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

苏淮向少



每年诺贝尔奖公布时,大家似乎就想起了这个问题,尽管很多年了。

圣地亚哥别称药谷,周围邻里、亲友当中在医药、生物领域的比较多,一直关注这个领域的开奖。

就今天,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得奖名单开始陆续揭晓,其中率先颁发的奖项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刚才得知

2018年该奖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学的本庶佑获得,以奖励他们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发现。


2017年该奖由美国科学家获得,2016年,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获得。

从2000年以来的18年间,日本已经有15人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2016年的生理医学奖,但不包括3名日裔美籍科学家),仅次于美国 (73名),排名世界第二。

为什么邻国小小的日本多次获奖,而我泱泱大国却只有屠呦呦1人?(杨振宁、李政道虽然获奖当年是中国公民,但是主要研究都是在美国)。

和朋友讨论了很多次,其中很多都有中美或中日研究、工业界、学界的经历,以为有以下几点:

日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二战后更是如此。

从基础教育来看,他们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钻研的动力。而我国,孩子们天天应试,竞争极激烈,到了大学,很多人早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还谈什么研究。

日本大学不极功近利,重视基础研究,能持之以恒,这些研究十多年后才能看出效益。

日本的科研经费非常充足,科学工作者待遇很高,社会地位也高,受人尊敬,生活无忧,可以潜心做科研,而不是“学而优则仕”,热衷当官,没有把大学办成 衙门。

反观我们,年轻的研究人员生存无保障,整天忙于申请项目,报销一点经费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有的则骗取大量上亿的科研经费,却不干活,弄虚作假,前几年交大的汉芯造假事件就是典型。项目经费集中在一些大牛如院士们手中,而他们很多根本不干活了,就是学生在做,年轻人没有动力。

无论是第一的美国,还是获奖第二的日本,都有一个重要因素——很好的师承和团队,厉害的实验室可以出多个得主,一个诺奖得主老师可以带出几个学生得主。而在国内,我们的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纯粹了。

还有一个因素,诺奖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滞后,现在的研究,可能20年后才能获奖。日本在新世纪取得的成就,也是1980-1990那个时代潜心科技的成果。

除了以后,我们起步很晚,科研经费不足、或者滥用,而且只看当下,只投应用学科而忽视基础学科。

看了一篇文章,是韩国人反思日本人为什么能获奖的原因,我看了以后深有感受,韩国人科研投入也多,同样没有获奖,但是,他们的反思,值得我们反思。

日本《产经新闻》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如果不努力的话-----对日本科技的未来表示担心,因为近年来日本科技水平有所下降,而中国却在发展。

我们,是不是少了一些日本人有的忧患意识。

期待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科研也归于正途,也有第二个自然科学类诺奖得主。


方立在加州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免疫学家艾利森和本庶佑获奖

10月1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通过抑制负免疫调节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发现”。

诺贝尔奖官方推特截图

詹姆斯•艾利森生于1948年8月7日,在德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又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获生命科学突破奖、唐奖生技医药奖、霍维茨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哈维奖,2015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据日本媒体报道,本庶佑系第2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现年76岁的本庶佑为治疗癌症造新药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得知了自己获奖的消息。

本庶佑生于1942年1月27日,是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他因PD-1、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的有关研究举世闻名,曾获得首届唐奖生技医药奖、京都奖以及华伦•阿波特奖等重要荣誉。

本庶佑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2013年依此开创了癌症免疫疗法,功绩名列《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本庶佑于2016年9月21日,入选当年的引文桂冠奖名单。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之一”。

10月1日至8日,2018年诺贝尔奖将陆续颁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奖只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以及经济学奖这5个奖项,文学奖因性丑闻取消颁发。


关于日本,我们专业,赴日工作留学,加weixin:monsterxinzi


看日本


刚看来一篇中国科普博览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是讲述了一下为何日本人频获诺奖的一些感想:



文章中说到,包括Tasuku Honjo在内日本已经有26名日本或日本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2000年以来,日本已经有1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含日裔美籍科学家)。 18年,16人。这个数字着实惊人。文章的作者也是一名科研人员,而且刚好在1997-2001年之间在日本九州大学工作。他认为日本人做学术,是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开始。不像国内一下子就是研究一个大问题,而且往往越吹这个问题多重要,越容易获得资助。日本人善于从一点一点的小问题开始研究,研究透了,再慢慢持续深入研究。他们不会刻意给学生一个大课题,因为他们觉得给了学生也做不完。一个小问题能够解决了,就是成功了!



而在国内,基本都是在说自己的研究有多重要,以求的自然基金的资助。而且项目做完了,虽然有些好的结果,但是却往往无法深入研究,因为这会被认为没了创新性,拿不到基金支持。而在一些领域,学者们越来越好大喜功,各种宏伟的规划满天飞,各种人才头衔层出不穷。科学工作者不断被要求提出新想法,不断被要求有文章,急功近利,导致无法集中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的研究。


PhD肖


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了,有太多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平时接触的日本人也会让我感到单纯到有点‘’愚"的日本社会和日本人。可就是这么傻的岛国国民,却筑建了一个有序有律,有着强大的科技,财政,教育,行政及完善简炼的国家组织体系。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法律先行,尽可能的考量到将要实施政策时的利敝和众多的细则,经过国会议员提问,争吵,揭缺,甚至个人攻击后,有议员们投票表块,(繁顼马拉松式的议会期,经常让我的感觉是有完没完呀的无奈感和厌倦感)。当然执政党的投票胜利是结果。因为每个执政党有在执政前向选民提出的公约约束。在这种看似繁长拖沓的制法先行后,贯彻到行政执行时会变的简洁明膫的出结果。在国家层面上的制度的制定,摸着石头过河是很少的。

因为有国家层面政策法律的保障,一个晚上就吃成一个大胖子的冒险投机的想法很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有小到大,有浅渐深把自己的研究楼面夯坚夯实逐步搭建近似愚的学术环境下,研究成果有点到面传递式的铺开,这就是日本人平时在生活里,工作上严谨的的匠人精神的明显体现。大智如愚近似傻的日本岛民们,在以"和‘’和自尊自信前提下对待社会,工作,生活及有对工作和生活间微妙关系的情绪调節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有规可循,没有潜规则作崇的大环境下能轻松愉快的投入每个人想做的事。

最让我感动的是急功好利,浮夸浮躁之态很少,担任多少机构的责任者,有多名望的学者,对社会有多少贡献的教育者,在每个公开场合被介绍时低调的让你吃惊,譬如:现在我们请XXX先生发表講演后听众轻松微微的掌声。就这么简单。一句‘’先生"是对知识,工作,教育,科研,和官员们最大的褒奖,和你担任的各种头衔无关,因为有人称你为先生这就是人们对你个人的最大尊重和敬爱。和头街无关,真的和头衔无关。通过这种近似无情的冷处理,产生的结果是不浮不夸,严于律己,勇于贡献的国民性的形成,也是这个岛国的国民,也曾经是加害我们中国的曰本人能够在各方面,包括诺贝尔奖得奖主们所取得的成就。

在日本生活过的85%的中国人,会认为日本人很傻,是的确实小日本人是"傻‘’。我们中国人是聪明有智惠。小日本人能让三个人成为一种能量,成强龙。而我们大中华的五个人会成为一个散热器,那就是我们有太多聪明和智惠的结果。聪明和傻就是薄薄一张纸间的距离,这距离看似毫米间,却隐含着太多的‘’意识"。我相信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把大智若愚的古训淋漓尽致的自然运用时,有尊有严的诺贝尔奖得奖的中国科学家,会象金秋的丰收節一样不断的涌现,让我们期待中国科学家们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