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政策,誰得到的好處最多——對31個省4000多農戶的調查

惠農政策:誰得到的好處最多——基於全國31個省4000多位農戶連續四年的跟蹤調查

報告要點】目前不同群體農民對惠農政策的評價不同,同一政策對不同群體的成效也有所差異。老年群體不僅對惠農政策的滿意度高而且對其成效更為認可;學歷越高的農民對政策的滿意度越高,但對其作用的認可度卻越低;惠農政策對於減輕低收入農民負擔、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作用更明顯,也更能得到低收入農戶的認可;以務農為職業的農民的受益程度較低,其享受社會保障和生活發展類惠農政策的比率較低。為此,需要對惠農政策的發展方向進行思考,農業生產類政策需注重專職化;社會保障類政策需突出均等化;生活發展類政策需強調多元化。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無論是在數量、速度還是在頻率方面,都可以說達到歷史之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惠農政策的成效如何、效率怎樣、發展方向在哪裡,這些問題都值得研究。本報告以惠農政策的群體效應為主題,重點從年齡、學歷、收入水平、職業這四個方面來分析不同人群與惠農政策成效之間的關係,以此來了解不同群體對惠農政策的享受程度、受益程度、滿意程度和作用認可程度等。

通過對全國31個省4000多位農戶連續四年的跟蹤調查和研究,課題組得出以下結論:不同群體農民對惠農政策會有不同的評價,同一政策對不同群體的成效也有所差異。其中,老年群體不僅對惠農政策的滿意度高而且對其成效更為認可;學歷越高的農民對政策的滿意度越高,但對其作用的認可度卻越低;惠農政策對於減輕低收入農民負擔、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作用更明顯,也更能得到低收入農戶的認可;務農農民的政策受益程度較低,其享受社會保障和生活發展類惠農政策的比率也較低。為此,需要對惠農政策的發展方向進行思考,農業生產類政策需注重專職化;社會保障類政策需突出均等化;生活發展類政策需強調多元化。

一、老年群體的政策滿足感強

不同年齡農民因生活經歷、生活目標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對惠農政策的看法就有所差異;年輕人比較理想,年齡較大的人則比較現實,因此惠農政策對不同年齡群體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整體來看,老年群體不僅對惠農政策的滿意度更高,而且對其作用的認可度更強。

(一)老年群體的總體滿意度高

在惠農政策的總體滿意度方面,60歲以上的老年農民的滿意度最高,達到86.31%;其次是50至59歲年齡段的農民,滿意度為85.92%;30歲以下年齡段農民的滿意度最低,為69.28%;30至39歲、40至49歲年齡段農民的滿意度分別為79.80%和82.84%。總體而言,年齡因素對農民惠農政策的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年齡越大的農民對惠農政策的滿意度越高。

(二)老年群體的政策滿意度高

具體到糧食補貼政策而言,隨著年齡段的上升,農民的滿意度也不斷提高。2011年,60歲以上農民的滿意度最高,達到89.27%,其次是50至59歲年齡段的農民,滿意度為88.63%,30歲以下農民的滿意度最低,為75.29%。

對於社會保障類的惠農政策來說,30歲以下、30至39歲、40至49歲、50至59歲、60歲以上年齡段的農民對新農合政策的滿意度分別為70.24%、72.36%、73.03%、 73.46%和73.99;對新農保政策的滿意度分別為71.25%、69.59%、74.66%、 75.75%和 80.44%。隨著年齡的提高,農民對新農合和新農保政策的滿意度均呈上升趨勢,老年農民對政策的滿意度最高。

(三)老年群體的作用認可度高

在對惠農政策作用的評價方面。60歲以上的老年農民認為“作用較大”的比重最高,達到45.20%;其次是50至59歲年齡段的農民,反映“作用較大”的比重為40.88%;30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民中,有29.55%的農民表示惠農政策“作用較大”,與其他年齡段農民的這一評價相比,其所佔比重最低。總體而言,老年農民對惠農政策的作用評價更高。

二、高學歷群體的滿意度高但認可度低

學歷不同的人對惠農政策的態度也有差別。學歷較高的農民對政策的理解和認識相對更多,但對政策的執行落實以及預期作用也會有更高的期待。通過分析,課題組發現,學歷越高的農民對政策的滿意度越高,但對其作用的認可度卻越低。

(一)高學歷群體的總體滿意度更高

就不同文化程度農民惠農政策的滿意度而言,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對惠農政策“滿意”的比重最高,佔比86.75%;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滿意度為85.34%;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中,有82.49%的農民對惠農政策表示“滿意”,其所佔比重最低;文盲、初中程度農民的滿意度分別為83.45%和83.93%。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對惠農政策的滿意度越高。

(二)學歷越高的群體的政策滿意度越高

在農業生產類的糧食補貼政策方面,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民的滿意度呈上升趨勢。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的滿意度最高,達到90.38%;文盲農民的滿意度最低,為85.56%,兩者相差4.82個百分點;小學、初中、高中文化程度農民的滿意度分別為86.67%、86.62%和87.80%。

對於社會保障類惠農政策而言,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對新農合政策的滿意度也越高。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對新農合政策的滿意度分別為71.63%、71.54%、74.49%、 77.74%和80%。

從生活發展類的惠農政策來看,文盲農民對家電下鄉政策的滿意度最低,為60.63%;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的滿意度最高,比文盲農民多出14.80個百分點;小學、初中、高中文化程度農民的滿意度分別為67.57%、74.26%和 74.53%。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民對家電下鄉政策的滿意度不斷上升。

(三)學歷較高的農民的作用評價較低

雖然高學歷農民對惠農政策的滿意度高,但是對政策作用的認可度卻較低。在惠農政策作用的評價方面,小學程度的農民認為“作用較大”的比重最高,佔比43.04%;其次是文盲農民,反映“作用較大”的比重為42.96%;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中,有36.06%的農民表示“作用較大”,所佔比重最低;初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表示“作用較大”的比重分別為38.21%和40%。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對惠農政策的作用評價較低。

三、低收入群體的作用評價高

目前我國農村內部的分化較為嚴重,不同農民因家庭收入的不同而造成一定的貧富差距。收入狀況不同的農民對惠農政策的評價會不一樣,而惠農政策對不同收入家庭的作用成效也不同。

(一)低收入群體更認可惠農政策作用

在對惠農政策的作用評價方面,低收入農民認為惠農政策“作用較大”的比重最高,佔比45.95%;其次是中低收入戶,佔比40.31%;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表示惠農政策“作用較大”的比重分別為36.40%、36.94%和38.76%。總體來看,收入較低的農民對惠農政策的作用評價較高。

(二)惠農政策更能減輕低收入家庭負擔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初衷是為了方便農民就醫,減輕農民的醫療負擔。就新農合的作用而言,低收入農民認為新農合政策“明顯減輕了負擔”的比重最高,佔比33.65%;其次是中低收入戶,佔比31.49%;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表示新農合政策“明顯減輕了負擔”的比重分別為25.78%、24.23%和23.77%,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認為新農合政策“明顯減輕了負擔”的比重不斷降低,新農合在減輕負擔方面對於低收入家庭的效果更明顯。

(三)惠農政策對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更明顯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認為新農保政策對於改善生活的“作用較大”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其中低收入農民認為“作用較大”的比重最高,佔比43.26%;其次是中低收入農民,所佔比重為39.55%;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表示新農保政策“作用較大”的比重分別為31.48%和32.97%,所佔比重相對較低。總體而言,新農保政策對於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作用更明顯。

四、務農者的受益程度低

目前農民的職業分化也比較嚴重,不同職業農民對國家惠農政策的享受程度和受益程度不一樣,因此,對政策的評價也就會有差異。

(一)務農家庭農業補貼的受益程度低

在農業生產類的惠農政策方面,以務農為職業的農民的享受率明顯較高,而把務農作為兼業的農民的享受率相對較低。務農、務工、做生意、教師及其他職業農民享受糧食補貼政策的比重分別為91.81%、81.82%、72.35 %和74.28%。

但另一方面,在農業補貼的享受情況方面,務農農民的受益程度卻較低。從農業補貼金額的絕對值來看,務農農戶的補貼額度最高,為560.23元,務農、做生意、教師及其他職業農民補貼的額度分別為464.31元、350.70元和435.08元。但從農業補貼的相對值來看,務農農民的受益程度卻最低,平均每畝獲得的農業補貼額為62.74元;而其他兼業農民每畝補貼的額度相對更高,務工、做生意、教師及其他職業農戶每畝獲得的農業補貼額為77.64元、69.45元、64.84元。

(二)務農農民社會保障的享受率低

就社會保障類的惠農政策而言,在新農保政策方面,做生意、教師及其他職業農民的享受率相對更高,所佔比重分別為34.88%和34.22%;務農農民和務工者的享受率相對較低,分別佔比30.46%和29.98%。

(三)務農農民生活發展類惠農政策的享受率低

從生活發展類的惠農政策來看,做生意農民的享受率最高,其享受家電下鄉政策的比率為33.33%;務農農民的享受率最低,佔比24.11%,比做生意農民低9.22個百分點;務工者、教師及其他職業農民享受的比率分別為25.66%和25.93%。

五、惠農政策的發展趨向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群體農民對惠農政策的主觀評價有所不同,而惠農政策對不同群體的作用成效也有所差異。因此,需要從不同政策類型、不同群體出發,對惠農政策的發展方向進行思考,從而使其能更好滿足農民的需要,促進農村和農民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類政策需注重專職化

農業生產類政策主要是指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政策,主要包括糧食補貼、農業保險等。對於這類政策而言,更應該注重向專業化、職業化的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傾斜,在政策實施中,除了提供財政補貼、轉移支付外,還需逐步建立社會化的生產服務體系,以此來提高政策效益。

(二)社會保障類政策需突出均等化

社會保障類政策主要以新農合、新農保、低保等政策為代表,對於該類政策,需要突出均等化方向。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加強對低收入家庭、老年農民等弱勢群體的保障力度,通過建構完善的社會保障網絡,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生活發展類政策需強調多元化

生活發展類政策主要是為了改善農民家庭生活、刺激農民消費需求,以此來繁榮農村市場。對於這類政策來說,需要強調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開通更為便捷的供給渠道和補貼程序,讓農民在消費過程中得到更多實惠。

信息來源:中國農村研究網 發佈時間:2016-09-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