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壺口瀑布概況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為兩省共有旅遊景區。南距陝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2013年12月,“宜川縣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評為“第十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國家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榮譽的授予,成為壺口景區繼國家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蹟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之後第四張國家級名片,為延安市唯一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 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山西壺口瀑布概況

中文名

壺口瀑布

外文名

The Hukou Waterfalls of Yellow River

地理位置

山西省吉縣、陝西省宜川縣

開放時間

08:00-18:00

氣候類型

大陸性季風氣候

更多

2512所高校火熱PK中...

歷史沿革

壺口瀑布

“壺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如“既載壺口,治梁及歧”、“壺口、雷首,至於太嶽”,都與大禹治水的路線與策略有關。這裡提壺口而未言瀑布。

“孟門山”一名,始見於周、秦間的《山海經》著作,書中記“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壺口瀑布

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對孟門及瀑布作了深刻的描述:“《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蹬,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有人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魂。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最怒,鼓山若騰,濬波頹壘,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這裡所記,指出瀑布在孟門處,而未提黃河於流上的壺口。

《元和郡縣誌》也敘述壺口,把它稱為石槽。一則說“河中有山,鑿中如槽,束流懸注七十餘尺。”再則說,“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這顯然和酈道元所說的不同,說明壺口瀑布向上遊推移了。《元和郡縣誌》撰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上距酈道元逝世的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為286年。說明在酈道元之後的286年間,壺口瀑布從孟門向上遊推了一千步,在河床上衝出一條約長一千步,寬30步的深槽,現已上移到距孟門約5千米處的龍王辿附近,號稱十里龍槽。以上為1500年來壺口演變的歷史。

在今山西境內已知以壺口命名的地方有4處。《水經注·汾水注》記載的壺口,就不是黃河干流上的壺口。再加古代交通不便,能親臨壺口瀑布觀光考察的文人學士不太多,因而在一些古代文獻中,將他處壺口當作黃河壺口者有之;將壺口和龍門當作一處者有之;位置上差錯,更是以訛傳訛,難免出現一些謬誤。

解放前,宜川縣三部縣誌中最早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宜川縣誌》的編纂者吳炳,指出黃河壺口“上流寬廣,至此收束歸槽,如壺之口然,故名”。並說孟門“屬平佐裡,在縣東北100裡黃河中,任水漲滔天,終不能沒。”其所著《壺口考》一文,對前人文獻中的一些不實之處,給以糾正,在壺口研究中有重要參考價值。

地理環境

地質形成

壺口瀑布

瀑布周圍的岩石是灰綠色、淺紅色的中細粒長石雜砂岩和礫岩夾粉砂質泥岩,地層層位屬於二馬營組,地質年代為中生代三疊系中統,距今大約有2.2億年左右的時間。這種長石雜砂岩雜基含量高,膠結差,和花崗岩類和灰巖類岩石比較,它可以算作軟材質,易於風化剝蝕。砂岩中發育有兩組節理,一組是南北走向的直立節理,正是這一組節理控制瀑布走向;另一組節理是近東西向的直立節理。這兩組節理與近水平的地層層面構成三個互相垂直的三個面,將岩層切成小塊,岩層面上出現縱橫交錯的各種裂紋,為岩石的破碎打下基礎。這種由砂岩和泥岩組成的地層結構,達到一定的比例,就滿足形成瀑布的必要條件。而河津龍門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離石撓褶構造帶的通過處,新生代又疊加了盆地邊緣斷層。造成了龍門北側石質山體的高的臺階,黃河正是利用此高臺階形成瀑布。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770年,壺口瀑布緊連孟門。到公元813年(經過了1583年),壺口瀑布距孟門北1660 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 米。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米計算,那麼瀑布的形成已有6.5萬年的歷史。[1]

形態特徵

壯觀的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處於秦晉峽谷的南段,南距龍門約65公里,孟門5公里。壺口一帶,黃河西岸下陡上緩,狹谷谷底寬約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龍王坡坡高約150米,崖岸很陡,龍王坡以上谷形展寬,谷坡平緩,黃河的橫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態,在龍王辿以北,河幅寬度和狹谷寬度一致,河水充滿狹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寬400餘米,龍王辿以下,水流到壺口,在平整的谷底衝成一道深槽。小河槽寬30~50米,深約30米。壺口以上,水在寬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寬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傾注到30~50米寬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春季,為瀑布落凌期,河道里冰層斷裂,“壺口”內冰凌墜落。

夏季,由於壺口以上水流的變化,出現3條叉流,壺口附近形成3個主要瀑布:一個位於龍槽頂端,落差約10米;另外兩個分別從龍槽西岸和東岸跌入龍槽,落差分別為15米和7米。這種觀察常常在不斷的變化著,有時大雨後,槽端滿溢,還會形成多股瀑布。

秋季,紅葉夾岸,瀑布高懸30餘米,水簾掛入雲端,景色壯觀。

冬季,秦晉長峽冰封雪凍,不少河段成為天然冰橋,往日飛瀑高懸處,掛滿冰凌。

水文特徵

壺口瀑布

壺口區段黃河年均流量為1000立方米/秒,5-6 月春播灌溉季節,上游水庫蓄水,河水大量被提作灌溉,是全年水量最少的時期,月均流量僅 250-300 立方米/秒。7-9 月是雨季,降水面積大,歷時較長,降雨強度也較大,是黃河的洪水期,流量可達 2500立方米/秒以上。由於壺口區段主要屬於黃土丘陵溝壑區,地表起伏大,集水時間短,暴雨過後水沙俱下進入黃河,形成含沙量極高的洪水暴流,對河床具有很強的侵蝕力。冬天河面結冰,但冰下仍然水勢如舊,平均流量在 300-500 立方米/秒之間。有水文記錄以來,黃河最大流量為 2.25 萬立方米/秒,此時水溢出龍槽,瀑布消失;最小流量僅130立方米/秒。

流域概況

地理位置

黃河壺口瀑布位於山西省吉縣西部南村坡下,地理位置為北緯36°8′10″,東經110°26′40″,海拔448.1米。以壺口瀑布為中心,北至馬糞灘,南至小船窩,西至峽谷地域,東至人祖山,總面積100平方千米。東距吉縣縣城45千米,距堯都臨汾市169千米;西距陝西宜川縣城49千米,距革命聖地延安17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陝西西安449千米。

氣候特點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所處地區平均海拔高度958.6米,氣候屬高原大陸性中溫帶-暖溫帶季風氣候,北部屬半乾旱地區,南部屬半溼潤地區,南北差異顯著。

壺口瀑布年平均氣溫9.9℃,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時間最長,從10月17日入冬,4月4日才會入春,長達170天,最冷的1月,平均最高氣溫只有2.2℃,平均最低氣溫達到-11℃,歷史上曾出現過最寒冷的一天氣溫低至-25.4℃。冬春雨雪少,易旱且有風沙、寒潮侵襲,氣象災害頻繁,12月到2月各月平均降水總量只有3-5毫米。夏秋溫涼多雨,常年6月26日入夏,8月14日入秋, 6-9月一年中降水最多時段,7、8月最多,降水總量達到100多毫米,也多暴雨、冰雹出現。一年中最熱時期,平均最高氣溫在28.9℃,曾經出現的極端最高氣溫為39.7℃,年高溫日數最多有18天,連續高溫最長天數是8天。日照充足,年變化量不大,各月的每天日照時數都能達到6-8個小時。平均早霜始於十月中旬,晚霜終於四月上旬,無霜期152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