,是Y的同学,在国企电力局工作,月收入到手4500元,当地房价很便宜,家里早早给他备好了一套房子,由于经常回父母家吃饭,这块开销省去了不少,自己管吃管喝,偶尔还可以下馆子,活得挺滋润的。

小Z每天准时5点下班,开车10分钟到家,住着三室一厅130方的大房子,惬意的很。

有次Z和Y打电话说:“Y你收入好高,以后带我飞啊。”

Y苦笑了一下,陷入了沉默。。

三、

现在的大城市,越来越不是一般屌丝能生活的起了。

201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是10.1万/年(数据来源:人社局),平均房价为5.9万/米(数据来源:安居客)。

以人均居住面积30平,按均价计算,假设首付30%,剩下部分30年按揭贷款,那么每月按揭所还金额为8469元/月,折合7.1万每年。

工资除去按揭,每年可以用于开支的金额仅为3万,占收入比例不足30%。

看似收入很高,实则是为房贷打工。

拿重庆作比较。

2017年重庆市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是7.1万,平均房价为1.3万,同样计算出来,每年按揭所还金额为1750元/月,折合2.1万每年。

除去按揭每年可消费支出5.1万。

北京还不如重庆!

类似北京的城市还有上海,人均收入8.5万,可消费支出2.42万。。

这则消息告诉我们什么呢,一线城市,已经不适合“普通人”定居了。

因为如果要保持和其他城市同样的消费支出水平的话,那么一定要有超越当地平均水平的工资收入,否则连房贷都还不起。

可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种快节奏城市,本来就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而且都很拼命,你还想表现比他们更好?

当然在一线城市也有其活法,有的人选择只租房,去一线城市学习工作经验或者攒钱,工作几年再回老家定居。

也有的人把房子买到N线之外,每天上下班通勤四小时,通过压缩生活质量来换取有房一族的门票,待未来赚了大钱,再选择置换。

这些我都不反对,但一定要考虑投入与收获的平衡。

有的人说去一线城市能攒钱 —— 你扣除房租、日常开支后,确定储蓄能比小城市更高?

有的人说去一线城市能积累经验 —— 在小城市工作就学习不到经验了?

有的人说去一线城市能成功 —— 我相信你在一线城市都能成功,在三四线城市一定也能成功。

另外,人脉是最宝贵的财富,工作数年后回到所在家乡重新开始,失去的人脉资源,是很多人不曾考虑的。

一线城市永远都是精英的聚集地,很多人怀揣着梦想而来,最后却纷纷被现实淘汰。

所以平心而论,你是愿意选择在一线城市啃榨菜,还是在三、四线城市吃肉?

END

最后,我并无抨击大家去一线城市发展打拼的想法,因为其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娱乐资源,而且不少人也活得很幸福,但务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权衡自己的优劣势,而不是为了出去,而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