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病逝後,爲何明太祖朱元璋不將皇位傳給文武雙全的燕王朱棣?

張莉


明朝的皇位繼承沿襲的是過去漢族王朝普遍採用的“立嫡立長制”原則,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實行預立太子的辦法,所謂“預立太子以固國本”。明代諸帝,建儲比較早。如太祖、成祖、仁宗諸帝即位即建儲。有明一代,如果哪個皇帝不及早建儲,就會引起廷臣上疏。

明太祖朱元璋正是根據這些原則,很早就確立了皇太子。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宣佈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朱標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馬皇后所生。朱元璋為吳王時,即立朱標為王世子,明王朝建立,朱標即以嫡長的身份被立為皇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逝。此前,朱元璋因朱標過於懦弱而有過更立皇太子的想法,後因朝臣的反對而作罷。現在朱標死了,朱元璋屬意酷肖自己,勇武多謀,屢立戰功的四子朱棣。朱元璋的這個想法,又遭到朝臣的反對。反對者的理由是朱棣雖為嫡子,但非長子。如果立四子朱棣為太子,那麼將置他的兩個兄長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於何地呢?而立朱標之子,則名正言順,誰也說不出反對的理由。這一番道理說服了朱元璋,遂決定立朱標第二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是孝康皇后常氏(常遇春長女)所生,9歲就夭折了,所以朱允炆雖為次子,但依照傳統仍被太祖視為嫡長孫。
上圖南京明東陵,朱標葬於此


可以看出,雖然明太祖乾綱獨斷,但面對強大的歷史傳統,還是妥協了。嫡長子繼承製從西周到近代影響了中國近三千年,到了最近二三十年才被淡化,男女都平等了,加上生育政策的作用,使人們對於古代的這個頑強的傳統越發不理解。回憶三十年前一個葬禮,因為長子先母親而逝多年,所以在母親的葬禮上,是由長孫打幡,逝者的其他兒子和參加葬禮的人絲毫不會質疑長孫在葬禮上核心地位,這也和朱允炆以皇太孫身份即位的道理一樣,在當時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老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