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日本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北京時間 10 月 1 日下午 5 點半,2018 年第一份諾獎——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該獎項。

日本又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日本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在諾獎的官方社交網站上,貼出了獲此殊榮的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本庶佑科研團隊在得知獲獎消息時的照片。照片中,這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歡歡喜喜,熱情洋溢。

日本又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日本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確實厲害了日本。至此,日本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經有18人獲得諾獎。這還不算在去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如果計及整個諾獎歷史,日本獲獎總數可居世界第二。但與這一成績相對的,是日本並不算密集的科研人口和並不靠前的高校世界排名。比如說,日本高校很少能進入世界前十強,很多獲得諾獎的科學家,都只出身於日本看起來並不怎麼有實力的普通高校。可是日本做到了。2001年時,日本政府甚至還推出過一項科技規劃,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時日本的這一提法還被一些國家鄙視,很多人心想,你日本也太狂妄了吧!但是新世紀伊始,日本就表現不凡,頂級科研成果不斷爆出,諾獎也是摘到手軟。這一點,讓人不得不服。當然,日本人屢得諾獎,也不是沒有理由。比如日本良好的科研傳統,民間的普遍尊重,政府的高度重視,都是推動本國科研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日本,他們甚至將科學家的頭像印在鈔票上面。世界上能夠這樣做的國家,還真不多。

日本又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日本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一千日元上的生物學家野口英世日本人屢獲諾獎,自然應得到我們的反思和學習,正如日本這個國家也常有憂患意識。比如在日本,科研界也頻頻爆出對本國科研前途的憂慮。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就表達過他個人對這種危機的擔憂。也有媒體分析,日本現在屢獲諾獎,乃是二三十年前的“遺產”,未來若不追加投入,必然後後繼乏力。

日本又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日本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筆者也一向如此認為。諾獎產出,較之一個社會的科研成長,具有遲滯性。事實上,拿中國目前獲得諾獎數量的情況與國際相比,並沒多大意義。因為相比之下我們的科研歷程還顯得太短,真正起步只有幾十年而已。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目睹了近些年中國科研實力的突飛猛進。我們完全可以預期,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國頂級科研成果將會爆發,或許不多年,中國人拿諾獎,能夠不輸入拿奧運金牌。尤其是現在的80後、90後這批生瓜蛋子,厲害得不得了,與上一代科研工作者不同,他們從小接受到了完整而良好的基礎教育,還能夠在科研訓練方面較早地實現與國際對接,基本上沒有怎麼荒廢過人生,以後中國的諾獎級成果,肯定會在這代人手中批量產生。或許就是你呢,奮鬥中的年輕人!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