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漆器:佛教特色濃重!

唐代佛教文化昌盛,漆器中的夾苧工藝也用在了製作佛像上,因此出現了漆夾苧胎佛像等大型的漆器。實際上,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興起了製作夾苧造像,又稱乾漆造像,亦即脫胎像。由於這種造像輕便,容易載行,不怕日曬雨淋,很受佛教徒的推崇。

唐代漆器:佛教特色濃重!

唐代製作夾苧造像具有很高的水平。據唐書·武后本紀》記載:“垂拱四年,作明堂,命懷義作夾苧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這樣大規模的造像,沒有很高的技巧是很難完成的。據文獻記載,唐代揚州大雲寺和尚鑑真東渡日本時,就將夾苧制漆法帶到了日本。他的弟子也為鑑真造了夾苧漆大像。

唐代漆器:佛教特色濃重!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高宗曾敕選長安大慈恩寺200多尊夾苧佛像。在現存的唐代夾苧造像中,比較有名的是美國弗利爾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高達99釐米的夾苧佛像。除了佛像,唐代還將夾蘭制漆法用於建築用瓦。

唐代漆器:佛教特色濃重!

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時期在洛陽建築高大明堂,為減輕屋頂承受力,創造了“刻木為瓦,夾苧漆之”的漆瓦從為數不多的考古發現以及文獻記載看,唐代的漆器製造業還是非常發達的。

唐代漆器:佛教特色濃重!

據唐代崔致遠《進漆器狀》(《唐文拾》卷三十六)記載:“乾符六年供進漆器一萬五千九百三十五事。”在唐代漆器中,素色漆仍是主流,有黑、朱、金、綠沉漆等,文獻記載還有一種“退紅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