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反转时刻将至

A股反转时刻将至

最近我听到最多的言论,无非就是以下几种:

“我买了某股票/基金,已经亏损20%了,要不要卖出?”

“估计后续市场还会大跌,我打算停止定投了,等行情好了再观望。”

“现在忽悠别人入场的人,都是狗托。”

“还是买美股好,买A股就是坑。”

这些言论已经充斥着各路朋友圈,论坛中。

当初的越跌越投策略,在看似无底洞的股市面前,很多人都慌了。

现在A股到底还能不能买?

引用一个“一致性预期”理论来解释,先看一个案例:

A股反转时刻将至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的大牛市,在86年至89年的三年中,日经股票指数暴涨3倍,土地价格指数暴涨3倍,当时日本几乎人人都怀揣着新时代来临的美好愿景。

据《泡沫经济学》作者统计,在同期新闻稿件中,关于日本经济泡沫的稿件数量随着股市的不断走高逐步减少,在85年是8篇,87年只有1篇,直至89年经济泡沫破灭,此时稿件仍然只有11篇。

随着89年泡沫破裂,关于经济泡沫的报道迅速增长,90年出现了194篇,91年则出现了2546篇,92年达到3475篇。

如下是唱空稿件与日经指数关系图:

A股反转时刻将至

这说明什么问题?

当资产沿着某一方向持续变化(上涨或者下跌),市场情绪趋同,大众的心理预期会呈现一致化。

此时资产价格会朝该预期方向继续演变,但是一旦多空因子出现,预期将迅速反转,引发踩踏。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

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投资人分别将郁金香与房价的上涨作为一致性预期的标的,可无一例外,最终都是因某些利空因子引来崩盘。

回过头来看,这轮的互金雷潮,也是一致性预期反转造成的结果。

当P2P投资人沉浸在15%以上的羊毛标之中不亦乐乎时,市场一片安宁,偶尔雷的也是年化30%以上的野鸡平台,丝毫察觉不到风险。

可在唐小僧、联壁金融暴雷之后,两大巨额体量平台瞬间崩盘,外加媒体大肆渲染,直接成了这次互金挤兑危机的导火索。

投资人恐慌,加速挤兑,平台爆雷,加剧恐慌,继续爆雷。。

结果7月一个月挤爆200多家P2P,其中甚至不少是网贷投资者心目中的“好平台”。

一致性预期的存在,会导致人们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变得从众化,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当市场风格转变,投资人心理预期将迅速随之改变。

索罗斯就是利用一致性预期反转来获利的知名投机者,其成名战做空泰铢可谓将此理论用到机制。

聊以上几个案例想说明的是,现在的A股也正在经历类似情况。

由于A股缺乏做空机制,现今的A股新增开户数能很好的说明投资人心理预期。

数据如下:

A股反转时刻将至

与15年月新增500万以上相比,每月新增投资者数寥寥数十万,并不断创出新低。

这正凸显了投资人对未来市场走势的一致性悲观预期。

这种现象从18年以来尤其显著。

一致性预期一旦反转,就会迎来一次爆发,这个拐点在哪?

历史来看,A股拐点主要是以下几个:

2006年(货币宽松,企业净利润快速增长,股权分置改革)998点飙至6124点

2008年(4万亿救市)1706点到3478点

2015年(降准,杠杆牛)1849点到5178点

其中货币政策与股市关系最为密切,两融以及企业基本面变化次之。

正巧最近碰到几个政策:

7月23日央行展开5050亿史上最大MLF,被诸多市场人士认为是货币宽松政策的再度确认。

另《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国内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是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特点,去杠杆的紧迫性相对放缓,防风险意识强化,这实际上符合央行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宽信用、稳杠杆的转变,有利于解决当下的企业信用危机。

另还有关键一句话:“绝不大水漫灌式搞货币宽松”。

考虑到当下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庞大的债务压力,我认为:

宽信用、稳杠杆、挤牙膏式持续放水,未来将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如若逻辑成立,由于楼市调控愈加严厉,增量资金难以入场,将对A股迎来重大转机。

但市场黑天鹅事件仍然存在,主要是中美贸易摩擦,如果争端继续深入,不排除更极端事件发生,导致市场再次恐慌性回调。

因此我预测A股拐点主要通过触发三个因素之二来标志着启动:

第一,货币放水;第二,贸易战争端结束;第三,季报、年报A股盈利超预期。

在这个关键的时点,要么像狼群盯着自己的猎物一样紧密关注,要么大智若愚,傻瓜式定投指数基金,用时间和低成本战胜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