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前两天,怀着忐忑的心去看了《悲伤逆流成河》。

原以为片子烂得应该坐不满10分钟,但居然毫无尿性地看完了。

看完之后还有些所思所悟。

就是这部改编自青春疼痛小说的电影,

以前为小编所不齿,而今天却要为它说上几句好话。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诚然,《悲伤》并不算是佳片,

豆瓣5.8分,口碑两极化。

36%的差评,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郭敬明。

也有人指责作品其他方面的。

演员班底清一色的新人,

自然演技不加琢磨,台词功底尚缺火候。

唯有女主角任敏担起了烘托“悲伤”气氛的大任,

将一个孤立无援、脆弱敏感的花季少女演得恰到好处。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在演员演技不够纯熟的短板上,

滥用的特写镜头,以及某些矫情的台词,

更是让电影的观感有些生硬、尴尬和抽离。

摘出来一些台词给大家品品:

你对我太好了,好的我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了。

你对我越好,你的感情就越廉价。

脸谱化的人物,也使得电影乏善可陈。

就像是青春片总有那么一个“大反派”,

欺软怕硬、笑里藏刀、是撕逼的一把好手。

《悲伤》将撕逼的大任交给了唐小米这个角色。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尽管《悲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片,

但是在改编上,却是让人舒心的。

《悲伤》原著易遥“怀孕打胎”改成了间接传染得了“疣病”,

母亲是暗娼被改成了女按摩师。

易遥和齐铭双死的结局也被抹去了,

换成了易遥沉冤得雪、和顾森西相视一笑。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书中引起压抑、反感的情绪被弱化。

《悲伤》,没有那么悲伤。

至少,悲伤到最后能迎来光明。

至少,青春的花朵不曾凋零。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而改编的点睛之笔是将电影往“反校园霸凌”上引。

在影片中,易遥的遭遇让人无比疼惜。

因为患上了“疣病”,所以遭学校同学的非议、嘲笑、鄙视。

每个人都想往她身上踩上一脚。

所有人都在她背后议论纷纷,各种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用油漆涂的字就如同强加在易遥身上的罪,怎么也洗涮不清。

从头而降的“一场大雨”,将她浇了个全身湿透。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施暴者也会把吃剩的垃圾饭倒进易遥的饭盆里。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到最后,易遥不堪其辱,准备自杀,并要所有霸凌她的人成为凶手。

易遥何其无辜,却被摧残、践踏、毁灭,如千万个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一样。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悲伤》将“反校园霸凌”作为影片的基调,

剑走偏锋,引来非议。

有很多观众对此商业目的极强的操作表示怀疑。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却要承认这步险棋走对了。

毕竟电影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

于口碑和票房都是好事。

毕竟这是国内首部“反校园霸凌”青春片,

并将“言情”的内核提升到了社会议题的高度,是明智之举。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那么借着《悲伤》的东风,小编要聊一聊校园霸凌的这件事。

校园霸凌一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霸凌一词来源于英文“bullying”,政法大学的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霸凌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虐待,

即一群人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

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欺凌的一种青少年犯罪行为。

校园霸凌已远非“熊孩子间的打打闹闹”,

它已经上升到犯罪的行为了。

校园霸凌也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过去,

它需被严肃追究、认真对待。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小时候,我们都以为胖虎的行为只是打闹,其实我们都错了。

正如电影中易遥所遭受的,真实的校园霸凌残酷得让人瞠目结舌。

被霸凌的同学轻则被孤立排挤,被散播谣言;

重则被威胁恐吓、被扒衣服、被性侵犯、被拳打脚踢扇耳光等。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霸凌者施暴也可以巧立名目。

不是你长得难看、学习不好、家庭条件差、不合群才会有人欺负你。

而仅仅是因为霸凌你的人看你不顺眼而已。

而类似电影中的剧情,唐小米妒忌易遥而展开报复的事,

在现实中实在是屡见不鲜。

有这么一条新闻:

2016年的时候,江苏某职中的马某因为怀疑男友被抢走,

找来5名女生围殴17岁的苗苗(化名),

并扒光她的衣服,用手机录影。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网友说,《悲伤》披着“校园霸凌”的外衣,行撒狗血之事,

因为真实的校园霸凌就是如此狗血,

其导火索就是男女生之间的妒忌、纠缠和撕逼。

就是你抢了我的男朋友,我TM要你好看的破事。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被霸凌者身心受创,其严重程度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经常有被霸凌者被折磨致死致残的新闻。

2017年12月,湖南的一所大学, 15 岁学生姚旭超因为嫌室友太吵,

他在床上说了一句“吵 什么吵”,就被拉下床暴打,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被霸凌者也有像易遥一样,最后羞愤自杀的。

不过,更多的被霸凌者虽隐匿在人群中,身心千疮百孔。

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每天活在早年的阴影下,

为人更加自卑、处世更加胆怯,被人凌辱的印记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对于霸凌这件事,目击者没有参与,并不代表没有罪过。

凡是每一个沉默的目击者,都是霸凌者的帮凶。

允许这一切发生的往往是沉默的力量 ,与其说是沉默又不如说是无声的纵容。

《悲伤》里面有一个谷丹,就是这么个角色。

她每次遇到易遥被欺负总是沉默,

直到易遥自杀跳江之后才爆发,反手就是给施暴者两个耳光。

正如推广语所言,

她是沉默的大多数,也是觉醒的勇敢者。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校园霸凌可恶至斯,中国在立法上却无可奈何。

相比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较健全的立法,

而中国对此还是一片空白。

只因中国在立法上走的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策略: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故而,2015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施暴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只占27.5%,而72.5%的施暴人并未受到惩处。

虽然国内针对具体案件,也给出了相应的惩处,

但中国在出台立法上还任重而道远。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因为国内对于校园霸凌的意识起步比较晚,

所以关于校园霸凌的影视作品也甚少,

除了改编自《流星花园》的《一起来看流星雨》。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想不到楚雨荨是影视剧里被霸凌后反击的第一人。

而国外相关题材的却不胜枚举。

伊朗电影《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因目睹哈森被霸凌袖手旁观而悔恨终身。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日本电影《声之形》,男主石田将也多次欺负患有听觉障碍的女主西宫硝子。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韩国恐怖片《蚯蚓》,女儿因遭同学霸凌而自杀,脑瘫父亲向“小霸王们”举起了屠刀。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美国恐怖片《魔女嘉莉》,嘉莉因糟同学欺凌而黑化,向所有欺侮她的人索命。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国外“霸凌”题材的电影可谓是百花齐放,

文艺片、剧情片、恐怖片,一个片种也没有落下。

而同题材的国产青春片则基本空白,这次好不容易等来了《悲伤》。

《悲伤》虽然算不上佳片,演技尬、台词矫情、特写泛滥;

但是将校园霸凌的议题摆到公众面前,

赋予影片以实际的教育意义,却是值得钦佩的。

所以,小编对于国内首部“反校园霸凌”青春片讨厌不起来,而要为它重新正名。

这部「反校园霸凌」电影,我们不该骂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