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政策,谁得到的好处最多——对31个省4000多农户的调查

惠农政策:谁得到的好处最多——基于全国31个省4000多位农户连续四年的跟踪调查

报告要点】目前不同群体农民对惠农政策的评价不同,同一政策对不同群体的成效也有所差异。老年群体不仅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高而且对其成效更为认可;学历越高的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越高,但对其作用的认可度却越低;惠农政策对于减轻低收入农民负担、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作用更明显,也更能得到低收入农户的认可;以务农为职业的农民的受益程度较低,其享受社会保障和生活发展类惠农政策的比率较低。为此,需要对惠农政策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农业生产类政策需注重专职化;社会保障类政策需突出均等化;生活发展类政策需强调多元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无论是在数量、速度还是在频率方面,都可以说达到历史之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惠农政策的成效如何、效率怎样、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本报告以惠农政策的群体效应为主题,重点从年龄、学历、收入水平、职业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同人群与惠农政策成效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了解不同群体对惠农政策的享受程度、受益程度、满意程度和作用认可程度等。

通过对全国31个省4000多位农户连续四年的跟踪调查和研究,课题组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群体农民对惠农政策会有不同的评价,同一政策对不同群体的成效也有所差异。其中,老年群体不仅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高而且对其成效更为认可;学历越高的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越高,但对其作用的认可度却越低;惠农政策对于减轻低收入农民负担、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作用更明显,也更能得到低收入农户的认可;务农农民的政策受益程度较低,其享受社会保障和生活发展类惠农政策的比率也较低。为此,需要对惠农政策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农业生产类政策需注重专职化;社会保障类政策需突出均等化;生活发展类政策需强调多元化。

一、老年群体的政策满足感强

不同年龄农民因生活经历、生活目标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对惠农政策的看法就有所差异;年轻人比较理想,年龄较大的人则比较现实,因此惠农政策对不同年龄群体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整体来看,老年群体不仅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更高,而且对其作用的认可度更强。

(一)老年群体的总体满意度高

在惠农政策的总体满意度方面,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的满意度最高,达到86.31%;其次是50至59岁年龄段的农民,满意度为85.92%;30岁以下年龄段农民的满意度最低,为69.28%;30至39岁、40至49岁年龄段农民的满意度分别为79.80%和82.84%。总体而言,年龄因素对农民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的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越高。

(二)老年群体的政策满意度高

具体到粮食补贴政策而言,随着年龄段的上升,农民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2011年,60岁以上农民的满意度最高,达到89.27%,其次是50至59岁年龄段的农民,满意度为88.63%,30岁以下农民的满意度最低,为75.29%。

对于社会保障类的惠农政策来说,30岁以下、30至39岁、40至49岁、50至59岁、60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分别为70.24%、72.36%、73.03%、 73.46%和73.99;对新农保政策的满意度分别为71.25%、69.59%、74.66%、 75.75%和 80.44%。随着年龄的提高,农民对新农合和新农保政策的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老年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最高。

(三)老年群体的作用认可度高

在对惠农政策作用的评价方面。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认为“作用较大”的比重最高,达到45.20%;其次是50至59岁年龄段的农民,反映“作用较大”的比重为40.88%;30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民中,有29.55%的农民表示惠农政策“作用较大”,与其他年龄段农民的这一评价相比,其所占比重最低。总体而言,老年农民对惠农政策的作用评价更高。

二、高学历群体的满意度高但认可度低

学历不同的人对惠农政策的态度也有差别。学历较高的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相对更多,但对政策的执行落实以及预期作用也会有更高的期待。通过分析,课题组发现,学历越高的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越高,但对其作用的认可度却越低。

(一)高学历群体的总体满意度更高

就不同文化程度农民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而言,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对惠农政策“满意”的比重最高,占比86.75%;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满意度为85.34%;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中,有82.49%的农民对惠农政策表示“满意”,其所占比重最低;文盲、初中程度农民的满意度分别为83.45%和83.93%。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越高。

(二)学历越高的群体的政策满意度越高

在农业生产类的粮食补贴政策方面,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的满意度最高,达到90.38%;文盲农民的满意度最低,为85.56%,两者相差4.82个百分点;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农民的满意度分别为86.67%、86.62%和87.80%。

对于社会保障类惠农政策而言,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分别为71.63%、71.54%、74.49%、 77.74%和80%。

从生活发展类的惠农政策来看,文盲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满意度最低,为60.63%;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的满意度最高,比文盲农民多出14.80个百分点;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农民的满意度分别为67.57%、74.26%和 74.53%。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满意度不断上升。

(三)学历较高的农民的作用评价较低

虽然高学历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满意度高,但是对政策作用的认可度却较低。在惠农政策作用的评价方面,小学程度的农民认为“作用较大”的比重最高,占比43.04%;其次是文盲农民,反映“作用较大”的比重为42.96%;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中,有36.06%的农民表示“作用较大”,所占比重最低;初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表示“作用较大”的比重分别为38.21%和40%。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对惠农政策的作用评价较低。

三、低收入群体的作用评价高

目前我国农村内部的分化较为严重,不同农民因家庭收入的不同而造成一定的贫富差距。收入状况不同的农民对惠农政策的评价会不一样,而惠农政策对不同收入家庭的作用成效也不同。

(一)低收入群体更认可惠农政策作用

在对惠农政策的作用评价方面,低收入农民认为惠农政策“作用较大”的比重最高,占比45.95%;其次是中低收入户,占比40.31%;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表示惠农政策“作用较大”的比重分别为36.40%、36.94%和38.76%。总体来看,收入较低的农民对惠农政策的作用评价较高。

(二)惠农政策更能减轻低收入家庭负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农民就医,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就新农合的作用而言,低收入农民认为新农合政策“明显减轻了负担”的比重最高,占比33.65%;其次是中低收入户,占比31.49%;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表示新农合政策“明显减轻了负担”的比重分别为25.78%、24.23%和23.77%,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认为新农合政策“明显减轻了负担”的比重不断降低,新农合在减轻负担方面对于低收入家庭的效果更明显。

(三)惠农政策对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更明显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认为新农保政策对于改善生活的“作用较大”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低收入农民认为“作用较大”的比重最高,占比43.26%;其次是中低收入农民,所占比重为39.55%;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表示新农保政策“作用较大”的比重分别为31.48%和32.97%,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总体而言,新农保政策对于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作用更明显。

四、务农者的受益程度低

目前农民的职业分化也比较严重,不同职业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的享受程度和受益程度不一样,因此,对政策的评价也就会有差异。

(一)务农家庭农业补贴的受益程度低

在农业生产类的惠农政策方面,以务农为职业的农民的享受率明显较高,而把务农作为兼业的农民的享受率相对较低。务农、务工、做生意、教师及其他职业农民享受粮食补贴政策的比重分别为91.81%、81.82%、72.35 %和74.28%。

但另一方面,在农业补贴的享受情况方面,务农农民的受益程度却较低。从农业补贴金额的绝对值来看,务农农户的补贴额度最高,为560.23元,务农、做生意、教师及其他职业农民补贴的额度分别为464.31元、350.70元和435.08元。但从农业补贴的相对值来看,务农农民的受益程度却最低,平均每亩获得的农业补贴额为62.74元;而其他兼业农民每亩补贴的额度相对更高,务工、做生意、教师及其他职业农户每亩获得的农业补贴额为77.64元、69.45元、64.84元。

(二)务农农民社会保障的享受率低

就社会保障类的惠农政策而言,在新农保政策方面,做生意、教师及其他职业农民的享受率相对更高,所占比重分别为34.88%和34.22%;务农农民和务工者的享受率相对较低,分别占比30.46%和29.98%。

(三)务农农民生活发展类惠农政策的享受率低

从生活发展类的惠农政策来看,做生意农民的享受率最高,其享受家电下乡政策的比率为33.33%;务农农民的享受率最低,占比24.11%,比做生意农民低9.22个百分点;务工者、教师及其他职业农民享受的比率分别为25.66%和25.93%。

五、惠农政策的发展趋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群体农民对惠农政策的主观评价有所不同,而惠农政策对不同群体的作用成效也有所差异。因此,需要从不同政策类型、不同群体出发,对惠农政策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从而使其能更好满足农民的需要,促进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类政策需注重专职化

农业生产类政策主要是指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主要包括粮食补贴、农业保险等。对于这类政策而言,更应该注重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倾斜,在政策实施中,除了提供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外,还需逐步建立社会化的生产服务体系,以此来提高政策效益。

(二)社会保障类政策需突出均等化

社会保障类政策主要以新农合、新农保、低保等政策为代表,对于该类政策,需要突出均等化方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对低收入家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通过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生活发展类政策需强调多元化

生活发展类政策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刺激农民消费需求,以此来繁荣农村市场。对于这类政策来说,需要强调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开通更为便捷的供给渠道和补贴程序,让农民在消费过程中得到更多实惠。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