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农业路,一路走来的辛酸泪(中成药篇)

早在2005年就开始关注和小面积投资农业生产,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产品行情的不稳定性是最大的风险,稍有不慎血本无归。从本文开始记一下这些年的流水账,给准备进入农业圈的朋友一点警示,尽量少走弯路。

刚刚开始是种植天麻和茯苓(本文茯苓指猪屎苓,下文同),在川甘陕三省交界的地方弄了个小规模的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说是基地,其实也就几亩地,天麻和茯苓一般按照平方计算,大规模的需要大资本,没实力大搞,只能小规模试试水。茯苓引种自汉中市留坝县,记得当时引种是六十块钱五百克,四年一个采收周期。天麻自己育种,两年一个采收周期。

艰辛农业路,一路走来的辛酸泪(中成药篇)

在靠近甘肃阳坝的大山上找了一个亲戚的旧识,请他照看茯苓的生长过程。当时菌种都是靠背上一千多米的山顶,亲自背了一趟,花费了两个多小时。本地请的工人都跑了三趟了,想想还是算了,如果亲自背菌种估计我的一个工天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二十块钱的样子。放弃背菌种开始检查前期整的地和材料(青冈树风干两个月后按照一米左右锯断),我们就地取材,在松林下平整的土地,周围用木材围了七八十公分的围栏,防止野猪危害。在山上平整土地居然挖到一窝野生的茯苓,刨出来大概有七八斤的样子,看来是个好兆头。陆陆续续忙了半个月,把茯苓种下去了,在山上像个野人一样,每天晚上在乡亲家里吃住。吃饭还好,口味不合适可以克服一下。就是洗澡是个大问题,大山人家没有洗澡间,一般都是火塘边擦洗。初来乍到不好意思在人家屋里洗。只能端盆热水在屋后阳沟边上擦洗一些。春季的山巅寒风刺骨,一边洗一边抖。看来农业饭还真是不好吃啊。

好不容易把希望种

艰辛农业路,一路走来的辛酸泪(中成药篇)

下去,马上回到岳父家把天麻母种种在容器里培育,马上开始拉沙做厢。为天麻育种做准备,每天用喷壶把容器的沙面喷湿,等着母种发芽开花。本来计划在镇上买河沙做天麻基质,不过岳父一家都说守着河边买什么河沙,自己挖吧。倔不过老人家,也不想留下铺张浪费的坏印象,只好咬着牙答应自己挖。请了几个人和一台车,身先士卒下河挖沙。我勒个去,一天下来十几车沙拉回家累得成了狗!第二天继续挖的时候胳膊都举不动,从来没有干过体力活,好好的享受了一下体力劳动的艰辛。被岳父家附近的乡亲一番取笑,只能死撑着。二百多方沙拉了三天。累是累,不过看着小山一样的沙堆还真有那么一点点成就感。

艰辛农业路,一路走来的辛酸泪(中成药篇)

拉完沙请了两个对天麻种植挺感兴趣的村民帮忙整理土地,收集树叶等等工作。采购好萌发菌和密环菌,到了差不多五月初,天麻开花了。这个时候到了关键的授粉步骤了,每天起床就把几个白光灯打开。用牙签开始挑花粉授粉,我干不了多久就眼睛发花,这个活还真磨人。只能交代请的人来做,我还是干粗活比较好。中途上山检查了一下茯苓的密环菌扩繁情况,看起来不错,菌丝在基质上开始繁殖,看着这一片松林,心情很不错。

艰辛农业路,一路走来的辛酸泪(中成药篇)

授粉后天麻朔果逐渐成熟,每天把成熟的摘下,晚上统一抖出花粉和密环菌拌匀放在避光处让袍子粉萌发。经过几天的统一萌发,再使用萌发好的密环菌菌棒加上细树枝来育种。第二年早春就可以得到第一代天麻种子进行商品天麻种植,第二年冬季就可以出售鲜天麻。每天循环做着同样的工作,慢慢把袍子粉都种到了沙子里。然后就是覆盖树叶,拉遮阳网。总算结束了育种工作。

第二年春天观察了茯苓的长势,原种开始分裂,密环菌菌丝也差不多布满了青冈棒,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天麻一代种子出来了,优质种子百分之七十左右,市场售价二十五一斤。行情还算不错,没有出售种子,直接全部种下去,期待今年冬季有个好的收成。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不错的方向在发展,信心十足的开始扩张规模。

艰辛农业路,一路走来的辛酸泪(中成药篇)

冬季很快到来,当年行情却给我当头一棒。一级鲜货才十几元,二级十元,三级六七元。原本预计收入二十万左右,实际却十万都不到,算了一下,基本上保本。这次打击让我发热的头脑清醒了很多,第三年春季的种子虽然跌价不少,一狠心全部出售,一粒不留。第三年年底果然比上年价格还要低,庆幸之余开始收集茯苓行情。看来茯苓这两年行情相对稳定,大头投资在茯苓,心里忐忑也正常。

2019年冬季很快到来,四处联系收购商却得到一个信息,鲜货行情价只有二十块钱一斤,仅仅是当年三分之一!!!原本百分之二百的预期纯收益转眼成了云烟,几年的辛苦付之东流!!!

四年时间,两个品类,至此完全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