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校風:必須做到「學生爲本、育人爲首,關懷爲先」

好的校風:必須做到“學生為本、育人為首,關懷為先”

校風,校風即學校的風氣。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體現學校人員精神面貌,體現在教師的教風、學校幹部的作風、各班級的班風、學生的學風上,還存在於學校的各種事物和環境之中。良好的校風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一種精神力量和優良傳統。建設好的校風是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良好的校風是學校精神文明的集體體現,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校風的好與壞,關涉到一所學校的文化與性格、氣息與氣質和精神與靈魂。校風是一種潛在的德育資源,是一種共同的情感氛圍,是一種共享的行為願景,是一所學校的品位格調,更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為此,加強學校校風建設是現代學校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方式。但是,當前學校校風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好的校風:必須做到“學生為本、育人為首,關懷為先”

一是學校行政味與官本位思想濃厚

許多學校領導管理學校採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任人唯親現象嚴重,忽視制度建設和文化管理,重視領導的權威,在學校內部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給教師群體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使得學校造成學校人際關係的緊張,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校風,嚴重阻礙了學校的發展。

二是學生不良思想與不良行為增多

隨著學生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小學校園內出現了過度的社會化、過度的成人化,過度的遊戲化等現象,具有行為偏常、厭學情緒,甚至有經常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嚴重的道德過錯行為的學生個體逐漸增多,這些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校風,嚴重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甚至影響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三是學校教育中“關懷教育”缺失

現代的學校教育校風,重視學科教學和學術訓練,學校教育強化控制,嚴與紀律,教師在“灌輸”,學生在“儲蓄”,這不僅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抹殺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能力,造成了學校教育氛圍中“關懷”的缺失。2007年全國中小學師德狀況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教師以為自己做到了關懷和理解學生,但是隻有四成學生能夠經常感到到教師的關懷。

好的校風:必須做到“學生為本、育人為首,關懷為先”

為此學校教育要改善學風,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改良校風,要以“學生”為本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的教為本,以書本知識為本,以靜態的教學為本,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忽視了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改變這樣一種校風,就必須要改變這種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了以“學生”文本,以“學生的發展”文本,才能醞釀出高品味、高規格的校風。

好的校風:必須做到“學生為本、育人為首,關懷為先”

二是改良校風,要以“育人”為首

學校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事業,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然是學校教育中“最美麗的風景”。樹立良好的校風,就必須在學校教育中,樹立“以德育人,育人為先”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把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人、身心完整的現代人、自由發展的現代人、多方面和諧發展的現代人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人,作為現代中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以促進學校教師“育人”的自覺性和科學性。

好的校風:必須做到“學生為本、育人為首,關懷為先”

三是改良學校,要以“關懷”為先

提高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品質和關懷能力是解決當前學校教育校風問題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學校氛圍,首先要創設一種關懷的情境,這種關懷涉及到領導對教師的關懷,教師之間的關懷,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學校內部只有創設了這樣一種氛圍,學校內部的人際關係就會更加和諧,學校的管理就會更人性化,把“關懷”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這種具有關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正真意義上良好的校風,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性。

好的校風:必須做到“學生為本、育人為首,關懷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