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聚焦颍泉:爱心送给“星星的孩子”

《安徽日报》聚焦颍泉:爱心送给“星星的孩子”

《安徽日报》聚焦颍泉:爱心送给“星星的孩子”

《安徽日报》9月26日11版

殷溜社区是阜阳市颍河河湾一个深度贫困社区。 2017年4月,颍泉区妇联引导姜大姐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在这个社区建立扶贫车间,组织贫困户、留守妇女和残疾村民开展编织鞋、鞋垫和串珠工艺品的制作以及外贸服装代工,为社区脱贫奔小康搭建平台。

该扶贫车间有个安静的女工,今年20多岁,是一个自闭症患者(自闭症孩子也被称为 “星星的孩子”)。工作中,她手里拿着一把小剪刀,娴熟地剪着衣服上的线头儿。而这些衣服,是经过烫衬、搭肩、上袖、合缝、卷底边等20多道工序才到她手中,由她来完成“去线头儿”这最后一道工序。

在她的手里,完成剪线头这道工序需要3分钟的时间。现在,她每个月的计件工资可以挣到400多元钱。另外,由于她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就业扶贫岗位资金600元,这样,她一个月就可以有1000余元的收入。

去年9月,合作社负责人姜大姐从扶贫工作队队员口中得知:上朱园村有个自闭症姑娘,她的父亲身患多病,母亲身体残疾,一家人的生活很困难。

谈及这个姑娘,姜大姐说:“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根本不敢抬头看人。只要有人上前和她说话,她就会害怕,甚至自言自语不知道说些什么。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孩子就这样太可惜了,区妇联和人社局给咱扶贫车间那么多的政策支持,我也应该帮这个姑娘一把。 ”

2017年9月30日,姑娘第一次来车间,姜大姐带着她熟悉环境时,姑娘面对陌生的环境,恐慌地哭着离开了。

2017年10月5日,姜大姐和在车间做工的刘桂英商量:“你和她家住得近,她听你的,你试试能不能把她带来。咱不图她干活,就让她在这玩儿吧,这孩子不能再这样了,她得跟人多接触。 ”于是,姑娘再次来到车间。这一次,她在车间待了一天半。

2017年11月10日,姜大姐和人社局工作人员商量:“再试一次吧,只要她来这儿待着,我一个月给她开点工资,让刘桂英慢慢教她做活儿。等她能做工了我再给她发计件工资,到时候还可以申请就业扶贫岗位资金,一个月600元钱呢。 ”这一次,在大家的帮助下,姑娘留了下来。别人一看就会的事情,她用了6个月的时间去观察、适应和掌握。今年6月,她拿到了人生第一个月的计件工资,9月很有希望突破500元。

姑娘挣到钱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她告别了封闭的自己。在姜大姐扶贫车间,她认识了很多朋友,拥有了自己的工作,看到了更加光明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