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爲何太子死後要立孫子爲繼承人?

宋安之




一、朱元璋很喜歡朱標。

朱標是長子,但是庶出,非嫡子,在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即明朝建立的當日,就被立為太子。朱元璋為太子設立了東宮,派大學者宋濂來教導太子的學業。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天下最有權勢、最有能力的文臣武將來為太子保駕護航。

二、朱標是個仁慈的太子,外柔內剛的性格應該深受元璋的器重,也深受群臣的擁護。



一次朱元璋又要殺掉大批功臣,犯顏直諫: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讓人找了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不敢,老爹冷笑道: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木棍上的刺。朱標回道:皇帝是堯舜一樣賢德的君主,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元璋掄起座椅就砸,朱標嚇得生了重病。

在朱標擔任太子十年後,朱元璋已將許多政事交給朱標處理,並且告訴他四字要訣:仁、明、勤、斷。朱元璋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太子身上。

三、朱元璋執政後期,已認識到自己為政過嚴的問題,他先後選擇朱標、朱允炆接班,是想讓他們以仁治國,使大明長治久安。

作為一位老牌政治家,朱元璋已認識到自己執政太嚴,他為了大明的子孫基業,他也會選擇朱標、朱允炆接班。

四、朱棣雖然性格極像朱元璋,軍事才能極強,但大明天下已定,更需要以文治天下,所以元璋不會選擇朱棣。。

元璋時代,天下已一統。北元也被藍玉剿滅,蒙古部落已退回草原,暫時已無法給大明構成太大的威脅。

五、朱標和二十餘弟,明為兄弟,實是君臣,諸弟早已臣服,朱允炆作為太子的繼承人以皇太孫身份繼大統名正言順。

朱棣非馬皇后所出,母親很有可能是朝鮮進貢來的美女,無法子憑母貴。朱標一死,諸弟中想頂大哥班的大有人在,貿然讓朱棣上位,自然在諸王中有人不服,恐在皇族自生內亂。

六、朱標、朱允炇除了仁義之外,還多了個孝,和元璋結下了深厚情誼,一旦朱棣上位,朱標、朱允炆一家處境尷尬,極為危險,這是元璋最不願意看到的。



元璋作為一位從和尚、乞丐上位的皇帝,目光獨炬,知子莫若父,他對朱棣的殘忍應該有很深體會,他會為朱棣上位必有許多皇族、大臣不服,朱棣定會以強硬手段彈壓,一心想做個好父親、好爺爺的元璋決不會放任朱棣對元璋的子孫們胡來!

有一點,是他沒想到的,在皇權利誘面前,什麼親情、什麼仁義,都不如一張擦屁股紙,仁厚的朱允炆下起手來,也是十分辣的!



蒼茫大地顧煒斌


封建社會講究立嫡立長,朱元璋很看重這個因素,所以著力培養朱標的治國理政的能力,但朱標自身感到壓力巨大,1392年從西安回來就一病不起,很快去世,給晚年的朱元璋以極大的痛苦,靜心培養的接班人沒了,朱元璋為了後繼之人陷入了沉思:

1據傳朱元璋想到了朱棣做繼承人,因為秦王,晉王實在是劣跡斑斑,難堪大任。朱棣的能力在做燕王時就深的朱元璋的喜歡,朱棣的年齡有適合,但遭到當時重大臣的反對,因為朱棣的生母是一個級別很低的蒙古女子,古代講究子憑母貴,朱棣的出身使得他做太子難以服眾,朱棣就這樣被排除了。

2朱標的二兒子朱允文,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於朱標去世,朱允文就成了長子,但朱允炆頭顱稍偏,性格比朱標還柔弱,朱元璋不太中意。但朱元璋太愛朱標了!愛屋及烏的就對朱允炆有了期待,加上朱允炆在朱標死後照顧弟弟們盡心盡力給自己加了不少分,朱元璋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日後繼承大統。

這基本就是朱元璋選定接班人的過程,歡迎交流,有不足的朋友可以補充



鄭寅礎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之後,制定了嚴格的皇位繼承製度,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十六個字雖然短,但是代表的卻是最根本的封建禮法。君不見後來萬曆皇帝打算立福王都和群臣鬧了14年,最後都沒有成功。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後世子孫留下最好的借鑑,他深知唐太宗李世民的教訓,李世民是靠武力奪取皇位的,在他死後的唐朝因為奪嫡而社稷不穩,差點連江山都丟了。於是,朱元璋便嚴格按照封建禮法來執行太子之事,以便給後世子孫參照。

首先,有嫡立嫡,明實錄說馬皇后有五子,其中包括了周王以及燕王。但後來證明周王和燕王不是嫡子,所以他們次一批考慮的。

太子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之中威信也是最大的,他是最合適的太子人選,嫡長子!洪武二十五年,朱標不幸逝世,這對朱元璋來說是巨大的打擊。而後,兒子秦王朱樉在封地之中履有不法,洪武二十四年甚至被召回了京師,所以他不是很好的繼承人。

三子晉王朱棡和秦王一般,同樣驕縱不法,他也不是很好的人選。

之後,便是四子燕王朱棣。

而朱允炆本不是嫡長孫,而兄長朱雄英早逝,朱標的太子妃常氏也去世的比較早,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成為了太子妃,朱允炆便成為了嫡長孫。最終的因素是朱允炆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大明朝以武立國,立朱標便是為了推行文治,偃武修文,將明朝推向更高的盛世。而溫文爾雅的朱允炆便是最好的人選了。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朱元璋親手為朱允炆除掉了剩餘的驕兵悍將,李善長都死在了這個時候。朱元璋親手為朱允炆掃清了道路,目的是為了鞏固朱允炆的皇權。


歷史土根愛好者


我的觀點是:

一、朱元璋對朱標很是認可,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雖非正牌皇后馬皇后所生,而朱元璋能夠將他立為太子,足可見他對朱標是很滿意的;

二、朱允炆是朱標的長子,從各個方面來看,朱允炆也是個很好的繼承人。

也正是因此,在朱標死後,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

下來我們說說原因: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得先說說朱元璋,因為皇位的繼承人是由朱元璋一人決定的。

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雖然朱元璋是大明開國皇帝,但是童年確實相當的悲慘。

公元1328年,在一個夜晚,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取名朱重八,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朱元璋的出生,並未使他的父親感到高興,相反很頭大,作為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的父親而言,首先要考慮的是吃飯問題,因為家裡實在是太窮了,幾乎連吃的東西都沒有。

朱五四一家生活在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採光良好的破茅草屋裡,朱重八的童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不過為了活下來,很小就去給地主劉德家放牛。由於家裡太窮了,窮得他連書都讀不起,雖然朱重八很想讀書。至於什麼修身齊家平國治天下的偉大夢想,亦或是有個美好的童年、優越的生活條件,他連想都不敢想。就這樣,放牛,等長大了娶妻、生子,兒子再放牛、娶妻、生子,就這樣過著吧。這大概就是十六歲時朱重八對未來生活的幸福嚮往。

可是,由於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老百姓生活的越來越困難,以至於改朝換代的時刻在朱重八十七歲時就到來了。

一時天下風起雲湧,多少英雄豪傑揭竿而起,紛紛反抗殘暴的元朝統治者。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一是黃河氾濫了,沿岸山東河南幾十萬人淪為難民;另一個是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瘟疫和旱災,朝廷想賑災,卻是無錢無糧。災難到來後,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或許這是世界上最悲慘的日記之一。

此時,朱重八的姐姐已經出嫁,三哥去了倒插門。除了朱重八的二哥,這個家庭已經沒有了其他成員。十七歲的朱重八,眼睜睜的看著他的親人一個一個死去,而他卻無能為力。人世間最大的痛哭莫過於此!不過,他還要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要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沒有棺材、沒有壽衣、沒有墳地,朱重八沒有辦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蓆蓋著親人的屍體,然後拿門板抬著到處走,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地方埋葬父母。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們確實可憐,終於給了他們一塊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泱佯",這是後來能吃飽飯的朱元璋的情感回憶。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底燃燒, 如此的痛苦,使他從脆弱到堅強, 為了有飯吃,他決定去當和尚。

可是,當時的和尚也差勁得很,也沒飯吃,得出去討飯吃,即當乞丐。 在討飯的時候,他仔細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脈、風土人情,他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見識,認識了很多豪傑(實際上也是討飯者)。此時,他還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

後來,陰差陽錯也好,機緣巧合也和,總之,在風捲殘雲、改朝換代的造反潮流中,朱重八被逼上了絕路,拿起了大刀,也加入到了義軍當中的紅巾軍。

從此,天縱奇才,賬下勇將如徐達及湯和、猛將如常遇春及傅友德、某將如朱文正,悍將無數,這些不世出的名將能臣們在擁有無人能及的軍事天賦和無人能及的慧眼識人才的軍事天才朱元璋的領導下建立奇功偉業,並最終建立大明王朝!

但是,正因為有著悲慘的童年和青少年的經歷,他對於出生在戰亂年代的大兒子朱標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雖然朱標不是馬皇后所生,大明王朝一建立,朱元璋就立馬風朱標為太子。

朱標

後來,為了能讓太子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就專門給太子搭建班子,挑選名師大儒、治國能臣輔佐太子,並且天下大事都交由太子處理,隨後奏報朱元璋即可,甚至為了太子開始誅殺開國功臣。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有多麼的深厚。

可是,事與願違。

史載: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繼太子位。

燕王朱棣

說實話,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優秀的兒子也有,如燕王、寧王。可以說燕王朱棣是一個騎著戰馬長大的優秀將領,不僅軍事才能突出,政務能力也很優秀,很想他老子朱元璋,而且多次受命出師北伐,從來都是凱旋而歸,未嘗一百。燕王朱棣很能打仗,可是他也怕一人,這人就是寧王,因為寧王要是彪起來,比朱棣還能打,就是政務能力比朱棣弱一點而已,但也很優秀。

朱允炆

但是,據史書記載,朱標之所以生病以至於去世,就是因為朱標反對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順手抄起椅子就向朱標砸了過去,朱標雖然躲開了,但由於驚嚇過度,從此一病不起,直至死去。朱元璋深感自責,悲傷至極,自己九死一生奪得天下,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子女吃飽、穿暖、睡好,並一心一意地栽培太子朱標,把他看的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可是朱標也因自己而死。於是,極度悲傷、自責的朱元璋將自己對朱標的深厚感情全部傾注於朱允炆身上,希望有所彌補過失,減少內疚,並最終將朱允炆繼太子位,立為大明帝國的繼承人。


明朝的天空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至於為何要把皇位隔代傳給自己的孫子,我想有主要還是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喜愛。

朱標很早就被他老爸朱皇帝冊立為太子,說明對這個孩子相當的滿意,自幼就跟隨朱元璋,當年還沒有打下天下的時候,朱元璋就十分關心朱標的學習事情(當然,其他的孩子是沒有這個待遇的),他為太子設立東宮,派當時著名的學者宋濂教導太子學業,另外還有李善長、徐達可以隨時指點太子。

朱標受到的非常良好的教育,寬厚仁慈,做為一個完成的君主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尤其是,朱標曾跟隨他父親打天下的時候,一步步走來的。他同當時的開國大臣關係良好、也見識過腥風血雨,從洪武十年開始就逐漸開始接觸、處理帝國的政事了。說明朱元璋對太子相當的滿意。

而當太子朱標死後,明太祖對太子的深厚感情,讓他不顧眾多大臣的勸阻,把太子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朱標的兒子)。


江楓漁燚


明太祖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生前對繼承人做安排。立長子為太子,不幸長子早亡,改立嫡孫繼承。長子嫡孫一脈相承名正言順,太祖死後被燕王翻盤,非其所願,無奈。這就是歷史非人力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