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姜维北伐大部分总是胜利,为何未能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

张路Vacant


姜维在三国后期确实算得上是个军事强人,类似于吴国的诸葛恪和魏国的钟会,但是

强中自有强中手,魏国除了有钟会,还有更为老辣持重的邓艾,因此,姜维北伐其实效果并不是很好,说他总是胜利有些勉强。那么姜维为什么没有能够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呢?姜维对于蜀国灭亡是否有错?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姜维作为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呢?答案是两人战略目标一致。在诸葛亮心中,姜维就是当年的马超。为什么呢?

姜维世据天水郡,其父姜炯为天水郡功曹。姜维从小便与陇右地区的羌、戎接触,对于当地的风俗和地形很熟悉。姜炯死后,姜维做了天水郡参军,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叛乱,姜维被天水郡郡守所怀疑,因此投降了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策略为蚕食魏国国土,首要目标就是占领陇右地区,继而占领凉州地区,以凉州地区补充兵马,以陇右地区补充军粮,然后挥军东进,直取长安。而自己死后,最熟悉陇右地区军事详情的非姜维莫属。所以,姜维成为诸葛亮独一无二的人选。

诸葛亮死后,不管是蒋琬还是费祎主持丞相府事宜,姜维都是在外主管军事,而刘禅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北伐。因此,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事基调很明显,那就是继续北伐

。那么姜维北伐战绩如何呢?是总是胜利吗?非也。

蒋琬执政时期,还是比较偏爱于姜维的。蒋琬表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一支偏军,联合陇右地区的羌、戎势力,试图打开一些局面。可惜,姜维多次出兵,效果不大

蒋琬死后,费祎和姜维共录尚书事,虽然两人平级,但实际上费祎比姜维更有资格。而费祎对北伐有自己的看法,费祎认为:像诸葛亮这样文韬武略的人都不能占据关中一寸领土,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因此,费祎常对姜维出兵进行制裁,使姜维领兵每次都不超过一万人。姜维受兵力所限,在费祎执政期间没有大的作为。

后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开始全面主持伐蜀大计。这时姜维率领的北伐大军已经有数万人了,因此姜维开始有了一些成绩。最明显的是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受降狄道长李简,杀死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等地。

姜维因为军功而被提拔为大将军,督内外军事。这时姜维开始策划更大的行动。他约当时镇守汉中的胡济一起会兵于上邽,可是胡济失约,没有赶来。致使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这次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蜀军死伤数万,姜维上表自贬为后将军(跟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自贬一样)。

自此之后,姜维开始遇上自己最大的敌人,邓艾。

姜维后来又分别出骆谷、汉、侯和,皆被邓艾所败。姜维很郁闷,在陇西总是被陈泰阻击,到陇右又被邓艾所败。致使多年几乎毫无军功。慢慢的,蜀中抵制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多。

反对北伐最强烈的人就是宦官黄皓,黄皓对刘禅说:姜维连年征战,毫无所获。应该剥夺他的兵权,把他调回来任益州刺史。而姜维则直接进言刘禅:黄皓误国,应斩首示众。刘禅从中调和,让黄皓向姜维道歉,而姜维怕自己真的回到成都会遭到黄皓陷害,于是领着蜀军主力滞留沓中,屯田养兵,借以自保。

这时,司马昭看到蜀军主力竟然远离汉中,在偏远的西北沓中地区,有机可乘,于是派钟会到关中治兵,准备伐蜀。姜维了解到情况,建议刘禅派兵加紧防御汉中地区,但是黄皓却告诉刘禅,魏军根本不会进攻。刘禅相信了黄皓,错误就此犯下。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续三路伐蜀,其中邓艾、诸葛续负责牵制姜维,不让姜维回到汉中。钟会则率领魏军主力十万人直扑汉中。姜维看出魏军的企图,没有和邓艾纠缠,率军千里急行军回援汉中,在阴平桥头被诸葛续所阻击。

姜维为了摆脱诸葛续,佯装攻击诸葛续军后部,随后利用时间差快速回军渡过阴平桥头,直抵剑门关,算是及时挡住了南下的钟会大军。钟会率领十几万魏军在剑门关攻击了数月,没有攻破姜维的防守。由于军粮不继,开始考虑撤军。

如果事情照此发展,那么姜维肯定会变成一个功盖千秋的大功臣。试想一下,以少量的兵力成功据守数倍于己的敌军,逼的敌军撤退,拯救蜀汉于危急之中,这样的功劳恐怕连诸葛亮也比不上。可惜,这只是如果而已,姜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令人憎恶的邓艾又一次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事情。怎么回事呢?

邓艾觉得就此撤军太可惜,于是率领自己的三万人偷渡阴平,在杳无人烟也无路可走的阴平山区披荆斩棘,生生闯出了一条路。之后邓艾迫降江油,戮战绵竹,成功击败前来抵御的诸葛瞻,至此成都危矣。

刘禅看到大势已去,率领文武百官投降。而此时,姜维还在剑门关坚守,姜维没有败,而国家已亡,这就是姜维郁闷的地方。

因此,纵观姜维一生,他在北伐时期的战绩并不算好,跟当年的诸葛亮成绩差不多。如同诸葛亮一样,诸葛亮碰到一个死敌司马懿,而姜维则碰到了死敌邓艾。所以,题目中说姜维北伐总是胜利是偏颇的。那么姜维应该为蜀国灭亡负责任吗?

我觉得不应该,姜维虽然多年远征曹魏,几乎毫无战果。但是在蜀汉面临危机时,他已经尽他最大的能力去防守了。而且防守的很成功,而之所以成都会败,完全是因为邓艾用兵太诡异,而成都又无可应变之人,再加上一个懦弱的后主刘禅,致使后院起火,而姜维再有能力,也无能为力了。


每日趣评


实力不对等呀,虽然东汉分为三国,但是三国的实力是严重不对等的。吴国和蜀国完全是凭借地理上的优势才能阻止曹魏的进攻。你要是玩过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比如吴国虽然占领整个南方,但是然并卵,南方当时根本没有开发出来,人口很少,经济不发达,还是靠着长江和曹魏抗衡。曹魏虽然占据的地盘面积不太大,但是那些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实力是蜀国和吴国不能比的。你以为的三国是这样,看着面积都差不多。

其实是这样,十三个州中曹魏占领了9个,蜀国1个,吴国3个。所以你可以看到,为什么诸葛亮要一直进攻曹魏,因为和平发展下去,肯定是输的。所以姜维北伐就算胜利,也应很难扭转局势,除非是曹魏作死,集中大部分兵力和蜀国决一死战,不然只要曹魏好好防守,基本上等粮食完了,蜀国的兵自然就退回去了,输几场无关紧要的战争根本没什么关系。


历史是什么


无论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北伐,他们的失败都不是个人原因,蜀国的灭亡早在失去荆州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蜀魏两国兵力相差悬殊

诸葛亮北伐时,蜀国全国有10兵力,而魏国有60万人。到了姜维时代,由于蜀国连年征战,兵力疲敝,而曹魏休养生息多年,人口逐渐恢复,兵力越来越充足。所以姜维后期的北伐规模越来越小,因为蜀魏两国的实力相差太大了。



蜀国人才不足

蜀国后期人才储备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见蜀国资源的捉襟见肘。而魏国新一代的人才极为优秀,比如邓艾和钟会,既有谋略又擅长带兵打仗。


蜀国内部矛盾尖锐

靠着险峻的地形,蜀国防守魏国还是守得住的。对于蜀国来说,最大的隐患是蜀国的内部矛盾。蜀国的统治力量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刘备带过来的荆州派,刘焉带来的东洲派和益州土著势力。

处于蜀国权力顶端的是荆州派势力,而东洲派和益州派心里非常不服。因为正是因为荆州派的到来,他们的利益被瓜分了一大半。而且由于蜀国连年征战,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张,他们从心里并不想恢复汉室,只是跟着喊口号罢了。所以后来邓艾带2000人偷渡到蜀国内部,这些人纷纷投降帮助邓艾灭亡了蜀国。


游戏探索机


公元247年,姜维以“卫将军”的身份与费祎“并录尚书事”,费祎主持内政,姜维主持军政,从第二年开始,14年间9次出兵北伐,分别是:

一伐:248年洮西之役,对手郭淮、夏侯霸,胜负不明。

二伐:249年陇西之役(牛头山、洮城之役),对手郭淮、陈泰、邓艾,败,麹城降魏,姜维攻洮城不克而还。

三伐:250年西平之役,攻魏西平郡,不克而还。

四伐:253年狄道之役,围狄道,不克而还。

五伐:254年第二次陇西之役,攻克临洮、河关,蜀汉荡寇将军张嶷战死,退兵。

六伐:255年第二次洮西之役,对手王经、邓艾、陈泰,斩王经所领魏军数万,大胜,邓艾、陈泰来援时退兵钟提。

七伐:256年段谷之役,对手邓艾,大败。 八伐:257年沈岭、芒水之役,策应诸葛诞在淮南寿春叛魏,对手司马望、邓艾,魏军东攻西守,坚守不应战,姜维退后。

九伐:262年侯和之役,对手邓艾,败,退往沓中屯田。

9次大战,姜维1胜3负5平,尤其是面对邓艾、陈泰这些曹魏名将时完全被压着打,何来大部分胜利一说?


王者的慈悲


国家竞争比拼的是国力,是综合国力的整体比拼。战争只是竞争的一方面,而且,战争不止靠将士用命,同样,比拼的是国家综合实力,比如兵源,粮草,武器等等。

三国中,魏国实力最为雄厚,因为当时的经济中心仍在北方,曹魏占据中原,具有殷实的家底,是以能够从容应对蜀汉和东吴的挑战。而东吴居江南,当时江南开发程度尚不足,东吴政权主要凭借长江天险与曹魏对峙。蜀汉只有益州一地,在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

但,蜀汉立国的旗号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因此,北伐成为国策。诸葛亮在世时,频繁北伐,虽然以卧龙之才在蜀汉与曹魏的对抗中处于上风,但疲弱的国力无法支撑长期战争,一旦碰上司马懿这种有耐心的对手,粮草兵力不支的蜀军往往只能无奈撤军。

诸葛亮死后,姜维掌军权,却远没有诸葛亮的威望,得不到刘禅和执政丞相的全力支持,后期还遭黄皓嫉恨,多受掣肘。北伐更难谈战绩,虽然在局部战斗中有所斩获,但终究难以动摇曹魏政权的根本,最终回力无天。


生说


首先姜维十一次北伐,并不是大部分都是胜利,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即便胜多败少,但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而且消耗的国力甚多,其实得不偿失。

第一次在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

第二次在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在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在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第五次在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在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在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在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在257年,姜维与邓艾战於段谷,由於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在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在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至于为什么是一次北伐都没能扭转蜀汉败亡的结局,当然是因为蜀汉本就是国小民弱,天下十三州,蜀汉只有益州一州之地,打仗时很消耗国力的事情,结果十一次北伐基本没有给蜀汉带来什么地盘和人口,以至于越来越疲敝,更加快了灭亡的步伐。

但反过来说,姜维又不都北伐,和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一样,蜀汉太小了,再发展也赶不上魏国国力,若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毙,此时只能靠北伐赌一把,诸葛亮在赌,姜维也在赌,可惜最后没赌赢,还落得满盘皆输。


渔樵侃史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梳理一下姜维北伐的具体过程以及胜败情况。238年到262年,24年间姜维共主持过11次北伐


1蜀汉后主延熙元年(238)姜维和蒋琬兵出陇右,在南安郡与魏军相持不下。

2延熙七年(244)曹爽征汉中,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与王平一起大败曹爽,这个之前已经讲过。

3延熙十年(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

4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再出陇西,以廖化为先锋,与曹魏多名将领在陇西展开会战,双方互有胜负。

5延熙十三年(250)姜维以羌人和胡人为辅助,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打成平手。

6延熙十六年(253)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7延熙十七年(254)姜维出兵陇西的狄道,斩魏将徐质。

8延熙十八年(255)姜维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后魏将陈泰派兵前来解围。

9延熙十九年(256)姜维再次出兵陇西,蜀将胡济进兵迟缓,蜀军被魏将邓艾击破于段谷。

10延熙二十年(257)曹魏发生诸葛诞之叛,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至次年蜀兵撤退。

11蜀汉后主景耀五年(262)姜维出兵与魏将邓艾战于侯和,蜀军为邓艾所破,撤往沓中。

以上11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

次,相拒不克4次,小败1次,大败1次。

从战绩上看姜维北伐胜率超过诸葛亮,但具体分析其有以下特点:

一是北伐路线更偏,诸葛亮北伐将重点放在取陇右、出祁山,已经属迂回之策了,但仍然两次出秦岭栈道直取关中,而姜维北伐几乎只取陇右、屯沓中。


二是各场战役规模普遍偏小,诸葛亮北伐出则十万,曹魏也不敢大意,集中精兵强将来拒,双方是综合国力大较量,但姜维北伐的规模大部分都较小,中间虽然也有个别大仗,但总体而言属局部攻防战,自己赢也赢不了多少,对手输也输不了多少。

三是缺乏孙吴的配合,诸葛亮北伐,孙权一般都会在东线予以配合,让曹魏更加紧张,姜维北伐期间,孙吴忙于内政和内乱,无心也无力真心去配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使成效大打折扣。


所以,
仅从战绩看似乎姜维北伐胜多败少,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曹魏在西线战场向来坚持防御作战的原则,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更看中大局,这个办法虽然使魏军打了更多的败仗,但却以较小的代价维持住了西线战场的总体格局,盘点下来,蜀汉在西线战场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进展。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姜维缺乏诸葛亮的权威,内部对北伐意见也不统一,无法有效集蜀汉全国之力去北伐;另一方面蜀汉后期国力不断下降,与曹魏的悬殊越拉越大。


南门太守


首先要谈到诸葛亮北伐。诸葛亮虽然不像《三国演义》讲得那么神奇,尤其战术方面,历史上的他还不如法正、郝昭,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战略家!

因此,在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策划中,刘备集团应以益州为大本营,从荆州与汉中两个方面对中原发起攻势,这样就可以稳扎稳打,逐步拿下中原!

但是失去荆州之后,刘备集团的进军路线就只剩下了汉中一路,要以区区益州一处之地,北伐大半个中国地区,困难很大,地形不利后勤运输,后勤供应所需要承担的压力也是相当巨大。但如果不北伐,蜀汉被强大的中原政权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诸葛亮很明白这一点!

诸葛亮急于北伐,也是打算在国力还能勉强承受压力时,扩大占领地区,至少打造一个汉中之外的前沿军事基地,可惜多年未能如愿,最后更是被司马懿的战略拖垮了北伐的最后希望!

所以,姜维接手的事业,对于北伐军事需求来说就是烂摊子,不但蜀汉国力开始衰落,军事将才也是青黄不接。另外,姜维对于本来就没有什么进取心的刘禅来说没有什么威慑力,对北伐的支持就成了刘禅迫于舆论不得不走的一个形式,没有黄皓,刘禅也不会像支持诸葛亮那样支持姜维!

因此,姜维在后勤物资更加紧缺、朝廷军事支持有限、人心愈发厌烦战争的情况下,为了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而北伐,可以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与诸葛亮不同,姜维是一个真正的战术家,但战略眼光不如老师,取得的胜利都是局部性的,不能为扩大北伐战果获得决定性进展。

相反,曹魏经过休养生息,已经完全度过了曹丕篡汉时的不稳定过渡期,无论是国力,还是人才储备,都比蜀汉更具优势!而且面对姜维北伐是以逸待劳,承受压力有限,更有利于积聚力量,伺机反攻!

所以姜维的战术之胜,不能逆转战略全局的趋势,甚至加速了蜀汉人力物力的消耗,促进了蜀汉的灭亡!


网络文学作者东旭鹰


在姜维北伐时已经错过了大好时机了。姜维北伐只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却是失败的!为何呢?蜀汉自诸葛亮时期便开始了对曹魏陇西军事据点进行定点清除,打掉曹魏的前沿阵地,使得曹魏无法囤积粮草,无法集结大军!在两国之间建立几百里的军事缓冲区!在古代,几百里地的粮草转运就是个界限,比如,曹操兵败汉中,刘备兵败夷陵都是因为补给跟不上导致的。但是却因为蒋琬错误的东出战略(在汉中修战船,要下汉水攻伐襄阳)反而耽误了北伐定点清除战略,在姜维执政以后想要改变已经晚了,元243年将在淮南成功推行屯田兴修水利的邓艾调往南安,并开始了屯田建军屯的工作。在这期间,邓艾采用由远及近的战略,即从距离蜀汉远处的地方开始屯垦,进而步步为营逼近蜀汉。但是,蜀汉这时候的统帅是蒋宛,他并没有足够的危机感,姜维此时也没有足够的权力来规劝蒋腕破坏魏国的屯田战略。直到公元253年,姜维掌权,邓艾已经在陇西十年了,整个陇西的军垦粮已经足够自给自足了,魏国此时无需再从许昌调拨粮草,这粮食无需转运便可节约大量的壮丁以及后勤部队,腾出更多的人手去作战了。曹魏关西军十八万人如剑悬顶。姜维几次北伐出击,只是打断了曹魏蚕食的战略,破坏了曹魏继续往前修筑堡垒的计划,姜维掌权后曾多次破坏邓艾的屯田战略,每次都是用兵攻伐邓艾派来屯垦筑城的人,所以蜀汉才会取得胜利,因为魏军迎战的不是正规部队。这是一种单纯的战术胜利,但从大格局上已经无法改变曹魏取势战略进攻的优势(比如,曹魏的十八万大军,远胜于蜀汉的六万军)。所以,姜维只能胜不许败,只要败一次,那么曹魏的战略迫近就可以继续进行,直到完全抵近最佳攻击距离。


优己


刘禅投降的时候,西蜀总人口九十三万,军力:姜维手上七万,南中地区屯三万,成都五万(刘禅手上两万,被邓艾灭掉的三万)。魏国人口四百万左右,军力三十万左右(灭蜀总兵力,不算边防军以及东吴方面军)

关键问题是,后勤!孔明北伐时,发动战争兵力最大的一次是三十万,真正是空国来战的。相对于西蜀的人口数来说,两个人养一兵了,而且连老人,妇女,儿童全算进去了,还得供养朝廷,其中辛难,可想而知。而魏国四百万人养三十万,真的是十而税一,可想而知其容易。

就像1979年一样,中国和越南开战,越南不靠外援,两国也不动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情况下,越南想要保证战争双方在战场上的平衡是极为艰难的,甚至于只是三五年的相持就让越南的国家经济陷入泥沼三十多年。

而西蜀孔明,姜维两代人,七出岐山,九伐中原,却未得寸土之利,空耗国力。可想而知,至西蜀降服之时,民生何等凋敝!唯刘备民声善在,未有振臂高呼之人!否,恐不及邓艾,钟会之危,早以自乱而亡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