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如何看待目前的A股市場的?

每個市場都要為自己創造存在的價值,股票市場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創新成長,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類創造財富!

在不久前的一次訪談中,巴菲特評論了內地資本市場。他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但A股市場卻像是還沒有長大。

A股自誕生以來歷經兩次轉型,第一次是“股權分置改革”。2007年啟動,2012年基本完成。

第二次轉型則正在進行中,在我看來,當前股市轉型的主要目標有二:其一是從散戶主導升級為機構主導;其二是從封閉市場轉為有條件開放的市場,面向全球機構投資人。

巴菲特看股市的角度不同,“長不大”對應的是成熟的正常人,所以他驚訝地說: “A股在10年中的成長竟然不是來自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成長,而是不斷的擴容。”

巴菲特的驚訝源於他在美國股市的切身體驗,過去10年,美國股市上演了一個超級大牛市。在總市值持續上漲的同時,上市公司的數量持續下降。此外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現象是:自2009年以來,標準普爾500公司累計回購本公司股票的總投資額達到2萬多億美元,股票回購加股息支付的總金額佔總利潤的95%以上!

從上市公司數量的變化看A股和美國股市,A股類似於美國1971~1997年。美國股市也曾經有一段時期是不斷擴容的,主要來自於1971年開盤的納斯達克市場。納斯達克市場開盤後上市公司數量呈爆發性增加,1981年突破5000家,1997年達到巔峰時刻7459家,此後泡沫升騰破滅,2001年驟然減少到6000多家,10年後再減少到4000多家,如今上市公司數量僅餘3600多家,不及1997年的一半。從1997年至今,美國上市公司數量減少過半的主要原因是退市公司數量遠多於上市公司。

股票市場有內生性增長和外生性增長,內生性增長創造的總市值提升來源於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成長,外生性增長創造的總市值增加則是不斷地擴容,即上市公司數量的增長。A股在過去10年間的變化恰恰如此,滬指從最高6124點跌回到2700點區間,但流通總市值卻增長了3倍,上市公司的數量也增長了3倍,這期間退市公司的數量微乎其微。

美國上市公司的數量逐年減少,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則逐年上升;簡言之,家數少了,家底厚了。反觀A股,上市公司數量逐年上升,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則逐年下降。2015年6月,滬指5178點,兩市合計2750只個股,總市值71.28萬億元;2018年9月,滬指2725點,兩市合計3347只個股,總市值47.45萬億元。簡言之,家數多了,家底薄了。長此以往,長不大的孩子永遠長不大,以巴菲特為代表的成熟機構投資人也就很難進入A股。

由此,當前的監管思路應是做好股票市場的“看門狗”,在公司上市前嚴控上市公司的質量,美其名曰讓“好公司上市”。與此同時,敞開股票市場的“垃圾箱”,在公司上市後嚴查財務造假和違法經營,理直氣壯讓“壞公司退市”。

兩種思路雖各有千秋,但從美國股市的成長經歷看,把股票市場交給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才是正道。市場競爭的法則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如果像長生製藥這樣的“壞公司退市”還要找理由,天理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