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可以無限分割嗎?

評論員老涸


施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按照物理學目前的認識,不能。

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重子,都是由不同種類的夸克組成。質子包含2個上夸克,1個下夸克;中子包含1個上夸克,2個下夸克。夸克通過膠子“膠著”在一起。 它們被禁閉,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它們不能自由存在,只能存在於強子中。這也叫漸進自由,有點像彈簧,距離越大,相互之間的力越強,所以束縛在一起。除了中子,由兩個正反夸克組成的介子也屬於強子。在某些極端條件下(溫度極高,能量特別大),夸克發生退禁閉,這就是漸近自由。這是夸克和膠子形成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在目前的粒子物理理論中,夸克和電子都是點粒子,沒有內部結構,不好再分割下去。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人類現在所思考的很多問題,在佛學和神學中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佛教中的釋迦摩尼曾說過:至鄰虛塵,到了非常細微微小的狀態就是虛空了,就無法再分割了。而這一觀點和目前科學界所認為的,物質不可無限分割理論也是不謀而合。

人類已知的最小單位夸克在超弦理論中被看成是一種能量,是由一種閉合弦所構成的,弦不同的振動方式就會就產生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根據理論我們可以將質子變成中子將中子變成電子等等,都是超弦理論賦予閉合弦的潛能,這些閉合弦振動產生的能量構成了物質,因此超弦理論認為能量和物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並不是說物質分割小到一定界限就是虛空了

我們相信物質是不可以無限分割的,但是並不意味著沒有比夸克更小的單位,既然能量和物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那麼構成超弦中所說的閉合弦的能量也是可以向物質轉化的,為什麼不可以有更小的單位存在呢?這個問題似乎就像雞和雞蛋一樣陷入了無限的循環中。

人類目前估算夸克的直徑10的負18次方米的量級左右,而有意義的最小的度量單位普朗克長度是10的負35次方米,顯然負18次方和負35次方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那為什麼不可以有比夸克更小的物質呢?

科學家通過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證實了在質子內部存在點狀分佈的組分(夸克),相信過個幾十年上百年,人類還能發現比夸克更小的物質,這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於物質能否無限分割這個問題,目前認為是不可以的,物質分割超過了最小單位的普朗克長度,那又要推翻之前的理論了。科學是基於對現實狀況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至於“無限”分割這個概念,相信已經超出了科學的範疇了。


科學薛定諤的貓


我們換個問題問吧,不借助外力,人類跑百米有極限嗎?

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會說,有。但是,這個極限在哪兒?很早的時候有人斷言說不可能低於10秒,可是後來不斷有人跑進10秒,大家只好預測新的極限是在哪兒,到博爾特創造了9.58秒的世界記錄後,很多人猜測9.48秒也許是極限。


所以,人類的百米記錄,我們都認為它是有極限的,並且這個極限所說的絕對不可能是光速,但是究竟極限在哪兒,沒有人可以準確判斷, 哪怕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體育數據和生物學知識。


事實上,物質能不能無限可分的問題,也是差不多的情況,主流的理論科學認為,物質是不可無限分割的,只不過極限是什麼,現在還不清楚,很有可能如今已知的夸克就是最小的單位。

真實世界不是純粹的數學運算,就像實際世界中找不到一個數學意義的“圓”一樣。在數學裡,實數可以是一個連續的集,但是在這個宇宙裡,很多證據都表明,物質與能量並不是連續的。這一觀點也是20世紀處量子力學奠定時的基礎。從這個角度說,物質世界也許是實數集中的整數。


至於很多人把物質是否可分的問題與道家、佛家的一些概念結合起來,這是非常牽強的說法。哲學意義的“有無”,與客觀世界的“有無”並不等價,強行套用,並不能真正說明問題。


分子美食家


應該說,目前科學家觀測到最小物質單元是夸克。按照弦理論,夸克就是弦的一種模式。不過,弦理論沒有被證明,暫且不去說它。20年前,對於夸克以下的結構,有不少物理學家做了研究,已經有了新的物理模型,而且有的知名物理學家,比如美國總統獎獲得者馬賽諾就認可這一模型。不過,沒有被學術界證明的東西,我們知道了也沒有意義,暫且不去說它。我就按照當今被確認的科學理論來解答一下這個提問:物質可以無限分割嗎?

物質可以無限分割嗎?這曾經是一個哲學上的疑問。古希臘哲學一派認為,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而另一派則認為物質是不可能無限分割下去的。德謨克利特(希臘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出生在色雷斯海濱的阿布德拉的商業城市,他是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了原子論,認為萬物由原子構成,而原子是構成世界一切物質的最基本單元。德謨克利特在自然科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留基伯的原子論,為現代原子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現代的人已經知道,原子是非常小的單元,別說用肉眼看不出來,就是用顯微鏡也看不出來。那麼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原子論是怎麼提出來的呢?其實上古時代的原子論不是科學理論,它只是一種哲學的推測。留基伯首先提出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之間存在著虛空,無數原子從古以來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它們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著構成萬物。德謨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學生,他繼承並發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學說,指出宇宙空間中除了原子和虛空之外,什麼都沒有。原子一直存在於宇宙之中,它們不能被從無中創生,也不能被消滅,任何變化都是它們引起的結合和分離。

雖然哲學家們提出了原子理論,但一直缺乏科學實驗的證明,所以都是紙上談兵。哲學的缺陷遇到具體問題就充分暴露了。其實,即使沒有哲學家提出原子能不能可分的思辨構想,科學家也會自動的,不斷的研究下去,用不著哲學的幫助。

現代的人們已經可以利用科學的手段初步解釋這個問題。哲學問題不再是哲學問題,而成為科學問題,科學征服了未知,讓哲學退到可有可無的地步。量子力學的一個最基本的證明就是,它證明了一個世界觀,那就是,物質是不可無限分割的。有些人胡說量子力學證明了唯心主義,那是完全不懂物理學的人亂說的。量子力學並沒有證明唯心主義,僅僅是證明了物質是不可無限分割的世界觀而已。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證明,普朗克長度是一切物質最小的單元,是物質有物理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普朗克長度由引力常數、光速和普朗克常數的相對數值決定,它大致等於1.6x10的-35次方米,即1.6x10-33釐米,是一個質子大小的1022分之一。經典的引力和時空開始失效、量子效應起支配作用的長度標度。至於普朗克長度以下的內涵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不知道的東西不能瞎說,否則就是意淫。我們只能從我們現有的科學知識解答這個問題,在現有階段,她就是最可靠的答案。


懷疑探索者


簡單說:不能!

在數學概念上,長度確實可以無限分割,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找到比0大的最小的數,數學概念上的無窮小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數,只是一個概念!

但數學與物理現實有時候並不是對等的,意味著數學裡的概念並不完全適用於物理和現實生活。而對於物質是不是能無限分割,物理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不能!

物理概念指出,存在著一個最小的長度單位,普朗克長度,約等於1.6×10的-35次方米,而夸克的大小約為10的-19次方米!可以看出,夸克要比普朗克長度大了太多!

普朗克長度是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量長度,也就是說任何比普朗克長度小的單位都沒有意義!普朗克長度是根據心裡常數,普朗克常數和光速的數值決定的!

除了普朗克長度,還有普朗克時間,它是時間的最小單位,時間也不能無限分割!這表明我們所處的時空結構並不是連續的!


宇宙探索


物質可以無限的分割嗎?從物理學的角度,如果可以無限分割,那麼就需要無限的能量,如果提供了無限的能量,物質就可以一直無限分割下去。那如果這樣的話,是否存一個一個點,如果繼續分割物質就消失了,也就是物質不存在了;或者是即使無限分割下去,物質永遠不會消失。

一般來說,“無限”在理論上是適用的,而實際操作卻是有誤差的,也就是說無限分割理論是成立的。物質分割應該加上一個前提,那就是不改變物質的屬性,比如說一塊肉,將其無限分割,但必須要不改變肉的性質,如果把它分割為碳、氫、氧、氮之類的元素,那就不是肉了。說物質無限分割,就是要不改變物質的質能複合屬性,如果把物質分割成了純粹的質量體或者能量體,就是超越了分割的限度。

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小粒子是一種弱相互作用粒子,稱為膠子,它是傳遞夸克和夸克之間力的一種粒子,就像傳遞引力的萬有引力子一樣。夸克和夸克之間的強核力也需要弱相互作用粒子來傳遞。目前人類對於物質是否可以無限分割也沒有一個定論。現在最為廣泛接受的理論是弦論,它的一個基本的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了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


鏡像宇宙


根據弦論,如果你用一架超級顯微鏡來窺探基本粒子的內部,那你所看到的將是空空如也的景象。如果你能再把放大倍數提高十億個十億倍,你就會看到在中心處有一根振動著的弦。如果用力彈撥這根弦,它的振動就會發生變化。質子說不定會變成一箇中子。再彈撥一下,它說不定會變成一個電子。事實上,如果用適當的力度來彈撥它,它會變成任何一種已知的亞原子粒子。組成物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論中的宇宙弦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的。

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

從物質的分子到原子,再由質子、中子、電子和夸克,物理學家在最後觀照到夸克的時候,原先堅固的物體已經顯現為一種波動,而且這種波動很奇怪——當物理學家想觀測它的波動性的時候,它就呈現出波動性。當物理學家,想觀測它的粒子性的時候,它就呈現出粒子性。也就是說,這無情的物質能隨著人的心來攀緣。所以這些法使我們想起佛當年所講的“無情也是有情”。有情無情可以互相交換,而有情無情、天地萬法就是一個人一個念變現出來的。

佛在《楞嚴經》第三卷說到,一根頭髮分成一百萬份,取一份出來再分100萬份,相當於夸克——臨虛塵,臨虛塵再分解就成為了臨虛空。現代科學已經知道,物質是一種波動,有的科學家研究的是左右的振動,有的科學家研究出的是上下的,前後的波動。實際上是和科學家的心念有關,一切的物質是人類第七識一秒鐘波動1280萬億億次的影像。

普朗克: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博士,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他進而剖析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這與佛陀的論述的“一切唯心所現”不謀而合。《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不知身色,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沒有物質,只有心的振動、覺性的頻率!心識決定了物質的構成!這是多麼偉大的科學發現!普朗克博士發現: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佛法裡叫高級有情);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泥巴瓦塊等等(佛法裡叫低級有情)。

這一切的固體是不是由振動產生的?正反是不是一個道理?,因此就幫助證明了佛講的,天地萬法都是第八識變現的。

我們這個念不就是振動嗎?所以我們種種的妄想心,思想在動態,最後成就為天人鬼畜、風雲雨霧、泥巴瓦塊、太陽、星星、月亮、山河大地。但是科學家他只知其然,他不知其所以然。那麼科學家認為就是一種振動,振動出了天地萬法。

外國人做心理實驗,兩個罪犯張三、李四對面坐,當著李四的面,撿這麼大一塊火炭往張三手上一放,張三哇地一下子手被燙爛了,燙了一個大血泡;然後把李四的眼睛蒙起來,搞了這麼大的一個冰塊往李四手上一放,李四哇地一下手上也燙了個大血泡。如果李四睜著眼睛,放一冰塊在他手上,會不會燙一個大血泡啊?不會的。所以皮膚上的大血泡是被燙出來的,還是心裡變出一個大血泡啊?都是心變出來的。《楞嚴經》裡講:畢陵伽婆蹉在路上遇到了一根毒刺,疼得不得了啊!然後他入定觀照,叫心靜下來,“我們的肉身是無情的,它怎麼會痛啊?這是我的意識心在作怪”,他老是這樣觀照,一點都不痛。

還有一個心理實驗,是兩個死囚犯,張三李四,當著李四的面把張三的動脈割開,好,半個小時以後張三死了,叫安樂死;現在輪到李四了,把李四的眼睛蒙起來,然後用保險刀的刀背輕地割一下子,沒有割破,明白嗎?再用三十六度的熱水啊,順著他的手腕滴答滴答往下流,半個小時以後,李四也死了。李四是他死的還是自心死的?是心死的。他認為跟張三一樣他也會死,大家明白嗎?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啊,就能戰勝疾病,我不願意死,怎麼了?你就不死,但是你必須持之以恆,以這種心念來調整你這個身體,我要命令我所有的細胞都在這裡飛快地調整。因為我們這個生命體啊,每隔七年它是一次大調整,每隔七個月、七天、七個小時是中調整、小調整。只要我們用心它就在調整,我們的這個心可以叫肉身飛天,可以叫肉身化成一股風,化成一團火,化成一灘水,把一個小小的病治了算什麼?我們一些人一天到晚只知道吃藥吃藥,變成藥罐子了。我們的心就能主宰我們的命。”

翻譯《妙法蓮華經》的大師鳩摩羅什,七歲隨母到寺廟拜佛,自己把一個千斤寶鼎一隻手拿著玩(別業妄見),其他人看了驚歎不已:“這個千斤寶鼎我們十個人都抱不起來。這個小孩力氣這麼大呀!”(同分妄見)他頭腦裡有了重量的概念以後,那個寶鼎唰地一下落地, 兩個手怎麼樣推,紋絲不動。七歲的鳩摩羅什當下開悟。連白天黑夜、輕重多少,都是我們在打妄想。

共振可應用在人體的各個層次上,在細胞層次上來說,我們可以將人體內堆積過多的自由基轉換成為陰離子;在肉體上,可以將高度濃縮的腫瘤轉換成密度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緒上,我們可以將比重大的痛苦昇華成比重小的快樂;在認知上,可以將負面的批判轉換成正面的欣賞,將悲觀的看法轉為樂觀的態度。在靈性上,可以將人的意識從原本只認同有形的肉體,提高到也能感覺無形靈體的狀態,從而喚醒我們的靈性意識,重新和自性本體聯結,最後達到和宇宙合為一體的狀態。(參見《科學證實意識決定身體粒子的能量振動頻率》)

我們來看一下老吳的真實故事。幾個星期來,老吳感到胸部不適、咳嗽,而且有點呼吸困難,吃藥也無多大改變,隨即住進大醫院接受檢查。結果診斷出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惡性腫瘤,醫師預測他只剩下一、兩個月的壽命。這個悲慘、可怕、難以接受的壞消息,震撼了老吳和他的家人。得到「癌症」兩天後,老吳便開始惡化。他感到非常虛弱,體重迅速下降。他開始無法離床,家人都認為,能夠度過這個星期已屬幸運。沒想到醫院打來一通電話。一個帶著歉意的聲音告訴老吳的太太,老吳根本沒得到癌症!那個很窘的聲音解釋說,是醫院報告弄混了。獲知實情之後,老吳在二十四小時內立即離床。他的食慾恢復,疼痛也消失,而且行動自如。他的衰弱完全不見,留下的只是剛開始的症狀:咳嗽與呼吸困難。

以上的回答,只不過是soso小意思而已,還有一層窗戶紙沒有捅破,所以看完後依然是無法解脫的。能不能找到終極的答案,就看你們有沒有這個福報了,嘿嘿。


遠方的你們


根據目前理論和分析來看,物質“極大可能”是不能無限可分的。

物理學目前的理論和觀測是最小的單位是夸克,有“三色”(指三種屬性),各有正反,總計6種。另外弦論(或M理論)裡的振動方程的基本形式本身代表了最基本的物理單位。

當然弦論目前還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下的“物理科學理論”。物理學家也不能保證夸克就是最小粒子。

不過即使如此,似乎還有物理之外的方法來證明物質不能無限可分。這就是數學。

我下面介紹這個數學結論是正確的,但非常反直觀,是我見過的最反直觀但正確的東西,遠比非歐幾何和哥德爾定理更匪夷所思。

banach-tarski定理:一個三維空間裡的實心剛體球,可以被切分成有限塊(實際最少是5塊),僅通過平移和旋轉這兩種剛體運動,就可以重組成兩個和原來一模一樣的剛體實心球,一個點都不少!

這裡就不詳細證明了,要用到抽象代數里的二階自由群,還有集合論的選擇公理。有興趣的可以去google(專業問題最好別百度)

這條定理儘管是純數學的,但卻有強烈的物理指向。這個定理依賴一個假設:空間是連續的,並且剛體無限可分。

換而言之,假如現實中的空間和物質確實是連續和無限可分的。那麼一個實心球,比如中子星,就可以被拆分並重組成兩個一樣的中子星,進而再次拆分重組成4個,8個,… 那麼在不涉及質能轉換的情況下,僅通過純粹的幾何變換就輕易的並且無上限的打破質量守恆。

這個麻煩之大,需要物理學家構造更加不自然和更加脆弱勉強的數學模型去解釋。

與其如此,還不如回到原點:空間並不連續,物質也不能無限拆分。


帖木兒


科學家從來沒有“發現”或觀察到“單獨的夸克”,只是在研究“質子的結構”時,認為“應該有夸克存在”,所以才產生了“夸克”這個“概念”。

首先,科學家確認,質子是“有內部結構”的,因為觀察到了質子“存在著激發態”,其“第一激發態”的能量為200MeV。根據對原子和原子核的研究可知,存在著激發態,就表明“系統內部”有結構,也就是說,質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而與此相對應的是,自由電子從來沒有被觀察到“存在激發態”,所以現在科學家認為,電子是“基本粒子”,沒有“內部結構”。

其次,科學家使用了“探針”來探索質子的“內部結構”,“探針”就是“更小的粒子”——電子和中微子。將高能電子“射向”質子,可以發生“散射”,類似於盧瑟福將α粒子轟擊金箔一樣,電子轟擊質子,可以得到“散射數據”。對散射實驗結果的分析,發現如果假定質子中“存在三個散射中心”,就可以很好的解釋“散射實驗數據”。所以假設了“質子是由三個更小的粒子組成”,而這種“粒子”,就叫做“夸克”。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實驗,包括“中微子在質子上的散射”實驗,發現也存在著“三個散射中心”(就是假定有三個散射中心,實驗數據解釋的最好)。再結合對於中子性質的研究,就假定了“存在著兩種夸克”,質子和中子是由這兩種夸克組成,還能夠解釋為何質子帶正電而中子不帶電。

但試圖將質子“打碎”而釋放出夸克的任何努力,包括極大的提高了“碰撞能量”,都得不到“單獨的夸克”,而是產生了許多“新粒子”(大多數粒子的壽命極短)。這樣,就產生了所謂的“夸克色幽禁理論”,認為“單色的夸克”是不能“自由的”,必須組成“白色的粒子”(紅藍綠組成白色)才能被觀察到。

而隨著碰撞能量越來越高,產生的“新粒子”也越來越重,於是,“兩種夸克”就無法解釋了,需要增加夸克種類,目前一直增加到六種夸克,類似於托勒密的“均輪”。

既然夸克是被幽禁了,得不到單獨的夸克,那麼,任何想將夸克再“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的努力,都是枉然的。或者說,研究“夸克的組成”是沒有任何基礎的。再加上目前公認的“電子沒有內部結構”的事實,說“物質無限可分”是缺乏科學依據的謬論。

這就是關於夸克的基本事實。所以,如果有人說“發現了夸克”,那就是胡說八道。


手機用戶58903279720


什麼叫物質,物質就是物的內在能量。(在物理學中稱為質量(例如原子和:原子核),質和量雖屬兩個不同的範疇,但質量是不可能分割的,但這一質量和另一質量的組合會產生變化。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或稱為經典物理。經典物理認為質量是永恆的,但兩個不同質量粒子相碰可能嚴生質的變化。我們也把它稱為質的飛跌或稱質能演變?但由於物理學中數學的介入,物理學似於也改變了原理來的性質,經典物理演變成量子物理,用數學中:量子原理\\替代了經典物理中質量原理。所謂量子即數學分子是無限的,用無限代:替永恆這是量子力學的本質,其實數學和物理學在自然科學中雖然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其邏輯基本是相通的,在數學中的數字分子也是受數字約束的,數學也分為奇數和偶數,偶數是可以分完的,而奇數是永遠分不完的。另外在經典物理學中量子從來都沒有缺位,例如古典的度,量,衡,現代物理學中的質量,時間,空間,距離,速度,比重等都包含有量子技朮`(數字遊戲)但它們都不開能量或質量,因此我認為量子糾纏是客觀存在的,而量子力學是抽象的片:面的,保守的,更不是什麼前沿科學,最多隻能說竊取了經典物理的果實,偷換概念而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