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校園暴力,手拉手共建和諧校園

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成長。在現當代,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宣揚文明交往,創建和諧校園,是我們每一箇中學生應該做的。

校園欺凌和暴力,分為武力暴力和冷暴力,不管是什麼樣的暴力行為,都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傷害。武力暴力,對被實行暴力的同學造成的是身體上的傷害,而冷暴力,似乎對孩子的傷害更為嚴重,它不僅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還很難治癒。我們對校園暴力行為都應該有認識,並且杜絕暴力事件發生。

近年來校園暴力和欺凌事件頻繁發生,而且其嚴重性頻率和隱蔽性都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如: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以多欺少。不交保護費被毒打,口角升級發生群毆,被打致重傷還不敢吭聲,學生莫名遭毆性命垂危,小糾紛引發的命案等等事件層出不窮。

如: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13歲的副班長因為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向另外6個孩子要錢。這樣的做法顯然是因為孩子的責任意識不強,濫用職權造成的。面對這樣的現象,不僅孩子自身存在問題,學校也有責任。老師應該教育好學生為人處世,做好道德教育。

江西永新縣發生過一起多人圍毆女生事件。據瞭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學生有2人,中學生4人,3人已輟學。年齡都在12至16歲之間。 這樣的年齡,不是應該坐在教室裡認證的聽老師講課嗎?

南安水頭,小學女生被打視頻流出,父親認出女兒後報警。這段流出的視頻,時長共3分40秒。視頻顯示,女生扎著長長的馬尾辮,白衣黑裙,被10多個學生圍著,兩名女生斷斷續續,前後共朝前臉部扇了25巴掌。通這樣的例子,足以體現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對同學不尊重或其他原因引發的矛盾對同學自己和他人的傷害之大。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校園暴力的頻繁發生呢?

1.學生自身因素:實施校園暴力事件的多是未成年人,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還未發展完善,同時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情緒容易不穩定,遇事傾向於以暴力解決問題。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溫床,孩子的問題往往就是家庭的問題。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在緊張的家庭關係下長大,缺乏必要的關懷和引導。有些家長本身就習慣於暴力解決問題、暴力教育孩子,言傳身教之下孩子很容易學會暴力。另外,有些孩子在家長溺愛的環境中長大,養成了狹隘自私的性格,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採取極端的行為來發洩憤怒。

3.學校因素: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校最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於學習好的學生著重培養,對於學習差的學生放任自流、漠不關心,大量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沒有途徑展現自我價值,他們便會以暴力來追求自我存在感。

4.社會方面:現代社會,影視作品、網絡遊戲中充斥著大量暴力元素,侵蝕未成年人的心靈。長期耳濡目染下,未成年人不自覺地會模仿暴力行為。

5.司法方面:《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都是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處罰較輕。司法實踐中,法律懲罰措施的無力,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不滿十六週歲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等八種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對不滿十四周歲或已滿十四不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初犯免予執行治安拘留處罰。實踐中,很多校園暴力事件的危害程度已經構成了故意傷害(致人輕傷)、尋釁滋事、聚眾鬥毆等犯罪,但是因為犯罪嫌疑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不受法律懲罰。雖然我國法律也規定,因不滿十六週歲不予刑事處罰的,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但實際上並沒有相關機構有權強制對這些未成年人進行管教,司法實踐中也只能對其一放了之,告誡其不能繼續危害校園。

面對校園暴力,我們應該怎樣預防呢?

1.加大學校德育、法治教育力度,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辨別是非,學會減壓疏導,增強自我控制及自我保護的能力,做到知法用法,避免用暴力解決問題。

2.開展監護人的親職教育,通過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對家長進行教育,引導他們重視對孩子的監護和管教,教給他們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法。

3.學校在應試教育之外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比如文藝、體育、技藝等,讓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成績之外找到自我價值,宣洩旺盛的精力。對於有暴力傾向的學生,要注重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4.淨化社會環境,對影視作品和網絡遊戲等設立暴力分級制度,禁止未成年人觀看或進入暴力等級高的影視作品或網絡遊戲。

5.司法上加大對校園暴力違法犯罪案事件的打擊力度,對施暴者給予應有的震懾,同時設立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者的專門教育機構,對其進行強制矯治教育。

防治校園欺凌不只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也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校園欺凌在我們的身邊消失!

遠離校園暴力,手拉手共建和諧校園

雲南民族中學高二(4)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