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在水镜庄上的时候,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然而后来刘备时来运转,不仅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将庞统了招入了自己的麾下。此时的刘备在智囊方面有了两个超一流的谋士帮忙,实力暴增,已经具备了与曹操和孙权争夺天下的资本。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卧龙和凤雏都得到的刘备反而没有得到"安天下"的结果,最终只是成为了三足鼎立之一而已。而被刘备寄予厚望的庞统却早早的就在攻打西川的过程中陨落,成为了刘备崛起过程中最大的损失。本章节就来谈谈庞统死于落凤坡的前因后果。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三国演义》中将庞统和诸葛亮并称为襄阳最著名的两大人才,是传说中的"凤雏",又流传出了"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的名句。早在刘备投奔刘表之前,卧龙和凤雏的名号就响彻了整个荆州,荆州名士皆以此二人为首。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也以隆中对为基础为刘备打造除了三足鼎立的蜀汉。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当初荆州名士对卧龙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庞统能与诸葛亮并称,其能力显然并不比诸葛亮差,但是人生的结局却截然不同。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小说中说描述的宿命论,而是于他狂傲的性格息息相关。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与诸葛亮长期隐居于南阳隆中不同,庞统和很多襄阳文人一样都是游走于各路诸侯之中的。他先在襄阳当功曹,后又投入东吴阵营给周瑜当功曹,后来还在刘备手下当耒阳县令,一直都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刘备看到了鲁肃的推荐信,又听从了诸葛亮的推荐,这才将庞统升级为副军师,成为刘备军的核心人物之一。庞统和诸葛亮其名,诸葛亮天天龟缩在隆中,却有刘备主动三顾茅庐。而庞统游走于诸侯名士之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混了个副军师。这还看了鲁肃和诸葛亮的面子,两人经遇相差何止千里。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并不是庞统的错,严格的来讲是庞统爹妈的错,因为他们把庞统生得太丑了。以貌取人是绝大多数上位者的习惯,即便是号称礼贤下士的曹操和刘备都避免不了,像刘表和孙权这种骨子里就傲慢的人更是习以为常。刘表看不上庞统让他在襄阳当功曹,其实就是施舍一口饭给庞统,顺便维护自己崇拜名士的名声。庞统家境并不好,不像诸葛亮家是几代的豪门,为了谋生也就不挑剔了。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庞统的才学被绝大多数上位者所忽视了,除了他的朋友诸葛亮、鲁肃等人,其他人都不看好他。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可以想象,在庞统还没有成为名士之时因为这长得这模样受了多少委屈,又遭受了多少白眼。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促使庞统的心态发生的物极必反的变化,逐渐变得狂傲和目空一切。当然从能力上来讲他又狂傲的资本,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比他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可是在做事时这种狂傲和目空一切的心态却使他变得刚愎自用,而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轻视一切能力不如他的人。这使得他在行为上看起来很难让人理解,并且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这种性格特征发展下去便是著名的魏晋狂士,《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就是这副德性。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从现在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这种心态是一种心理疾病,是有很大问题的。诸葛亮对庞统的心态很清楚,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与之商量,甚至于让着对方。庞统本身这种心理疾病并不严重,对于能力于他相仿的人还是能够给予充分的尊重的。在赤壁之战时他在周瑜的手下当功曹,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他并没有耍大牌,并不像后来在耒阳县表现出的那副狂士德性。反而当时他与东吴的谋士鲁肃、陆绩等等都成为了朋友,大家关系极好。因此在周瑜死后,鲁肃才向孙权推荐了庞统。可惜孙权也是个眼瞎的人,看了庞统的样子长得丑便拒绝了。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对于庞统心理的人,每次被人拒绝,这物极必反的状态就更严重一次。正好此时诸葛亮来吊唁周瑜,于是顺手就把庞统挖走了。如果庞统心理状态正常,他在见刘备时应该很平和的做自我介绍,然后拿出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然而他狂傲的性子让他打心里就有些看不起刘备,所以故意隐瞒了推荐信的事情。刘备也有点以貌取人,看庞统不是诸葛亮这样的帅哥,于是就不太想搭理。刘备办事比较稳妥,虽然不太信庞统,但还是比较相信司马徽的评价,于是给了庞统一个县令当。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耒阳县令的官位庞统也是看不上的,所以他又摆出了狂士派头耍大牌,弄得耒阳县上下不得安宁,状都告到刘备那里。虽然后来庞统当着张飞的面一天处理了一个月的工作,显示出了超强的能力,但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错误。我们经常听到的宣传口号"人民群众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这就说明政务必须及时处理不能拖延,否则影响到国计民生。庞统明明有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为了耍大牌就故意拖着不干,其实对当地民生危害很大的。从利益观的角度看,他心里只有自己的私利,对于公众利益置若罔闻。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正是有了这样狂傲的性格和过于看重自己私利的行为,让他在处理事情上很难站在公允的立场,做出对整个事情最有利的决策。在随同刘备前去取西川过程中,他看似为刘备出谋划策做了很多事情,实际上在很多地方都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比如在涪城的宴会上因音乐的事情与刘备发生争执,在黄忠与魏延争功时不但没有劝解,还火上浇油,这些都是为了夺取刘备身边第一人的位置。正是为了这个地位,他不顾彭羕和诸葛亮的劝说,刚愎自用的带兵攻打雒城,最终在城外落凤坡死与张任的埋伏之中。

醉梦三国(三十八)庞统之死貌似宿命论,实乃他过于狂傲所致

演义中对于庞统的死有着多种剧透,用宿命论的方式来解释。不论是落凤坡的地点,彭羕和诸葛亮在星象上的预测,刘备的的卢白马,以及锦屏山上紫虚上人的预测,都充满了天要亡庞统的意思。然而实际上庞统的死亡完全是咎由自取,他没有站在军师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反而为了自己的功劳和地位反复的争夺私利,以至于利令智昏忘了战争的危险。从这个角度上说,庞统的死是NOZUONODIE的结果,只是刘备比较吃亏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