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兩萬,都要被一線城市趕出來了

月入兩萬,都要被一線城市趕出來了

一、

最近被消費降級刷屏了。

之前一直ZF都是高喊消費升級,咋突然來了一個消費降級呢?

原因是榨菜、二鍋頭、方便麵企業今年業績飆漲。

國內榨菜行業龍頭涪陵榨菜18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達10.64億,同比增長了34.11%;上市公司順鑫農業旗下的二鍋頭銷售收入增長了62%。

其實呢,中國的消費趨勢,不僅僅在降級,而且還在不斷萎縮。

尤其是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消費增速降得尤為厲害,看看北京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就知道:

月入兩萬,都要被一線城市趕出來了

年複合增速連續數月不足5%,已經非常疲軟了,連GDP的增速都跟不上。

二、

我一個北京的同學,稱他Y好了,知名互聯網企業在職,月收入到手有兩萬,還在北京買了房,在同齡人中算佼佼者了,可是他卻告訴我他後悔了,想回老家做公務員。

他告訴我,幾個月前,自己在家人贊助下在北京五環買了套房子,60平,總價300萬,貸款210萬30年還,每月要還按揭1.2萬。

新房得1年半交付,不巧,上個月到期房東又給他漲了房租,從2000提到2500,扣去房貸部分,一個月只剩5500元左右。

這點錢,一個月吃飯都得花去近3000元,剩下的2-3K,偶爾娛樂開支一下就沒了。

上次同學Z來北京玩,Y連請吃個飯的錢都得刷信用卡,實在窮。

而且小Y還沒找女朋友,朝九晚九的上班節奏,貌似也沒有時間去管這事。

四線城市的小Z,是Y的同學,在國企電力局工作,月收入到手4500元,當地房價很便宜,家裡早早給他備好了一套房子,由於經常回父母家吃飯,這塊開銷省去了不少,自己管吃管喝,偶爾還可以下館子,活得挺滋潤的。

小Z每天準時5點下班,開車10分鐘到家,住著三室一廳130方的大房子,愜意的很。

有次Z和Y打電話說:“Y你收入好高,以後帶我飛啊。”

Y苦笑了一下,陷入了沉默。。

三、

現在的大城市,越來越不是一般屌絲能生活的起了。

2017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平均工資是10.1萬/年(數據來源:人社局),平均房價為5.9萬/米(數據來源:安居客)。

以人均居住面積30平,按均價計算,假設首付30%,剩下部分30年按揭貸款,那麼每月按揭所還金額為8469元/月,摺合7.1萬每年。

工資除去按揭,每年可以用於開支的金額僅為3萬,佔收入比例不足30%。

看似收入很高,實則是為房貸打工。

拿重慶作比較。

2017年重慶市城鎮居民平均工資是7.1萬,平均房價為1.3萬,同樣計算出來,每年按揭所還金額為1750元/月,摺合2.1萬每年。

除去按揭每年可消費支出5.1萬。

北京還不如重慶!

類似北京的城市還有上海,人均收入8.5萬,可消費支出2.42萬。。

這則消息告訴我們什麼呢,一線城市,已經不適合“普通人”定居了。

因為如果要保持和其他城市同樣的消費支出水平的話,那麼一定要有超越當地平均水平的工資收入,否則連房貸都還不起。

可是在北京、上海、深圳這種快節奏城市,本來就是優秀人才的聚集地,而且都很拼命,你還想表現比他們更好?

當然在一線城市也有其活法,有的人選擇只租房,去一線城市學習工作經驗或者攢錢,工作幾年再回老家定居。

也有的人把房子買到N線之外,每天上下班通勤四小時,通過壓縮生活質量來換取有房一族的門票,待未來賺了大錢,再選擇置換。

這些我都不反對,但一定要考慮投入與收穫的平衡。

有的人說去一線城市能攢錢 —— 你扣除房租、日常開支後,確定儲蓄能比小城市更高?

有的人說去一線城市能積累經驗 —— 在小城市工作就學習不到經驗了?

有的人說去一線城市能成功 —— 我相信你在一線城市都能成功,在三四線城市一定也能成功。

另外,人脈是最寶貴的財富,工作數年後回到所在家鄉重新開始,失去的人脈資源,是很多人不曾考慮的。

一線城市永遠都是精英的聚集地,很多人懷揣著夢想而來,最後卻紛紛被現實淘汰。

所以平心而論,你是願意選擇在一線城市啃榨菜,還是在三、四線城市吃肉?

END

最後,我並無抨擊大家去一線城市發展打拼的想法,因為其有更好的教育、醫療、娛樂資源,而且不少人也活得很幸福,但務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權衡自己的優劣勢,而不是為了出去,而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