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關於隸書的產生及其與小篆的關係,傳統的說法認為: 秦始皇命李斯等依據原來秦國的文字加以整理,稱為小篆。從現已發現的史料來考察,隸書應同小篆一樣來源於大篆字體的簡化體,其產生要早於小篆,而且也較小篆簡化得更加徹底。

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那麼,同是大篆字體簡約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小篆和隸書兩個系統呢? 要正確解釋這個歷史現象,就必須把文字的進步放到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世界中去考慮。上層建築領域的發展變化,要取決於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文字的演變固然有其獨自的特點,但最終也受生產力、生產關係發展狀況的制約。

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戰國時代,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生產力水平提高很快。文字的簡化是歷史前進的方向、是任何人的意志也阻擋不了的大趨勢。但是具體應該怎樣簡化,各階層卻有不同的要求。封建上層統治者片面地追求書寫形式的美觀,同時為了維護其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優越地位,極力要求產生一種適合他們需要的字體,於是小篆就應運而生了。

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從現有的文物資料來看,篆字銘文絕大多數來自當時比較昂貴的青銅器和鐵器,而隸書不僅在金屬器物上發現過,更多地是寫在木犢、竹簡及帛書上。另外,從小篆字體的特點來看,其產生之始,就是作為官府的書寫文字通行的,它固然較大篆簡化,但在兩千多年前紙尚未出現、書寫非常不便、人民文化水平普遍很低的歷史條件下,決無可能在民間廣泛地通用此種筆劃複雜的字體。

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文字流行的客觀情況是:除了當時還遺存的古文、摘,文、大篆以及六國中的一些地方性文字外,流行最廣,在廣大民眾中最為普及的就是隸書。 為什麼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一定要用小篆而不用隸書來“ 書同文字”?

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我們認為是秦王朝的統治者們以自己的主觀好惡來選用字體,而不考慮其實用價值如何。因為小篆字體產生且流行於秦國,於是就被看成是至尊無上的。正如除了《秦紀》外,其他諸侯國的史書都予以焚燒一樣,在文字上也“ 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秦始皇、李斯等人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迫全國人民通用小篆字體,而把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隸書同六國的其他文字一起加以廢除。

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秦始皇時期的《泰山刻石》,以及秦二世時期的《琅哪臺刻石》等,凡是現已發現的秦始皇推行“ 書同文字” 以後到秦滅亡期間的官方文物,其銘文或刻款的字體幾乎都是小篆,而鮮有隸書的發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人為製造的歷史現象。應該肯定,秦始皇、李斯等人下令在全國通用小篆,在當時的條件下對於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確有一定好處。

字體演變之小篆與隸書由來

但是,他們對小篆的過分推崇和對隸書的無理排斥,使隸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被很好地整理和推廣,在漢代尚不能達到寫法上的完全統一,其影響所及,使我國的文字發展出現了曲折,走過了一段彎路。但是秦統治者雖然三令五申,並用了嚴刑酷法,以小篆來統一文字,實際並沒有能實行多少年。秦滅亡不久,小篆就已有遭廢棄的趨勢。隸書逐漸地在全國取代小篆,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