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好名字很关键,因名字不好丢状元的倒霉奇事

名字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块招牌,如果名字不太理想或许给你带来厄运或是倒霉事情不断。”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凶名会招致凶运,良名则招致好运。清朝时,就有考生因名字谐音而与状元失之交臂。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名字让考生无缘于状元呢?

古人有云:“汝巧非汝能,我拙非我愿。古代科举考试居然有因为自己名字的谐音不好,丢了原本已经到手的状元的奇事。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读书人谋取功名的唯一出路,天下士子们可以说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了一朝能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古代科考三年一次,而且不分年龄、地域参与,再加上中试人数少之又少,可以说竞争程度远比现在的高考要激烈的多。有些人可能直到白发苍苍还是个童生。至于举人、进士,若能够一朝得中,更是从此飞黄腾达,尽享高官厚禄,良田美人。

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是状元!状元及第,可以受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古人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状元之名,尊荣如此,无限荣光!据统计,从隋唐到清末,一千多年历史中状元数量不到600名,可想而知其稀少程度。能够在殿试中高中状元,那可以说是祖坟冒青烟了。

所到中状元,想必自然是殿试中才华文笔第一之人,但是实际上,未必如此。因为所有考卷经由主考官排好名次后,最后还要经过皇帝的御笔审批。皇帝老儿要是开心,自然默认所拟名次;倘若哪里不满,那名次自然会发生大变。

一、悲催考生,名字中三字有两字犯了慈禧大忌,直接丢了状元!

在1904年清朝最后一场科考中,就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件令人无语的事情。

来自广东的朱汝珍天资聪颖,科考一路高中,最后进入殿试。他在殿试中又发挥极佳,被所有主考官一致平定为本次考试的第一,不出意外的话,他便是状元了。可是当名次拟定好,呈报给慈禧“钦定”时,却出了大问题。

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朱汝珍的试卷,目光投到试卷上的考生名字时,顿时就皱起眉头。

为什么呢?因为一看到“朱”字,便让人想起明朝皇室,这自然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而名中的“珍”字,又让她回想其自己痛恨的光绪帝妃“珍妃”,令她大为不快。

因此,慈禧当即大笔一圈,将朱汝珍划去。

朱汝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会连番触犯慈禧霉头,大好的状元之位就这样莫名其妙的丢了。

但历史上这位朱汝珍却颇有气节,不仕伪满洲国,也不接受日本人劝降,是个值得称赞的读书人。

二、名字与国家兴衰谐音而丢状元

无独有偶,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但也是自己的名字给自己惹了麻烦。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国钧者,国家重任也。可是,要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这可是大忌讳。因此,当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后,甚是不悦。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国钧遂被抑置三甲。

利用谐音来取名也是取名的方法之一,但如果方法使用不当时,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当选定了某个字作为名字时,要考虑这个字是否有不雅的读音,或是当和姓氏结合在一起时,会不会引起其他不雅的读法,以避免因读音不雅而引起的误会。

三、名字与剧本人物名谐音而丢状元

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名字叫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帝因读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剧中有个负心汉名为王魁,中了状元抛了糟糠之妻。接着唱名大臣的话音,顺治帝脱口说了句玩笑话:“是负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马上就被抑为了第三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