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可以把王羲之的《蘭亭序》臨摹的惟妙惟肖,再用其字創作書法作品,會得到什麼評價?

汶水才子


歷代書家,幾乎都學王羲之,但是未必都學《蘭亭》,說到把蘭亭臨的惟妙惟肖,其實很多大家都做到了這一點,比如楊凝式,蔡襄,趙孟頫等,但是用蘭亭字創作的人,不多,而且幾乎沒有一流名家。

在清朝,有這麼一個人,學王、董水平非常高,在筆法和神韻上,確實也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被康熙點名誇讚說“脫俗氣者”,這評價是不低的。

這是用蘭亭、董其昌筆意臨的聖教序。

此人叫查昇,是金庸的祖輩。


文徵明在年輕時,其岳父李應禎就曾跟文徵明說: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

這話確實影響了文徵明的一生,歷代名家中,跟這句話情況最類似的莫過於學米芾出神入化的吳琚。

後人對吳琚的評價也是學的像,而少自己的創造。


梁宇航


《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是王羲之353年在故鄉浙江紹興會稽山下的蘭亭裡,招待41位文友時,有感而發,以極其放鬆的心態,一氣呵成寫就的一篇行書作品,把天時地利人和的外部條件都佔用了。

《蘭亭序》前半段

這幅書法集文學性和書法性為一體,總字數324字,夾敘夾議,詞藻優美華麗,文本結構行雲流水,字體秀麗華美,灑脫自然,是王羲之在最好的狀態下完成的。據說在後來,王羲之都感到非常驚訝,驚訝自己怎麼能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他嘗試再寫出同一幅,結果發現無論怎麼努力,也寫不出來。

《蘭亭序》後半段

並且,這幅書法把王羲之對書法的理解和認識,以及書法水平完全體現了出來,是在特定狀態下超常發揮寫出來的,沒有那種心境、狀態和氣氛,就無法創造出這樣的曠世傑作。所以,這幅書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獨特性,是屬於王羲之最成功的的創作。

王羲之

如果一個書法家花去幾十年,勤學苦練《蘭亭序》字體,即使把這種字體臨摹得惟妙惟肖,再用這種字體創作自己的書法作品,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很好的模仿者,而不是創造者。拾人牙慧的書法家,不是好書法家,即使他寫得再好也如此。

王羲之《心經》

我們在評價一位書法家是否成功時,最根本的一點是看他有沒有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書法語言,這種書法語言是通過大量研究古人書法結構和書法線條後,再把自身的氣質、個性和情感凝注進去,同時,寫出來的書法形式還要符合大眾審美習慣,只有大多數人說好時,才是真正的好,才算是一位成功的書法家。


鴻鵠迎罡


這個問題可以做個試驗。用電腦集字的方法,把《蘭亭序》中的字集成你喜歡的另一篇文章,你看看會不會是一篇讓人交口相讚的作品。


實際上已經有人這麼做了。但效果並不能讓人滿意。為什麼?因為字在書寫時,上下間的字勢是連貫的。你把《蘭亭序》中的字一個一個搬運到另外的作品中,本來的上下關係卻是搬不來的。雖然單身的字都惟妙惟肖,但是行氣終止了,就成了鬆散的單字秀。

學習書法,學習的是他人的筆法,學會了筆法,還要學筆勢。筆勢明瞭,進而學疾澀,既能疾澀,務求變態。依勢造形,形隨勢變。上下相承,氣貫通篇。



形質是死的,只知在外形上著力的模仿,不通解筆勢在作品中的貫穿,作品便呆滯生硬。記住了,學像了,是為取法,不是取形。不要理解成臨帖時不臨像 。這就更偏了。


子衿tjk


即使我們想在有人把王羲之《蘭亭序》重新演繹,也得不到像王羲之這樣高的評價了,但仍然會得到大部分人的讚美。

如果一個書法家可以把《蘭亭序》寫的微妙微翹,神形俱備,並且可以用這種風格進行創作,風格、韻味和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肯定會得到大家的讚歎,估計還能在國家級的展覽上入展或者獲獎。

因為王羲之的這種風格實在太難模仿了,我們現在的書寫工具和姿勢都和古人不一樣了,想達到他那種風格是非常難的,如果有人能寫出王羲之風格的作品,肯定會在比賽和展覽上出彩,也會令評為歎服的。

但是這種讚美並不會持續太久。

大家因為一時的新鮮感而讚美,但是長久的用這種具風格創作,大家也會厭惡,甚至還會有人批評毫無創新,只會模仿古人,拾古人牙慧。

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氣使然,我們這個時代崇尚創新、個性、差異化,要與眾不同,寫出自己的情感和趣味,像這種只會模仿古人寫法的作品,可能會因為一時的新鮮而被重視,時間久了就會被遺忘因為大家已經明白了你的套路,不新鮮了。

單純的模仿古人,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需要做的,但學習古人的目的是為了化為己用,一味的模仿,並不能在書法上取得成就。


不二齋



臨摹到惟妙惟肖形神俱似後的集字創作,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創作,只是進入獨立的過度時期,有就是要有無我逐步進入有我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只是臨摹和背臨的惟妙惟肖形神俱似,就要開始考慮如何出帖的問題了,背臨集字創作是最好的方法。這時水平的如何,站著不同的角度,認識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單純就臨摹水平和功夫來看,做到如此水平,非常不如意,若要給予一個評語的話,就是臨摹功夫深厚,大約如此。在此情況下還要看脫帖創作的水平如何這是考驗書法家真正對其原帖的理解程度的階段。如果不能夠脫帖獨立創作,顯然不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根本目的,就要考慮問題在什麼地方了。實際上在完成紮實的臨摹練習以後,能夠有些許自我九非常了不得。就像啟功先生的臨摹作品那樣,可以說就是五五臨創,既有自己的,也有原作頓的,這樣的臨摹學習才是高明的做法。實際上,田英章的楷書,甚至盧中南的楷書的學習,同樣有類似的特點,以一家為基礎,在不斷的精益熟練過程中,逐步融入其他書體或作品的內容,最終形成似是而非,原帖的面目,是一種非常穩妥的聰明的做法。對於臨摹的惟妙惟肖形神俱似我們應當)理智的對待 ,要有不能滿足形狀的認識,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又是值得可喜可賀的事,入古出新,化古為我,畢竟不是大多數人能夠做到的水平。




翰墨書道


“臨摹模仿”是藝術創作的頭等重要因素,換句話說一個不懂臨摹模仿的創作者,其作品毫無形神可言,更不用說有意境有風格了,臨摹模仿是一種“發現”,只有發現了才可以創新,獨成自身風格。

把王羲之的《蘭亭序》臨摹的惟妙惟肖,證明筆意與筆法達到一定火侯了,此時再用其字創作書法作品,會得到什麼評價?要相信一定會有極高的評價讚賞,甚至成為一種全新的風格,書法臨摹模仿的目的是為了“領悟筆意、提升筆法”在其它書法中可以巧妙靈活運用,並不是“生幫硬套”。



時代不一樣了,審美也不一樣了,不要老是把自己的審美定格在一千多年前的《蘭亭序》中,這也未免太過於保守了吧,要去承認一點“任何作品只要可以迎合時代的審美,就有價值”。用已經臨摹的惟妙惟肖的《蘭亭序》的字創作新的書法作品,既然形神俱備、意境深刻,那還有什麼可挑剔的?對吧!“敢為人先”才是藝術家該有的氣魄。


詩夜城主



京華倦客19


首先,能夠將《蘭亭序》模仿得惟妙惟肖,是有相當書法功力的了,一定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這一點值得肯定。也說明具有書法的天賦,有的人臨習《蘭亭序》,一輩子寫不像。

其次,認識有一點問題。練習書法要講從入帖到出帖,僅是寫得像恐怕還不夠。楊凝式的字和《蘭亭序》並不像,卻歷來被認為是學王學得最到家的。

第三,當代人要搞書法創作,可以學習的楷模和可以吸收的營養更多,北碑、唐楷、宋四家以至於元明清民國書法都可以借鑑,雖然萬變不離其宗,但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藝術最難能可貴的是個性和創造, 書法創作除了宗法繼承,還應該苦心孤詣。

話說回來,其實學王能夠寫得惟妙惟肖相當不容易,但用於創作會被認為照搬,評價者卻沒有注意到有些人還沒有入帖已經在想當然地“創新”——例如那些胡塗亂畫的“醜書”狂。



大悔憶智冰


模仿到最高境界也只能說是高仿或者說贗品。因為王羲之的《蘭亭序》根本沒人見過,我們能看到的是出自褚遂良、馮承素和、虞世南和智永之手。均為高仿及臨摹。


翰墨and雁北老翁


書法是瞬間的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就因為其有不可複製性,毛筆是軟的瞬息萬變,是不可能一模一樣的,這種假設不成立。古往今來大書法家臨帖功夫都不淺但沒用和原作一樣的,即使如王羲之蘭亭會後再寫蘭亭也沒法複製當時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